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辅行诀》中辨治荨麻疹角药临证撷菁

2023-06-07卢玲蔺兴遥薛欣席佩佩杨鹏斐李廷保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荨麻疹敦煌

卢玲 蔺兴遥 薛欣 席佩佩 杨鹏斐 李廷保

【摘 要】 文章总结了从敦煌《辅行诀》中提取的辨治荨麻疹的特色角药,其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等功效,临证灵活化裁治疗荨麻疹疗效甚佳,也可为临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敦煌《辅行诀》;荨麻疹;角药;临证配伍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8-0093-03

Abstract: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horn medicine extracted from Dunhuangs “Fu Xing Jue” to identify and treat urticaria, which has the effects of relieving the cold, dispelling wind and heat, activating blood and relieving itching, etc, and the efficacy of clinical flexible tailo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urticaria is very good, and can als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tchy skin diseases.

Key words:Dunhuang Fu Xing Jue; Urticaria; Horn Medicine; Clinical Compatibility

蕁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临床特点是皮肤出现苍白色或淡红色风团,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瘙痒异常,时隐时现,消退后无痕[1]。其病因病机为感受风寒风热之邪,邪客肌表,营卫失调;脾失健运,复感风邪,湿郁于腠理;肝失条达,风气内动;饮食失宜,血热生风;表虚风盛,卫表不固;肾阳虚衰,寒阻于内;血虚生风,阻于肌肤而发。辨治以“驱外邪、安内患”为宗旨[2],疏风散邪止痒为原则。角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下,按照中药性味归经特点,将3味中药配伍而形成的独特用药方式,既可独立成方,又可作为方剂组成的主要药物[3]。从敦煌《辅行诀》中可提取解表散寒、疏风清热、健脾和胃、疏肝解郁、凉血消风、益卫固表、宣肺透表、养血止痒的8组特色角药[4-5],通过对其加减化裁用于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以期为临床治疗荨麻疹提供宝贵的经验。

1 麻黄、桂枝、生姜——解表散寒止痒

由麻黄、桂枝、生姜配伍组成的角药,是麻黄桂枝各半汤的主要药物。麻黄微苦、辛,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利水、宣肺平喘之功;桂枝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解肌发汗、温经通脉、助阳化气之效;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化痰、散寒止呕之力。三药相参共奏解表散寒、疏风止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犯表型荨麻疹。现代药理研究[6-8]表明该组角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和抗过敏作用。

2 银花、荆芥、苦参——疏风清热止痒

由银花、荆芥、苦参配伍组成的角药,是消风散的主要药物,银花性甘味寒,归肺、心、胃经,具有疏风散热、清热解毒之效;荆芥味辛微温,归肝、肺经,具有解表散风、消疮透疹之力;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利尿杀虫之功。三药相参共奏疏风清热、解表止痒之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热袭表型荨麻疹。现代药理研究[9]表明,该组角药有抗变态反应,抗过敏和抗组胺作用。

3 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胃止痒

由白术、茯苓、陈皮配伍组成的角药,是六君子汤的主要药物。白术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利水燥湿之效;茯苓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力;陈皮辛苦,性温,归肺、脾经,具有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之功。三药相参共奏健脾助运、祛湿止痒之力,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湿郁型荨麻疹。现代药理研究[10-12]表明,该组角药有提高免疫,抗炎抗氧化作用。

4 柴胡、香附、枳壳——疏肝解郁止痒

由柴胡、香附、枳壳配伍组成的角药,是柴胡疏肝散的主要药物。柴胡苦辛,微寒,归肺、肝、胆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之效;香附辛甘苦,性平,归肝、脾、三焦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宽中之力;枳壳苦辛酸,性温,归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之功。三药相参共奏疏肝解郁、祛风止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肝失疏泄型荨麻疹。现代药理研究[13]表明,该组角药有调节炎症反应,调节神经递质和调节肝功能作用。

5 大青叶、牡丹皮、赤芍——凉血消风止痒

由大青叶、牡丹皮、赤芍配伍组成的角药,是凉血消斑汤的主要药物。大青叶味苦,大寒,归肺、胃、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效;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力;赤芍味苦,微寒,归肝、脾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三药相参共奏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血热生风型荨麻疹。现代药理研究[14-16]表明,该组角药有增强免疫、抗炎抗菌和抗过敏作用。著名国医大师段富津常用此角药临证化裁辨治荨麻疹[2]。

6 黄芪、白术、防风——益卫固表止痒

由黄芪、白术、防风配伍组成的角药,是玉屏风散的主要药物。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之效;白术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力;防风辛甘,性温,归肝、脾、膀胱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痉之功。三药相参共奏益气固表、祛风止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表虚不固型荨麻疹。现代药理研究[17]表明,该组角药有免疫调节、抗光老化和抗氧化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

7 附子、麻黄、细辛——宣肺透表止痒

由附子、麻黄、细辛配伍组成的角药,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要药物。附子辛甘大热,归肺肾心经,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效;麻黄微苦辛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利水、宣肺平喘之功;细辛辛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之力。三药相参共奏温肾散寒、宣肺透表之效,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衰型荨麻疹。现代药理研究[18]表明,该组角药有镇痛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有名老中医药专家善用此角药灵活加减治疗荨麻疹[4]。

8 当归、白芍、地黄——养血润燥止痒

由当归、白芍、地黄配伍组成的角药,是当归饮子的主要药物。当归甘辛,性温,归心、脾、肝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效;白芍酸苦,微寒,归脾、肝经,具有敛阴止痛、养血调经之力;地黄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三药相参共奏养血祛风、润燥止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血虚生风型荨麻疹。现代药理研究[19]表明,该组角药有调节免疫,抑制变态反应作用。

9 结语

角药是3种药物的有机组合,能够增强疗效,药简力专。荨麻疹以先天禀赋不足,复感受外邪所致,治疗应以祛风散邪、安内止痒为原则。从敦煌《辅行訣》中可提取辨治荨麻疹的麻黄-桂枝-生姜、银花-荆芥-苦参、白术-茯苓-陈皮、柴胡-香附-枳壳、大青叶-牡丹皮-赤芍、黄芪-白术-防风、附子-麻黄-细辛、当归-白芍-地黄8组特色角药,分别具有解表散寒、疏风清热、健脾和胃、疏肝解郁、凉血消风、益卫固表、宣肺透表、养血润燥而止痒之功。因此,通过总结敦煌《辅行诀》中治疗荨麻疹的特色角药,不仅传承了敦煌中医药的临证辨治学术思想,而且对后世临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0.

[2]潘彦辰,陈宝忠. 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治疗荨麻疹验案3则[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3):329-332.

[3]杨发贵.“角药”启微[J]. 河南中医,1999(2):55.

[4]罗倩.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川派文氏皮科治疗慢性荨麻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1.

[5]孙淑娴,王济. 中药治疗荨麻疹用药规律的系统综述[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417-4418.

[6]卓小玉,陈晶,田明,等.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1,38(2):80-83.

[7]王小丽. 桂枝的药理作用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5):11025-11026.

[8]张淑娟,张育贵,辛二旦,等. 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6):79-81.

[9]孙梦涵,唐宗湘,袁晓琳. 《外科正宗》消风散止痒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8):206-213.

[10]左军,张金龙,胡晓阳. 白术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0):6-9.

[11]梅全喜,林慧,宋叶,等.广陈皮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8):899-902.

[12]马艳春,范楚晨,冯天甜,等.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12):108-111.

[13]陈启亮,于清茜,李灿东,等. 柴胡疏肝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药理作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22,49(4):215-217.

[14]赵晓娟,李琳,刘雄,等. 大青叶的本草学研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5):61-64.

[15]胡云飞,徐国兵. 牡丹皮及其主要成分丹皮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2014,18(4):589-592.

[16]吴玲芳,王子墨,赫柯芊,等. 赤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8):198-206.

[17]赵子申,高雅丽,刘文芳,等. 玉屏风散现代药理学研究及皮肤科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2):187-189.

[18]王艳宏,包蕾,刘振强,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16-217.

[19]彭丽. 当归饮子对荨麻疹大鼠自噬及相关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收稿日期:2022-08-05 编辑:徐 雯)

猜你喜欢

荨麻疹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