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初中历史细节使用策略
2023-06-07金尤红
金尤红
一、历史细节选取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求实求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过程,基于此,在历史细节选取时需要遵守真实性这一原则,教师在进行选取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其中的概念以及历史观点准确无误,并保证其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另外,教师还要遵循历史细节的客观性,尽可能地将原始材料复原,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客观的角度进行,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夹在其中从而给学生形成误导。
(二)目的性原则
在构建主义教学思想下,要求学生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来参与教学任务,所以,教师所选取的历史细节需要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通常而言,历史课堂中的核心即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这与历史细节的选取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在选举历史细节的过程中,需要緊紧围绕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将学生情感作为中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历史细节而言,教学服务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适度性原则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历史细节选取的一项重要要求,换而言之,在选取历史细节时数量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失去中心,加上受到时间的限制,如果过多的历史细节也会导致整堂课程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另外,在细节选取过程中不能将其忽视或者是一笔带过,特别是学生在对所选取内容展现出充分的热情时,教师不能忽视历史细节的作用,预防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选取细节时需要结合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切身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二、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初中历史细节使用策略
(一)利用历史细节彰显“唯物史观”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借助历史细节彰显唯物史观的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历史细节春风化雨的作用得以表达。所以在教师利用历史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需要注重这几个方面:首先,要善于选材,在不同的历史视角下引导学生去辩证问题;其次,在选材时需要拥有一定的针对性,确保唯物史观的内涵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能在一节课堂中将所有内容统一呈现,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性地呈现出来;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视频、漫画等方式呈现出历史细节材料。
(二)利用历史细节融入“时空观念”
所谓“时空观念”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去观察与分析事物的意识和思维的一种方式,然而在所有的历史事件中,都有具体的发生背景以及空间、时间。所以,只有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去剖析历史时事,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并依据三国疆界以及主要战役的历史背景来引导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初步认知。又如,在介绍“精卫填海”的创作情境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天津市领导在参观西斯廷教堂时被其穹顶画触动,回到国家后,便要求当地画家选取有关中国元素的材料依据西斯廷教堂穹顶画来进行创作。在介绍两幅画时,学生会发现在这两幅画中都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两组画中都有对天空的向往,通过此可以得知,主要是为了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幅画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所创作的,此时学生得出拉菲尔的作品主要是反映了14—16世纪意大利发起的文艺复兴运动,而我国的穹顶画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情境。随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展开总结:两幅作作品即便拥有不同的内容,但是都见证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变革,并通过视觉形象的方式来表达其中的创作背景。
(三)利用历史细节培育“家国情怀”
无论是对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有着美好的理想的古代贤者,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然使命感和责任感,都是家国情怀。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响应了国家的教育政策,深刻贯彻落实了“以德育人”这一教育方针。初中生因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对于家国情怀比较寡淡,如果教师对其进行生硬的说教,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 突出显露人物的细节,在学生的感动中孕育出家国情怀;2. 还原事件的细节,在真实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 拓展细节外围,让学生在多元史料中思考家国情怀。教师利用家国情怀使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的人文价值追求,这也包含了个人对机体所应承担的使命,所以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家国情怀并升华情感,历史细节便是最好的催化剂。
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内容时,可以借助书信中所彰显的历史细节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封战争中的书信。特别是教师在读到写给妹妹的书信中所提到的“我家里的父母就像关怀自己的女儿一般深切的关怀着你”时,学生会被其中的情感所带动,此时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也悄然发生。不仅可以提升人类文明的高度,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书信中的情感流露,体现出人性的宽容以及和平生活的珍贵,这些观念也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利用历史细节注重“历史情境”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知识面广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单纯地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应将历史知识点与历史情境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个人能力积极地创设历史情境,使其更容易掌握历史知识点。此外,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给学生创设生动、活跃的学习环境好过鸦雀无声的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有句古话说得好“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沉闷、死板的课堂气氛,会令学生感到压抑、沉重,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可以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率,学生也可以在牢牢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使情感得到升华。
比如,在进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时,首先,教师先创建情境导入要学习的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胡麻、胡萝卜是宁夏西吉的土特产,但是你们知道其实它们的原产地在哪吗?是在今天的中亚、西亚地区。同学们,你们能够举出胡字开头的物品么?”(胡椒、胡琴)随后告知学生因为古代的中原人习惯把北方、西方的人民统一称为“胡人”,所以一般会把从北方、西方穿过来的物品用“胡”字冠名。其次,给学生讲解一下“丝绸之路”的概念及名称由来。最后,也是重点,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历史情境:一段困难重重的历程——张骞去西域
① 教师详细地将张骞的详细信息进行讲解。
② 教师出示西域风景的课件,向学生描绘历史情境:“我们一起再看看张骞曾出使过的西域景象,有连绵的沙漠、广阔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滩、巍峨的高山、奇幻的火焰山、沙漠绿洲月牙泉和楼兰古国遗迹。”
③ 给学生讲述西域地理概念以及社会特点。
④ 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以及遇到了哪些困难。“需要面对戈壁、荒漠、雪山以及猛兽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在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还面临着随时被抓、被杀的危险。在这期间他两次被抓,被抓的11年间饱受了匈奴人太多的欺凌和折磨。”从这样的历史情境中引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精神和品质以及他是一位怎样的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勇敢无畏、锐意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品质和不忘初心、有坚定信念的人),“张骞不仅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條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的过程中会询问学生的感想以及对相关历史的了解并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既掌握了历史知识点,又提升了学生的个人素养,体现了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五)利用历史细节提倡“史料实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越发广泛,初中生能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渐增多,同时接收的知识点错综复杂。由于初中生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期,又不具备对信息的真假的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提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和《典籍里的中国》等电视节目,参考《中国诗词大会》里面学生进行诗词接龙,就有名人专家进行历史人物的解读;以及《典籍里的中国》里面每期都会选取一本与中华文化有关的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典籍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传和书中的故事的模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发言权以及自我思考的空间,自身亲自查找能够认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证的有关资料,既可以加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又可以了解其对历史的态度与真实看法。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激发了其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还树立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避免其被错误的信息误导。
(六)利用历史细节创设“多媒体情境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细节创设多媒体情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了解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据和农作物都有什么;其次,带领学生探究原始人类是怎样生存的,播放PPT图片让学生了解原始工具(如图1),随后让学生找出农耕分布的地点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建立小组,讨论房屋的构造以及为什么进行这样的建造,教师进行知识点总结。
教师通过利用历史细节创设多媒体情境问题,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我国原始农产是怎样生产的以及认识到南北农耕的文化的不同,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总之,历史学科核心素有充足的育人价值,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合理地选择历史细节,不仅能够发挥核心素养的作用,还能够为教师全方位设计历史教学内容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