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23-06-07袁文伟方英东
袁文伟 方英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的提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和文化底蕴,是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关系
(一)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两个结合”中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围绕它进行调整和适应,不断寻找结合的最好方式和发展路径,从而实现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中国化表述,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让遭受苦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重新站立起来的希望,马克思主义成为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的信仰,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强大思想武器。而这一历史重任,毫无疑问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将唯物辩证法作为根本遵循和文化评价机制,将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优秀传统文化区别开来。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无法依靠自身的发展机制实现自我更新,更无法挽救和扭转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才促使传统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获得新生,从而避免走向衰落的命运。毛泽东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②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制度优势为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站起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起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其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和力量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活”起来,由原始形态走向中国形态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思辨、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理想目标等方面超越了时空局限而具有鲜明的内在契合性。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③唯物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之谓易”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主义“历史地思”的独特运思方式近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历史意识;马克思主义“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本质合一等等。艾思奇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曾是中国历史上一切伟大思想家所共有的理想。④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理解和对话中彼此实现,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正是由于有效地融合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不断实现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的理论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创新性的历史品格,两者结合具有逻辑的紧密关联性。如实事求是、小康社会、国之大者、不忘初心、胸怀天下等一系列理论和话语,这些原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下唤醒和激活了其新的语义内涵,大大丰富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曾专门到山东曲阜孔庙、湖南岳麓书院、福建朱熹园、河南医圣祠等带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之地进行考察,而且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民族基因”“民族灵魂”“民族根本”“民族文化血脉”“民族精神命脉”以及“站稳脚跟的根基”等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阐释。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同人民自觉的共同价值观融通,才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和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种中华文明的复兴,既包括物质文化的伟大复兴,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伟大复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⑤对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实现自身的兴旺发达,从根本上取决于客观的物质条件,同时也离不开精神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⑥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命脉,精神文化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个民族在历史前进中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时间表中,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也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获取广泛的文化认同,汲取更加充足的智力支持。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共生性和同构性。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种独立形态提出来,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叙事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文化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坚定“马克思主义行”的信仰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⑦这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自信和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马克思的学说不断得到证实,在于马克思主义可以促进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科学发展,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规避理论上思想上可能出现的混乱,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服务广大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指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才能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蓝图。
其次是坚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在治国理政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指导地位,而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由此可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将其内化为中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进而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理论形式,才能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解决的是“服中国水土”的问题,时代化则是解决“应时代所需”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两个结合”的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恰恰是破解时代难题的密钥。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在吸收中国历史智慧和传统文化基础上,成功转化为中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最后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文明的文化滋养下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独特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拥有崇高的道德品格,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人格魅力的审美升华,彰显了仁人志士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必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包括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等陕西元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想道德上的融合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众多相似之处,因此两者可以很好的融合。应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生态观、道德观和共同理想等方面的融合。
首先应促进两者在共同理想方面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大同”作为社会发展终极目标,追求天下大同和天下为公。大同的社会理念源自儒家思想,要求实现财产和权利的公有化,选择贤能之人管理国家,营造各尽其能、人人为公的社会。这种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被纳入社会道德准则的实践范畴,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梦想。马克思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就是通过生产资料的高度发达来实现人的道德发展和人的自由,从而实现社会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在这样的社会里,生产力高度发达,阶级不复存在,人类全面自由。世界上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文明没有优劣,相互尊重和包容发展。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和最高理想就是实现人人平等、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理想的具体表达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都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发展,都表现了对不合理不公正社会的批判,两者在共同理想方面具有天然的融合共通之处。
其次可以促进两者在道德建设方面的融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要指其内在的道德性和功利性观念,道德观主要指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它指出物质为主精神次之,意识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存在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功利性理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十分相似。马克思主义者眼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地位显著,为了达到共产主义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我,因此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是道义性的。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重义轻利和中庸。中庸观念深入人心,体现了和谐、和睦的道德观;重义轻利要求先重义后重利,孔子和荀子的观念里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吸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功利性,为社会最广大人民谋求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中国传统道德观,将道义和功利性转化为更容易被人民接受的道德性,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进步。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话语体系上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话语体系上的融合过程。毛泽东早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⑧这段话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语言形式才能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气质与时代风格,因此熟练掌握人民群众的语言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脱节的关键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对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运用中国典故、革命故事等文化资源来阐释和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他说,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故事,使得深奥的、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具体生动的大众化故事,深刻表述党和人民的真切情谊,鲜明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例如“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心无百姓莫为官”“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等,每一则典故都非常深刻表达了故事本身的当代价值和精髓要义。
要学会运用大白话使党的理论入心入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创新表达方式,如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责任担当等价值理念;讲“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强调“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讲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形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用“从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地球村里最靓的仔”来描述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巨大成就,凝练精妙的语句提升了话语的感染力说服力,原生态的话语表达让深刻的科学理论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
总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必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典故谚语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通俗化大众化的日常语言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民族形式,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页。
③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18页。
④艾思奇:《艾思奇全书》(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2-683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页。
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页。
作者简介
袁文伟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方英东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