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实践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2023-06-07林浩卓陈秋

决策与信息 2023年6期
关键词: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

林浩卓 陈秋

[摘    要] 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着良好的历史条件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当前温州已全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在凸显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宗旨、统筹整合文明实践资源、共建共享文明实践生态系统、强化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耦合机制的生成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效。但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发展角度出发,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存在文明实践活动基层融合度亟待提高、文明实践数字化平台资源呈现碎片化、志愿服务落地不够精准、志愿者培育环境和政策支持不完善、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与社会治理尚未完全同步、文明实践整体性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温州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特性出发,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需推动文明实践贴近群众生活、升级文明实践数字平台、提升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质量、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新举措、优化实践阵地运营机制、完善文明实践整体性运行机制等优化措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关键词]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乡贤;基层治理;公益慈善;文化礼堂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3)06-0024-11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关心群众、引领群众、凝聚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新载体新平台新空间[1];文明实践,通过“有效调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增强群众凝聚力,社会动员力……成为城乡基层治理的重要依托”[2],是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都提出要建设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工作。数据显示浙江省在2017年和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得分中均排在第一位[3],温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高水平推进全域文明建设,全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4],全面提升新时代温州人文明素养,建设具有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响“幸福温州”城市品牌等,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通过系统梳理当前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概况、分析文明实践在助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价值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能够为各地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社会基础

文明实践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根植于地方悠久文化传统和浓厚社会文化氛围。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着良好的历史条件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一) 公益慈善的地方“小传统”

温州公益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民间广泛流传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桥筑路胜造七级浮屠”“乐善好施必有好报”等俗谚。温州民众世代相传着邻里帮伙、济弱扶贫、修桥补路、出粮赈灾等公益慈善小传统。南宋永嘉学派主张“使天下无贫民”“义利并举”“以利和义”,追求事功与道德的统一;到了明清时期温州工商业日益发达,官方引导地方乡贤创立多家救济团体,倡导养老育孤、慈爱天下等,这股社会思潮传延到民间,社会公益慈善之风大兴,如历史上温州民众自发抱团结盟互助做功德等。温州鹿城区的白马殿自明代就开设了施粥、救济灾民活动,到了清代更多的志愿公益救助团体出现,开展各类义举活动,如“文成会”、永嘉场梯云会、南乡文成会和武成会等,乡贤们在各地设立“义仓”,供避旱涝灾害和荒年赈灾之用。至晚清和民国近代,温州社会施医舍药、扶弱解困、助学济士、造桥修路、济婚助丧、赈灾施粥等各类公益慈善义举达到鼎盛。温州士人群体、行业群体、宗族群体等开展的慈善志愿救助公益活动活跃至今。

(二)基层社会“德治”力量日益增强

党的十九大以来温州积极开展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弘德、以善成德的“德治”建设,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三治融合,强化德治先导,奠定温州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底蕴,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如引导群众树立优良家风,打造红日亭、状元亭、三乐亭、“望江亭”等体现温州慈善、公益和志愿精神的社会“公德地标”。推动移风易俗,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环境,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以及社会文明程度,也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新乡贤群体壮大

温州市各地以乡情为纽带,充分利用乡贤扎根本土、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引导乡贤参与乡村社会建设。新乡贤热心公益慈善事业,通过回乡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以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凝聚人心,一定程度上营造了濃厚的崇德尚贤氛围,日益成长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的“自觉”群体,并引导群众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实践创新,助力温州基层社会治理“三治”融合,进一步激发乡村社会民众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力,增强民生幸福底色。

(四)文化礼堂全覆盖

温州文化礼堂建成10年来,“被看成当下最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之一”[5],定位“乡村客厅、乡愁基地、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围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乡风文明建设、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形成示范和突破,在地市级层面全面盘活地方文化资源,并建立了文化礼堂志愿者队伍。2022年温州文化礼堂建设在全覆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目标,完成300多家文化礼堂提升工程(即文化礼堂2.0版),全面引导社区居民文明交往互动,内容包括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乡风文明弘扬、文明礼仪教化、文化知识传授等,推动教育教化、礼节礼仪、道德宣讲、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在文化惠民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培育和弘扬了新时代文明精神,为温州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积累了丰厚的社会实践经验。

二、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效

2018年以来,温州不断探索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路径。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构建多元化、集成化、高效化的文明实践服务体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真正打造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服务基层群众的“综合体”。

(一)凸显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宗旨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凝聚多元主体和社会力量,凭借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为社会治理赋能增量。2022年温州各县区围绕党的二十大召开,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推进中谋划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民办实事”亮点行动。平阳县,非公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外来务工人员温暖之家;瓯海区,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派遣平台;鹿城区,打造好人宣讲团强化榜样力量;龙湾区,打造精练高品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乐清市,打造文化礼堂数字共享圈;苍南县,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体,等等。以2022年亚运会温州分会场等重要活动(赛事)为契机,精准设计主题性、专业性、普惠性、风尚性和援助性志愿服务项目,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浙江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建立高效志愿服务机制,努力突破部门碎片化、资源分散化、项目割裂化的困境,组织联建、项目联动、人员联手、实事联办,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提高了基层群众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提升了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构建政府、社会、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二)统筹整合文明实践资源

1. 线上线下联动建设文明实践新阵地。聚焦群众需求,科学优化布点,提升服务内容,做好融合叠加文章,建立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和场馆,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打造成管用、实用、好用的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认同感和参与度。

一是数字化推动线上平台实践阵地建设。各区县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综合数字平台,创新“点单+配送”模式,构建“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数字化流程,开展点对点上门服务,实现“从指尖到身边”的文明实践路径。依托线上海外传播矩阵,发挥“80、90、00后”青年宣讲团、海外宣讲团作用,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和温州故事。平阳县打通部门壁垒,将全县662家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文艺团体统一集中纳入到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普、健身、卫生、便民等7个子平台中,为群众提供5122个服务项目。瑞安市打造“125+N”海外理论宣讲新格局,依托丰富的侨务资源,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阵地,打造“海YOUNG讲堂”和“周末侨童学堂”两大特色宣讲品牌,开展青骑团、青思享、青阅读、青议政、青服务等五大“青”系列活动,组建N支青年宣讲队伍,开展文化交流、社交互动、视频直播、专题讲座、学堂讲堂等各类海外传播活动,形成“125+N”理论宣讲新格局,向海外传递更多乡音乡情,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向心力。永嘉县依托“志愿汇”和温州市“宣传嘉”资源,开发“文明之嘉”线上服务云平台,围绕群众所需,首创双向双轨点单模式,新增个人用户发布个性化项目需求清单及帮扶清单,打破了志愿组织提供服务、站所点单的单向模式,打造集信息枢纽和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数字平台。

二是项目化推进线下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目前,温州各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基本都通过购买引进第三方服务。从展示大厅硬件设施到文明实践内容,项目制运营囊括了平台建设、服务指导、宣传培训、文明展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内容。以“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我们的节日”等载体,结合疫情防控等实际工作,在各区推出理论宣讲、文明创建、健康卫生、科普推广、未成年成长、文化服务、便民服务、疫情防控等项目。打造融“学习、宣传、教育、培训、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志愿服务新载体,带动各地积极探索推广志愿服务菜单,如“田头说事亭”、公益周末、“红长廊”早餐、爱心茯茶、楠溪小学堂、无障碍观影、银龄跨越数字鸿沟、非遗进礼堂、科普行动服务等项目,形成随手做志愿的良好氛围。同时各县区在调查了解群众普遍性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设计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如平阳县以96345服务热线为纽带、专业服务团队为支撑,满足群众需求;瑞安市开设有“公益茶道课程”“四点半学堂”;永嘉县2021年以来开展了“智慧助老”、文明旅游、文明交通、助学支教、法律援助等10项民众急需的实践服务活动。

2. 上下联动强化统筹部署文明实践阵地。首先,统筹部署建设文明实践阵地。强化“书记工程”,严格落实“实践中心主任、实践所所长、实践站站长”(兼任党组织书记)三级书记抓文明实践责任清单,切实靠前部署、靠前指挥、压实责任、统筹推进。如召开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推进会、全市志愿服务业务工作会议,确保各项工作“融合推进、发挥实效”。其次,强化考核机制布局各级实践阵地。各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重点抓好建章立制,建立“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标准,推动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如苍南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十个一”建设标准》,采用明指导、暗察访等方式对所、站进行优化提质。最后,强调经费建设机制,保障实践阵地常态化运转。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经费保障常态化机制,温州市财政安排6007.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升工作,投入540万元县(市、区)文明实践基金,用于资助全市基层志愿者组织、奖励时代新人和模范集体,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如泰顺县财政投入40万元成立新时代文明實践基金,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考核激励机制,投入50万元对考核名次靠前的所、站、点以奖代补。

(三)共建共享文明实践生态系统

1. 统筹盘活重塑区域内可运行文明实践资源。温州将现有的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志愿服务团体、社会组织、乡贤爱心人士等民间力量,进行“大整合”并“系统性盘活重塑”,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资源,显著增强了资源的聚合效应。

第一,公共文化空间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文化馆、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广场公园等现有场所,进行功能整合和提升,加强载体建设,整合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资源。截至2022年10月,已建成文明实践中心14个、文明实践所185个、文明实践站3553个,文明实践点657个,构建“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动网络。第二,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温州突出“到文明实践中心去”功能导向,将分散在各个条块中的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起来,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纵向贯通和各部门间横向联通的“一体化”公共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科普教育、文体健身、公共医疗、应急消防、老年服务等部门公共服务资源“最多跑一地”。如2022年以来,市体育局、市财政局联合体育协会新建百姓健身房45个,切实推动体育资源落到基层、惠及百姓。第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团体)的数智资源整合。围绕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紧扣数字化改革“一号工程”,优化升级温州“宣传嘉”数智大脑,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残联、科协、慈善等群团组织的协调联系,集纳1200多家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文艺团体的线上资源,畅通“线上”输送服务渠道,做到资源无障碍“下沉”、服务“下乡”,2022年全市累计配送服务11万余场次,输送项目1.2万多个。依托数字化平台驾驶舱,实施测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使用效能,做到组织入网、运行入网、活动入网,进一步加强日常精确管理、精密指控。

2. “志愿者—群众”互动交融的文明实践良性循环生态。一方面,五个县(市、区)成立了志愿服务联合会。吸纳153名会员成立温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平台,加强对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同步指导各地成立联合会,发挥文明实践阵地的“集聚效益”。截至2022年底,温州5个县(市、区)均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合会,如龙湾区“罗山红”志愿服务队形成“1+69+52+N”志愿队伍体系,实行统一对外形象、统一服务标识、统一管理标准,确保志愿服务体系上下相通,高效运作。另一方面,营造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各地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激励更多群众投身志愿者事业,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服务对象再转变为志愿者为他人服务,志愿者在遇到困难时也可以成为被服务对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者群体,及“志愿者—群众”互动交融的文明实践良性生态。如平阳县麻步镇显桥村村民积极争当志愿者,并成立了党员志愿队、巾帼大妈志愿队、老教师志愿队、乡贤志愿队、乡村艺术志愿队等5支志愿者队伍,形成了良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域性的循环生态系统。

(四)强化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1. 浙南红色文化引领优化阵地资源建设。平阳县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地,泰顺县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所在地,永嘉县是红十三军诞生地……温州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资源和文化资源。2022年温州遴选了100家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打造10条“红动浙南”红色研学线路,作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基地”。仅平阳“省一大”旧址就累计接待党员群众超10万人次开展红色教育,泰顺利用红色旧址遗迹将建成“老东家”党群工作法主题馆、红军学校,作为群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学堂”。同时开展红色文化全民互动齐参与文明实践项目,开展“可看、可学、可唱、可秀、可品”的“五个一百”文艺文化活动,开展线下视觉艺术巡展80余场,全市铺设1000个线下音乐唱吧,开展“百首爱国歌曲我来唱”活动,吸引超10万群众讴歌伟大新时代;举办“百年荣耀·潮涌瓯江”大型图片展,千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动参与VR线上“云展厅”,累计吸引130万人次观展,红色文化引领优化阵地资源建设,推动文明实践的品牌化建设。

2. “善行天下”志愿服务品牌丰富阵地资源。到2022年底温州各区县文明实践所、站覆盖率达80%,建成14个文明实践中心、185个文明实践所、3553个文明实践站和657个文明实践点,基本建成志愿服务“15分钟服务圈”,三大(组织体系、培训交流体系、典型培育体系)志愿服务和管理体系,志愿服务组织达878个,281万人注册志愿者,数量名列全国地市级城市第一,城市志愿者服务指数名列全国第二。

一方面,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的志愿者文化。温商义利并举,践行企业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公益慈善领域进行了全面探索,救灾募捐、扶贫济困、爱心献血、义工服务等各方面都有温州商会的身影;温州商人兼济天下、泽被家乡的“善行传统”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现代社会的志愿者精神。温州现有注册志愿者28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7638家,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2022年以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迎亚运等重要活动(赛事)为契机,温州精准设计了各类主题性、专业性、普惠性、风尚性和援助性志愿服务项目,探索“社会众筹+政府购买+基金扶持”的公益资源集聚模式,举办全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对获奖的志愿服务项目及团队给予公益创投、团队孵化、导师帮扶、人才招募、跟踪培育等“一揽子”扶持激励措施。另一方面,进行“志愿者文化”品牌化探索。大力发展公益类、社区服务类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公众、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组织开展市直单位挂钩社区志愿服务共建活动,持续打响“新青年下乡”“四千结对”服务活动,组织12所在温高校918支实践团队、5.1万名青年学生奔赴基层一线开展实践服务,形成内容日益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参与人员不断增多的良好局面。2021年,溫州“宋”教到“家”、景贤里巷、侨帮侨、小泰氧、“讲习故事”特色宣讲5个志愿服务品牌入选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案例汇编。

(五)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耦合机制的生成

浙江省探索数字化特征鲜明的农村文化礼堂2.0版,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农村文化礼堂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容到功能、从管理到运行进行统筹规划,推动建成文化礼堂和新时代的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系统性耦合机制。

一是文化礼堂活动为民众积累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经验。温州推进农村文化礼堂项目运营,要求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各村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乡风文明、文体娱乐、节庆礼仪、教育培训等各类活动,通过活动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农业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等,增强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了解,提高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等,这些都为民众积累了宝贵的文明实践经验。二是文化礼堂空间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效能载体。“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硬件建设和软件内容建设同步,农村文化礼堂在提升村民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也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载体。2019年,各区县农村社区在文化礼堂和文明实践站基础上,新建了婚庆喜宴中心,提倡全村大事小事、红白喜事都在此实践站举办,方便村民的同时也节省了费用,推动了移风易俗,让文明实践站办喜宴成为当代农村新时尚。三是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营培育了新时代文明的实践主体。文化礼堂活动主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都是群众。文化礼堂布局、项目运营等一定程度上都是民众追寻乡土和“乡愁”的情结使然。2013年平阳县麻步镇显桥村,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示范带头,村民、乡贤和一些信教群众半个月众筹资金102万元,在基督教堂对面建立文化礼堂,2018年平阳入选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之一,村民代表召开大会,提议将文化礼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阵地,提升礼堂功能,建成了礼堂、学堂、乡风民俗廊、非遗传承廊、村情村史廊、图书室、电脑室、棋牌室和老年活动室等“两堂五廊六室”,供村民开展各类活动。从文化礼堂到文明实践阵地的建设,彰显了民众的主体性。

三、温州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形成了示范效应。但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高质量推进温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仍存在以下六个问题。

(一)文明实践活动基层融合度亟待提高

一是基层群众和管理者对文明实践认知不足,容易和文化礼堂的运行混淆。调研走访中发现很多村民对本村(社区)开展过的一些文明实践活动不清楚,或者表示没参与过;村干部和实践点管理员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缺乏系统认识,往往将之与农村文化礼堂等工作职能混淆。二是基层群众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整体还不高。调研走访中只有部分群众经常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员和在校学生、老人是参与主体,其他中青年群体参与较少。三是文明实践活动内容设计较宏观。基层干部反映近两年的文明实践活动主要围绕文明城市创建、理论宣讲、疫情防控展开,与基层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开展相对较少。四是一些基层的文明实践具体工作存在“拍照主义”现象。从文明实践管理者和基层干部的访谈获悉,文明实践所的项目在基层开展以来,站和点的群众参与度并不高,存在打卡签到、完成下达任务、完成业绩考核、为宣传拍照完事等形式主义问题。

(二)文明实践数字化平台资源碎片化

目前温州县区的实践数据平台普遍呈现出多头管理。一是志愿服务平台多元且相对独立。市一级建有“宣传嘉”平台,县一级有2个自建平台和3个谋划自建平台,民政、慈善总会等公益部门也有各自开发的数据平台,不同平台的志愿者注册、考勤、服务时长、活动人次等数据难以共享。二是文明实践与文化礼堂数字化平台大部分相互独立。文明实践与文化礼堂的运营有耦合机制,但二者数字化平台相互独立,这直接导致基层管理员和活动参与者在进行活动预约、签到和后期考核资料上传等数字化体验出现大量重复性操作。三是“志愿浙江”平台运行的笼统性带来基层志愿活动体验碎片化。目前“志愿浙江”与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数据已經整合,但整合后直接导致各地数字平台针对志愿服务个性化积分奖励、考评措施的设置和运用出现诸多梗阻,增加了“志愿浙江”操作的复杂度,这也直接导致很多老年志愿者对平台操作和运用存在困难。

(三)志愿服务落地不够精准

首先,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资源相对匮乏。目前温州城市(中心)和集镇(所)聚集了大量的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机构,但乡村则相对少,然而广大乡村是最需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资源的。很多村文明实践站、点的志愿资源基本上都依赖中心和所的项目,自上而下的项目化推进模式,导致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连贯性不够,乡村不少文明实践资源往往呈现供需脱节现象。其次,落地的文明实践项目设计面比较窄,大多集中在助学、扶老、助困、文化娱乐等领域,面比较窄且“悬浮于乡村社会”,和乡村振兴相适应的乡村产业发展等精准化服务项目不多。最后,项目化也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文明实践形式化。文明实践由“活动”向“项目”转变,一些文明实践站、所“发包”的项目一般都非常丰富,但也存在缺乏与乡村文化内核相匹配的文艺活动等问题。

(四)志愿者培育成长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

第一,“任务接受式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新冠疫情期间注册志愿者队伍爆发式增长,其中大量机关干部和党员因“被要求”成了“注册志愿者”,带来“志愿服务”也是“任务接受式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倡导的志愿者精神尚存在一定距离。第二,一些疫情中成长壮大的志愿服务团队未及时得到注册。如果同一区域已有类似业务服务的社会团体,后成长起来的同类志愿者团队往往无法及时获得注册,他们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产生的经费也就无法按照正常途径去争取,这不利于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如永嘉县城南街道“一合名剪”理发店在疫情期间发起“理发义工队”,进社区提供理发服务,并带动了当地一批镇村理发行业从业者加入志愿服务义工队伍,广受群众欢迎,但因永嘉县爱婴公益服务中心已有同类的服务项目于是难以完成注册。第三,志愿者礼遇机制不能共享。温州各县区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志愿者激励机制,但同在温州市内不同县市区跨区域的志愿者共享礼遇机制不完善,比如乐清的志愿者积分是不能到苍南、平阳等其他县市区兑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明实践资源的盘活。第四,志愿者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温州老年志愿者队伍特别强大,部分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的骨干力量基本都是60岁以上,如红日亭、三乐亭、旭日亭三个施粥品牌,民间称为“慈(慈善)二代”,但随着社会发展转型这些“慈二代”最担心由于年龄增长退出队伍,“慈三代”还未培养出来团队就面临解散的风险。

(五)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与社会治理尚未完全同步

一是不少所站点存在“空转”现象。部分乡镇实践所和村级实践站点仅将各种文明实践制度挂上墙,应付上级“检查”而缺少常态化运行考核,不仅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还造成阵地资源闲置。二是阵地建设的“景观化”现象。各地建设文明实践建筑景观,对场馆布置等投入往往不遗余力,但在开展志愿活动和志愿者培训方面的投入却相对匮乏。三是实践站管理员队伍身兼多职。实践站管理工作主要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或村务工作者兼任,部分管理员还要承担村务管理、礼堂管理、文书、财务等多项工作,这也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投入文明实践工作。四是阵地延伸力度不够。历史上民间信仰场所都有着民间救济公益等文化传统,当前文明实践阵地几乎未延伸到这些与民众生活相契合的文化空间,导致阵地资源整合不彻底。五是实践活动运营经费少。各县市区针对实践中心的运营和活动经费非常紧张,地方财政没有针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专项支出预算,大多是靠文化礼堂的经费支撑着,一些县1年只有10余万元活动经费,只能维持中心日常运营、文明创建活动以及志愿者项目大赛,严重限制了后续的常态化、高质量发展。

(六)文明实践整体性运行机制不完善

温州已形成系统完备的文明实践三级阵地,但很多运行环节还不够顺畅:一方面,部门职责不够明确。文明实践中心的硬件建设、志愿服务活动、考核办法、数据平台由不同的机构和职能部门负责,12个县(市、区)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中有7个由宣传部负责,5个由精神文明指导中心负责,工作对接上难免有不畅。另一方面,资源整合不到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整合各领域各部門资源,然而对于着重整合哪些公共资源,由谁来整合资源,怎样整合资源等问题,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边界不清、资源难共享等问题。如党群服务中心主要引导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归属团委领导,尤其是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组织社区群众生活的过程中,存在着内容同质和活动项目重合现象,混淆了群众对文明实践活动的认识,有人甚至质疑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必要性。

四、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优化措施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由试点县(市、区)向县级行政区全面覆盖”,目前温州各地市级更加深入、更大力度布局谋划,高质量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运行,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从基层治理的特性出发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6],推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

(一)推动文明实践贴近群众生活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从基层群众的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更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务实措施,更细、更实、更有效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基层民众尤其是乡村民众在文明实践中的主体性,提升文明实践工作。深入调研基层群众文明生活的需求,列出基层地方问题清单,在明确上级统一规范要求基础上,突出基层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可以定期在基层社区开展“志愿集市”活动,坚持与群众协商,收集群众所需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乡村性“志愿项目”,贯彻《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利用“迎亚运、讲文明、提品质300天大会战”契机,将垃圾分类、文明就餐等百姓生活“关键小节”等文明的养成,列入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重要内容;倡导各地实践站以地方特色传承的家庭文明带动乡风文明建设;引导民众逐渐成长为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建设,推进文明实践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二)升级文明实践数字平台

建立文明实践数字平台多方供需对接、使用、监管机制。以省农村文化礼堂2.0版建设为契机,通过平台端口的一键式导入,实现跨区域、跨系统、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优化架构打通数据流,精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文化礼堂文明实践中心与文化礼堂在数据端口的耦合机制,建立特色功能窗口,打破信息孤岛的桎梏,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之间的数据互通。此外,建立培训老年志愿者学习使用数字化平台的长效机制。老年志愿者群体庞大是温州志愿者群体的一大特色,各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需要设计老年人可以接受的培训学习体验方式,提升其对数字化平台终端的使用能力,以便志愿服务数据平台管理者能够更便捷、有效地获得各地文明实践活动的真实有效数据,让更多的民众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数字平台获得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项目信息、参与更多的文明实践活动。

(三)提升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质量

一是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志愿者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志愿服务机会,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快速精准地招募到志愿者。二是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精准供需对接机制。在公交、地铁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供需对接宣传。精准定位,避免公益福利叠加或配置错位造成资源浪费,实现快速对接,及时有效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三是健全基层志愿服务网络。定期进行基层志愿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避免志愿者队伍“热心人多、内行人少”现象,避免文明实践项目设计供需对接不精准。建立社区民众志愿项目意愿信息库,定期动态调整,根据民众的意愿及时进行调整储备项目类型,滚动更新。

(四)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新举措

第一,发挥市县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的功能,把所有体制内外的资源、志愿者汇合到联合会旗帜下来,加强志愿者培训学院等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健全基层志愿服务网络。第二,建立全市乡贤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发动乡贤成为志愿者,充分发挥新时代乡贤参与文明实践引领作用。如R志愿者服务团,集纳了一批乡情深人脉广的退休老干部乡贤群体,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广受民众欢迎。第三,加强志愿群体骨干力量培育。鼓励企事业单位年轻力量加入志愿者队伍,将长期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企业负责人发展为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等。第四,建立全市乡贤、归侨的志愿服务网络。广泛发动乡贤、归侨成长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者群体,充分发挥愿意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的乡贤和归侨的志愿者功能。第五,放宽文明实践站的志愿服务团体准入条件,按照活动地域适当放宽文明实践站、点的志愿服务队伍注册登记条件,同时积极清理“僵尸型”志愿者组织,保持志愿服务组织的动态活力。六是建立跨县市区的志愿者礼遇共享机制,积分等礼遇政策可跨县区通用,盘活各县市区的志愿者资源及文明实践的活动资源;解决“礼遇志愿者的政策”看似各地都有,但缺乏可操作性,大多难以落实的局面,形成全社会礼遇志愿者的浓烈氛围,让更多人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五)优化阵地运营机制

一是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二是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系统化重塑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增强文明实践资源的聚合效应。如龙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建有一个专职负责文明实践工作的实体机构,以系统观念打破条块分割,以文明实践中心为主体,融合统筹管理全区文明实践所、站的资源,建立了有机协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集群。三是杜绝文明实践活动中的“拍照主义”乱象。可以推广平阳县“志愿者监督团”的做法,“监督团”由60多名素质优良的志愿者组成,定期督导志愿服务工作。四是探索信俗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文明实践资源路径。如民间信仰场所可融入新时代文化实践阵地的建设,信仰场所也是民众接受道德教育场所,可以发展为家庭及群众纠纷调解场所,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队伍、有项目、有活动、有机制”的“六有标准”统筹整合各地信俗文化场所资源,引导其发挥新时代文明實践站的功能,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此外,各类民间信俗团体可以发展壮大为志愿者队伍,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下组建“新时代信俗文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在各村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各服务队伍根据各村民众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将身边民间信仰信众纳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六)完善文明实践整体性运行机制

首先,强化考核,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升为党建工作内容,提高其在文明创建绩效考核中的占比,将文明实践所站管理纳入乡镇(街道)的年度考核,通过考核倒逼各县、乡、村重视文明实践工作。其次,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团队,长期跟踪研究,总结提炼各地文明实践工作经验,同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反映解决。再次,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治理和资源整合优势功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级阵地需与党委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保持密切业务沟通与协调,大力发挥其所具有的社会治理和资源整合优势,提升所 (站)实践水平,发展其为有人气的群众性公共文明生活空间,实现功能再造。最后,强化资金保障,尽快出台文明实践站资金奖补办法,撬动文明实践所站资金奖补的杠杆作用,加大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志愿者培训等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移风易俗、环境整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探索,彰显了其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对加强和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用好这一创新载体,整合资源力量,融合内容任务,将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和完善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  平阳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平阳[M].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中央文明办一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

[3]  彭雷霆,欧阳样,张灵均.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探析 —— 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2015-2018年的实证分析[J].决策与信息,2021,(12).

[4]  全文来了!刘小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浙江新闻网,2022-02-24.https://zj.zjol.com.cn/red_boat.html?id=101242000.

[5]  谢安民.精英合作与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浙江F村文化礼堂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

[6]  杨达.贵州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基层治理探索[J].红旗文稿,2019,(24).

[责任编辑:汪智力]

猜你喜欢

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