《大公报》副刊《妇女与家庭》与近代妇女解放
2023-06-07余沛
余沛
内容摘要:1927年创办的《大公报》副刊《妇女与家庭》记录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在内容上提倡新的健康生活理念、新的婚恋家庭观、积极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在办刊特点上体现着传统与新潮思想并存、注重妇女的自我批判、注重内容的实际化充实化等;对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公报》 《妇女与家庭》 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交锋碰撞中,而报纸媒介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其宣传报道工作一向与社会运动的发展同行并进。《大公报》自20世纪初创办以来就对妇女的生存状况给予诸多关注,其副刊《妇女与家庭》兴办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妇女解放运动的初期,呼吁社会关注女性生存状况,倡导抵制封建陋习,传播妇女解放思想,提倡男女平等、人格独立等,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复刊后的专刊增设“讲坛”“通信栏”“顾问栏”等固定栏目,加强与读者的良性互动,成功诠释了报刊这一媒介的本质。《妇女与家庭》为女性缔造了仗义执言的舆论场地,所宣传的自由平等等思想对于开启民智亦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妇女与家庭》的发展历程
媒介与社会之间往来互动,媒介通过从各渠道获取的信息记载了社会大众的生活面貌;而社会生活或好或壞的评价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大众的生活。《大公报》双向互动的特征很好的诠释了这种模式,它一方面通过新闻、时讯、评论等方式记录着二三十年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通过社评、副刊等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1927年-1937年间的中国社会,肉眼可见的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而“妇女是一个弱势群体,妇女生活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程度与水平”。[1]《大公报》对近代女性的日常生活一直较为关注,早在办刊初期就反对摧残妇女身心的封建陋习,倡导妇女解放运动。1926年《大公报》复刊后,改进了一些不足之处,对妇女问题更为重视,并于1927年2月创办了《妇女与家庭》这一专栏来关注妇女生存状态。《妇女与家庭》鼓励广大女性积极投稿展示自己的生活,勇敢争取自己的权利,并且倡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妇女。其出版内容主要涉及妇女的健康生活理念、婚恋择偶、职场、教育、娱乐等,不遗余力地向人们展现着妇女解放的新思想、新观念,该刊逐渐成为倡导男女平等的主要舆论阵地。
二.《妇女与家庭》的内容特征
复刊后的《妇女与家庭》在内容上大为改进,不仅是行为上要抵制对女性有害的传统封建习俗;精神上更要使女性获得洗礼,从反对缠足、反对束胸、节制生育等方面宣扬新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妇女形成自由平等的婚恋家庭观;从政治、经济、教育、人格方面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展现出该刊独有的内容特征。
(一)宣扬新的健康生活理念
传统社会中被压榨在最底层的无数妇女,她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压迫、歧视、无助,但是她们的苦难和委屈大多时候无处诉说,无法声张。《妇女与家庭》这一专刊致力于批判各种对妇女不公的陋习,宣扬全新的现代生活理念;反对缠足,提倡自然的美;呼吁打倒束胸,解放封建思想观念;倡导节制生育,提高生存质量。
1.反对缠足
缠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封建陋习,其对女性的伤害与禁锢既体现在身体上,又体现在精神上。从人生意义来看,“妇女缠足,弗能以身体之力量,补生活之消费。”;从国家富强来讲,“妇女天足……平时则勤于职业,乱世可护国卫民”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双脚“故意弄得极小,俨然是一架两脚规,走起路来扭扭揑揑,来阵风儿就许给刮倒下。”体现出对缠足使原本大方施展的躯体变得扭捏做作。甚至以古讽今,“李主使窈娘裹足,相传为缠足之滥觞,然主亡国之君。”借以来说明缠足并不值得借鉴。并劝导人们,“不单缠足穿耳根本不美……我以为美的原则第一是「自然」,第二是「调谐」。”[2]强调自然大方的不修饰才是一种真善美的思想。有时候劝导也许不能移风易俗,提倡可以使用强迫手段,如:“(一)成年妇女缠足者限几年放好。(二)童年緾足者限几年放好。(三)未缠足之幼女绝对不令缠足。”[3]违者重罚。《妇女与家庭》从思想到行动都对反缠足给出了建议倡导,引领着女性摆脱传统封建观念,树立现代意识。
2.摈弃束胸
束胸是传统社会妇女普遍的一种做法。《家庭和妇女》专刊针对束胸问题从几个方面提出批判。首先从身体健康层面看,妇女“束胸使肺部受压迫,呼吸不能舒畅,肺量日小;肺量狭小;生命短促,且易得肺病。”且对于儿童来说“束胸使乳嘴凹陷,婴儿吮吸不便。乳汁积郁,容易成功乳痈。”不论是妇女还是儿童,她们的身体状况对于国家下一代是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所以专刊强烈呼吁打倒束胸!从铲除封建思想来看,一件习俗的形成“大部分是由于社会观点的错误,昏佣之辈,总以女子乳峰凸起为秽汚。手梏脚镣沿街游行的囚犯,是因为他犯了杀人越货的非法行为,可是女子们犯了什么罪过而给自己加上一件阻止身体发育的软枷?”对这种禁锢妇女的陋习发出质问,并且从两方面来提出解决办法“一方面铲除一般偏谬的见解,一方面希望身当其冲的女子们,联合起来,努力拆毁这座牢狱而谋自身的解放”[4]
3.节制生育
中国自古就对宗族的繁衍培育非常注重,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口,《妇女与家庭》指出节制生育的必要性,“一九二0年有人统计中国人口百分之五十是在贫穷线以下,战争,饥荒,实业的衰退,除了生育限制我们另外有什么法子可想?”从女性健康层面来看,生育“亦是摧残妇女之刀锯,中国全国的死亡率中,竟有百分之三十六有奇是产妇,这是只按死者算,其余因生育而终年衰弱,或缠绵牀褥的,更不知有多少呢?”同时,生育还与家庭生活质量和子女的教育息息相关,“当今教育制度,犹须学生家庭担负学费之责,则生育增加,徒然减少儿童受教育之机会,因此更酿成民族质量之低下,故非积极从事生育节制不可。”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在精神层面树立正确的生育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生育问题上顶大一种错误!…我国今后的生育,要把子孙看成整个的社会的继承者,要以社会为单位!”[5]主张以生育质量为前提,而不是单纯追求生育数量。
(二)宣扬新的婚恋家庭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时刻要注意“男女大防”。到了年纪后,就由包办婚姻出嫁,而后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就要看运气了。这其实是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妇女与家庭》力图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提倡男女平等、男女正常社交、恋爱婚姻自由、自主选择独身主义、正确看待贞操与道德等。
1.恋爱观
正常的恋爱是需要相互接触了解的,专刊首先提到社交公开的必要性,由于包办婚姻的旧制,“离婚案,情死惨剧,暗逃谋害,时时增加。推其原因,都是因为社交不槌公开。若再不提倡社交,恐怕耍闹到乱婚时代。”;可见自由恋爱,去了解对方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应当为男女社交创造条件:做父母的“就当借着自己的亲戚朋友,联络友谊。藉此作互相择友的准备。”;对于学校来说,“主张大学绝对要男女同学的。一起办事,多有认识机会…如恳亲会,游艺会,男女运动比赛会,交际会,毕业会,男女一年中要有十数次的会,如此都可以为男女社交的导线…更要指示他们如何交朋友。”[6]这些建议都是非常具有实用性的,对于追求女子受教育的权利、追求人格平等、追求婚恋中女子地位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2.婚姻家庭观
“女性的命运与婚姻、家庭息息相关,家庭是她们生活的依靠,婚姻是她们取得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传统封建制度下的包办婚姻,是压抑、摧残女性的,这种婚姻习俗具有极大的强制性,既然不是体现在双方你情我愿的基础上,那么婚后是否幸福就要看这个女子是否幸运了。该刊倡导打破专制婚姻,实现婚姻自主,认为“父母用专制手段,虽将两性撮合在一处,毫不由感情联络,又何异于强奸。”同时对于妻妾制这样一种不合理的陋习给予批判,“纳妾的男子对于妾所行使的职,也就不啻一件物品受物主的管辖与独有,在女性那方面如物品的可以买卖,所以她不止整个的身心都为男性侵削净尽”,专刊对此也提出了建议,呼吁人们“一方面要注重女子的敎育,以免可怜的女子以作妾为乐事呀!一方面督促政府明定条文,凡是纳妾的男子,满科以严惩办呀!”[7]社会上对于离婚妇女存在异样的偏见,该刊倡导摈弃这种眼光,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认为“寡妇与离婚妇的恋爱,也应该如处女的一般神圣,因为她的对手已经死亡或脱离,他那相对均等的性道德已经失了对象的凭依,她如果在情不自禁的时候、本来是可以与另一对手发生恋爱或性的关系的,是法律准许的。”[8]这些观点为重新构建婚姻中的男女社会性别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独身主义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女子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独身主义”的主张慢慢崭露头角。人们认为女子独身主义“不受家务的束缚。自可一往直前地去进行她们平等的目的。来做她们应做的事业。”《妇女与家庭》还解释了几点女性独身主义的原因:“(一)学业无成或兴趣改变高尚的学识是理想乡底鹄的。(二)经济情形变更男的过贫困了便无力娶妻,女的过富饶了。不想嫁人。(三)眼光苛克:寻不到合意的对手宁可不结婚的。”[9]这也恰恰说明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在觉醒,不再把自身的形象定位于家庭的附庸,而是将自己看成独立的个体。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也可以看出一部分人独身的原因是为了寻求理想或因条件不合适而暂时独身,如若各方面合适或者遇到称心的伴侣还是愿意选择婚姻的。
(三)探寻妇女解放途径
近现代的中国,高呼自由平等的革命浪潮兴起了一波又一波。《妇女与家庭》在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上也是煞费苦心,从政治、经济、教育、人格等层面提出平等的思想,让妇女尽可能有一个可以仗义执言的舆论场,也用以启迪正处于水深火热状况的部分女性。
1.政治平等
在传统封建社会,一切政治权利几乎与女性无缘,自古以来皇家就规定“女子不得干政”。因此,追求政治平等的核心是妇女参政。首先应该改变“男子治外,女子治内”这种传统观念,分析其原因:“这固然是一面由于男子用的愚人政策,但一方面也由于自己的放弃权利。”在大多数老百姓心中,甚至于一般知识阶级心中“妇道还是做女子最应讲求的事情;贤妻良母,还是他们所冀求的目的。这种痼结的传统思想一日不去,解放运动的障碍一日难除。”[10]以至于旧社会女子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对比之下,专刊还报道了欧美国家妇女参政的现状,“丹麦,英国,爱尔兰和北美四州的妇女,在欧战时获得选举权;到了战事停止后,德国奥国,捷克斯拉伐克,波兰爱沙尼亚和莱多维亚采用妇女参政;在一九一九与一九二○年间,北美诸洲……相继获得参政。”[11]以此来激励中国妇女勇敢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
2.经济平等
在经济平等的道路上,充满曲折,“至于财产继承权,则自己亲生女,对于遗产,是绝对无权享受的,没有亲生儿子承受,就应由同宗的子姪来继承,亲生女子反不能染指”经济的不平等可见一斑。女性长期奉献于家庭,而忽视了对职业的追求,没有经济来源,这是女性寄生的原因之一。而社会上对于女性就业的限制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某省规定“全省省营机关除救护及纺织、火柴厂、家庭副业工厂、托儿需用妇女外,其他一律不用女职员,并停用女职员。”要打破这种经济不平等的制度,任重道远。女子经济独立,职业问题解决以后,“做父母的能够信仰女子有做事的能力而叫他们的女儿念书了。妇女感觉到读书的有用,自然亦就引起求学的兴趣了。”[12]说明解决女子就业问题还有利于教育的发展,这是对社会发展有利无害的。
3.教育平等
受三从四德礼教思想的影響,传统中国的女性长期被排除在教育大门之外。近代以来,城市女性或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敢于摆脱封建束缚,而乡间农村妇女“即时至今日…保存三寸金莲之美誉者,尚有十之六七……允宜推广女子平民小学,及于各县……乡间妇女知识既如是之鄙陋,在今日之中国,实不容或缓。”主张从乡间女子教育入手,使仍受封建礼教荼毒的女子从思想上获得新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女子敎育是注重母德的,各处许多中等高等的女学校,都次第添设了关于烹饪家政之类的课程科目。而实际上家庭之送女子读书,与夫社会人士之观察女子,又未始不以女子的做妻做母为唯一的出发点”[13]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女子教育相关课程内容都以烹饪、家政、育儿为主,这显然是仍把女子放在男性的附庸地位,使其更好的为家庭服务;女子教育的目的应是帮助女子更独立、清醒,而不是追求做一个更完美的家庭主妇。
4.人格平等
人格平等属于道德范畴,三从四德的核心便是封建社会一直重视的“贞操”问题,它是束缚着女性的一道无形的枷锁。《妇女与家庭》报道了钱李二女士自杀,而究其自杀根本之原因,还是因为社会上对其“贞操”的偏见,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多少无辜的女子因为这种偏见而丧生。“在旧社会中,如果女子一旦失身于人,女子的人格,立刻就一败涂地,没有一个人看的起伊,伊自己也觉得,无以见人,逼的不得已,自有自杀,这全因为不能解放性道德的原故,在新社会则不然,不得不失身于人的时候,身体虽被侮辱,精神上,意志上,人格上,仍没有丝毫的沾污,一般新社会上的人,不但不蔑视伊,反和伊表充分的同情站在同等地位的姊妹们,反感谢伊做了性道德解放的先锋”[14]通过新旧对比,体现新社会中受过教育的女子觉醒程度的提高,提倡妇女树立一种健全的贞操观。
三.《妇女与家庭》的办刊特征
《妇女与家庭》从停刊到复刊,不断改进其内容质量,通过一系列的呼吁报道,女性逐渐唤醒自我意识,寻求自我解放;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种相互反馈的来往体现出媒介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妇女与家庭》的出版内容也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传统与新潮思想并存
该刊不遗余力的倡导女性要主动寻求婚姻自由,自主决定自身的命运,这在前文多有论述。但同时还刊登了持不同看法的文章,如认为女性离婚是“乘着大家的高兴,出出风头,一时的血,来摆摆架子,盗取一个新人物的头衔,这个人一点儿不受旧礼教束缚的,一点儿不惮现社会视的。”[15]类似的文章多见,可以看出对于离婚问题有人认为这是跟风潮流,摆架子。对于女子教育,与主流思想“应当提倡妇女职业”相不同的言论也屡见不鲜,有人提出“各级学校忽视家庭人之养成。无贤良之主妇,则男子服务于外,而仍有内顾之忧。”[16]认为女子同男子一样学习同样的知识、技能对于社会是没有帮助的,女性更应该投身于家庭。这些观念体现出办刊思想上传统与新潮的并存,即涉及到一种传统与现代的争论。
(二)批判腐朽社会的同时注重妇女的自我批判
复刊后的专刊注重对女性自身的批判,注重女性自我的提升。如对于束胸,自有言行相矛盾的一面:“大呼解放胸部的,正是暗地大束胸部的。即如我那些同学,那一个上了讲台,也能滔滔不绝述说束胸之害!而也那一个下了台,就去缝小背心……仅一举手之劳的胸部解放,都不能实际去做,还希望什么呢!”[17]这也反映了这样的解放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同时批判一部分女子一旦出了校门嫁人后,整天养尊处优地安闲吃喝,不再有自谋生计的意识了。对于解放,“命脉操诸他人之手,还谈什么解放,真正的解放,须以经济独立为基础。作男子的寄生虫,解放是永久得不到的。”[18]鼓励女性首先得有自力更生能力,才能谈真正的解放。刊发的大多数文章不再发出空洞的理论,而是抓住问题的核心,从现实出发贡献一些建议。
(三)注重内容的实际化、充实化
原来的专刊内容相对来说有些单薄,设置的栏目不多,复刊后的专刊增设了“讲坛”、“妇女新闻”、“妇女访问”、“通信栏”、“顾问栏”等固定栏目。“讲坛”栏目设置在每期头条,刊登一些精彩的、与热门话题相关的文章,占用的版面集中且引人注目,起到加强宣传的效果。“妇女新闻”则是用短小精悍的几句话来报道妇女相关的文章。“妇女访问”一般是采访或介绍妇女界的知名人物,围绕热门话题深入分析现状。“通信栏”可以与读者互动,编辑选取较为经典的来信,并附上对此问题的解答,对现实问题给予指导。“顾问栏”、“医学顾问栏”都提倡妇女提出各种切身问题,安排相关顾问代为解答。以上各种栏目的设置,一改以前专刊版面的单调,体现出《妇女与家庭》重视内容的实际化、充实化。
四.影响与评价
从人类生育和繁衍的角度来讲,女性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妇女问题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妇女问题是否解决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否。在女性话语权普遍缺失的环境下,《妇女与家庭》等报刊为女性建立起一个发声的渠道,让社会大众能够看到普通妇女的生存现状,让致力于研究妇女问题的学者能够获得更多素材;妇女问题进入大众视野,更多的人将对妇女解放提供帮助;这种报刊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往来互动,通过征稿投稿的方式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自古以来封建思想对妇女的禁锢,如女性应该缠足、束胸;女性的恋爱婚姻听从媒妁之言;离婚可耻等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因此大多数女性即使被剥夺了诸多权利却并不认为有何不妥;即使有提出异议者,她们微弱的呼声也会被湮没而偃旗息鼓。《妇女与家庭》为女性建立一种仗义执言的渠道,在这种声势盛大的环境下女性敢于发声,敢于争取自身的权利,能潜移默化唤醒更多女性的独立意识,谋求自身的解放。并提出一些具有实用性的建议,科普一些生活、工作的小常识,从实际方面使女性摆脱封建荼毒。
《妇女与家庭》兴办于二十世纪上半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交锋碰撞。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社会对新知的接受程度不够,对新鲜事物存在抵触情绪,各种局限性使《妇女与家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刊登的不少文章以女性代号署名,但很多作者是男性知识分子,他们以男性的角度去塑造女性:一边鼓励女性摆脱封建旧识;一边又强调女性要肩负起家庭的责任;透漏着对离婚等问题的不赞同。编者选取这些文章也体现出男性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矛盾心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实中妇女解放的阻力。
参考文献
[1]李秀云.《大公报》专刊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51.
[2]玉梅女士.妇女的装饰与美的选择[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12-20(10).
[3]樱辛.乡间天足运动应当如何做起[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12-16(09).
[4]一洁.打倒束胸的恶习![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10-18(10).
[5]妍芬.今日之中国与中国今日之妇女[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10-21(11)
[6]乐瑶女士.对于男女青年社交的见解[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09-09(11).
[7]伯涛.打倒妾的制度[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02-14(15).
[8]兰畹女士.从“赖婚”谈到“性道德”[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10-03(13).
[9]洗月.谈独身[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06-21(09).
[10]青青.妇女解放运动中的障碍[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01-17(15).
[11]雪凌譯.国际联盟中的妇女[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03-21(15).
[12]诺平.解决妇女职业问题的紧要[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10-04(10).
[13]姜国仁.女子教育目标的探讨[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01-21(11).
[14]骥尾.女子应谋道德的解放[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08-01(13).
[15]冯茧馨女士.谈谈离婚问题[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06-21(10).
[16]陈西明.中国普通女子教育究应往何处去[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08-05(11).
[17]梦文.由解放胸部说到服装[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08-16(09).
[18]粼.从妇女解放说到经济独立再说到贞操问题[N].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07-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