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意义及路径

2023-06-07王传志栾云霄

北方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

王传志 栾云霄

摘  要:2022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三期叠加的压力。如何扩大内需,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提振中国经济活力,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的意义进行论述: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扩大内需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一招,也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进而列出五项扩大内需的战略措施:一是运用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施用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二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之间的有机互动,同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三是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挖掘内需潜力;五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城乡收入水平。

关键词:扩大内需     战略基点     意义与路径

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基础。2022年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交织叠加,世界经济面临滞胀困局和衰退风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期叠加的压力。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尚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以及挑战,我们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基点,以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增长。

一、坚持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的意义

(一)扩大内需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运行从来都是以国内循环为主,内需这个是由我国的巨大国内市场、发展多年的国内人口红利的优势所决定的,内需作为总需求的主体,对于我国经济GDP贡献率以及经济拉动效应明显更大,因此扩大内需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作用。1978年以来,我国需求以国内需求为主,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国经济的贡献整体也以内需为主。外循环很关键的是外贸总额(即进出口总值)在当年GDP的所占比例,改革开放以后,进出口总额所占比例持续上涨,最高点在2006年,进出口总额占GDP总值为64.5%(出口36%,进口28.5%),自此以后中国经济中贸易所占的比重过去10年来是一路下降的,到2020年贸易占比已经降到34.5%,下降了30个百分点。相应地,中国国内循环的比重又变得越来越大,预计未来还会继续加大。

(二)坚持扩大内需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变化的客观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2023年一季度失业率还在相对高位运行,“就业—收入—消费”这一循环尚未实质性改善;消费恢复尚不稳固,结构性特点突出,汽车消费和房地产相关消费依旧疲软;经济主体的预期和信心仍需继续提振,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青年人和中低收入者三大群体;外部经济不确定性较大, 不稳定因素依然不少。中国拥有14亿人口,在消费需求上具有其他任何经济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强劲的国内需求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坚实基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新型消费,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企稳回升的快车道。

(三)坚持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一招,是当前实现中国经济又稳又快发展的基本方式

从过往国际上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家经济繁荣重点是靠内需的拉动效应。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关键期:坚持以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战略基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种科学抉择。当下要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唯有立足内需,持续稳定投融资、刺激居民消费,才能快速恢复经济活力。

(四)坚持扩大内需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我国面临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韧劲的有力支撑力量。我们要构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和韧性的经济体系,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以及持续稳固和进一步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优势,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内需表现出不同以往的阶段性特征,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国内需求扩张的重要驱动力从投资需求转变成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侧重点也随之转变。进入新发展阶段,更好扩大内需,关键在于增强消费对投资的牵引和拉动作用,依靠有效投资来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和投资的良性互促,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如何扩大内需

(一)运用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施用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2023年适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央行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稳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力提效,首先,各级政府需要统筹财政收入、预算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本金等,保持合理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任务财政保障,长期推动政府财力下沉。其次,合理规划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 ,适当扩大专项债券项目资金投向领域和用做资本金范围,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資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再次,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着力为中小企业纾危解困。各级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扶持力度,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发展,增强民营经济活力。最后,稳步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大众就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社会保障政策协同配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合力。

货币政策要为配合财政政策发力营造良好金融环境。首先,货币政策应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国债等发行的相关工作,对冲财政收支,维持货币流动性合理充裕。其次,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堵点和难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LPR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再次,鼓励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提升融资担保服务力度,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全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最后,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源精准直达实体经济。两大政策应超越需求侧调控和总量视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提升市场供需端适配性和机动性

供给和需求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新的供给能够创建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也能催生新的供给。一是注重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必须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断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要提高市场供需两端相容性,即实现供需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要用有效需求来吸引和刺激供给,但不能忽视市场竞争规律,不能盲目扩大供给超出市场需求。还要适应和创造新的优质供需,形成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扩大内需的关键保障是确保资金流向实体领域,调整行业间和行业内的创新结构,推动企业投资向创新迈进。进而要强化企业创新优势,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做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并应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有效转化成市场成果。

(三)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一个高效率的国内统一市场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降低产品价格,从而大幅度地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首要任务是立破并举,实现市场规则的规范与统一。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和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进一步落实部署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相关制度,将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纳入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体系。

其次,要实现破解地方保护主义和解除国内市场分割现象。及时废止全国各区域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害市场统一及交易公平性的政策,进一步大范围清理不利于外资及外地公司本土化发展的政策。重点从市场准入和退出、市场公平竞争、市场公正监管、招标投标与政府采购等方面,提出立即清理废除的和限期整改退出的不当市场干预问题清单,推动加快清理废除清单列明事项。进一步规范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行的要求,禁止设置不公平及具有排外性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以免阻碍市场上商品服务、资源要素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的自由流动。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挖掘内需潜力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必须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在消费端,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将增加2%。伴随着愈来愈多的农村地区人口、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在城市中会产生巨大的聚集和规模效益,使得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城市劳动力资源能更好地发展,人力资源的兴盛也会促进城镇消费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将会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当下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在投资端,城镇化对投资需求的带动效应明显,一般情形下,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带动经济体的人均资本存量增加1.3%。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需求的效应将日益显著,城镇化率在进入60%之后,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带动同期的人均资本存量增加3.5%,该带动效应约为城镇化率处于50%~60%阶段的2倍。推进新型城镇化会带来新基建、城市住房需求方面的投资需求,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五)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扩大政府财政在公共产品方面的支出,加快养老、医疗、失业、伤残救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减轻居民的教育支出压力和购买住房的压力,鼓励民众发展超前消费。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支持更多更好的适合实际需要的面向消费者等信贷产品,鼓励居民使用信用消费。健全产品和服务品质监管机制,加强质量安全保障,完善消费者权益投诉制度以及保护体系。

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完善职工收入和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标准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养老金受益人最低工资标准和待遇。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高就业能力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主择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完善最低住房保障制度,适时提高城镇居民最低住房保障水平,积极支持经济困难群体脱贫。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使农民从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利益。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善营销网络,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大规模推进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分散农村投资聚焦特色产业和城市,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

参考文献:

[1]周密,胡清元,边杨.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逻辑框架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1,(9).

[2]高建昆.坚持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J].求索,2021,(5).

[3]郭威,李瑞雪.论新时代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J].学术研究,2021,(6).

[4]蒙昱竹,李波,潘文富.财政支出、城市化与居民消费——对扩大内需的再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23(1).

[5]王杨.内外双循环背景下服务业发展与扩大内需双向互动机制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 2021,(2).

[6]岳经纶.社会政策、扩大内需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1,18(1).

[7]蔡昉.蔡昉: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20,(11).

[8]张杰,金岳.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演进、战略价值与改革突破口[J].改革, 2020,(9).

[9]张恒龙,姚其林.基于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分析视角的扩大内需研究[J].求是学刊, 2020,47(1).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責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强乡富镇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基于十年来乡镇发展的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部署,不断开拓轨道交通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