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聚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力社区文化治理的“朝阳经验”
2023-06-07萧放叶玮琪
萧放 叶玮琪
[摘 要] 文化治理能力直接关系着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既是宣讲、教育、服务群众个体的平台,也是助力社区治理,尤其是社区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力社区文化治理,主要体现在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促进社会文化资源流通两方面,各地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北京市朝阳区紧密结合北京历史文化和首都地理区位,立足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优势,创新性地组建了“区-地区-街乡-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社区文化治理有效融合。同时,紧密结合群众需求,积极探索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和方法途径,整合城市书屋、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社区流动美术馆等实践基地,打造物理实体与意义情感相互融合的“群众空间”,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优化了地区文化空间布局,并将政府资源优势与社会运营力量相结合,形成了联通“政事群企”、多方协同运行的机制保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要始终注重激发群众主体意识,积极寻找隐性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接续传承农业社会形成的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聚力,打通社区文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 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治理;基层治理;公共文化空间;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4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3)06-0015-09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30多年意识形态工作、行政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后在基层社区交汇的产物。自2018年试点运行以来的实践证明,它不仅仅是重要的科学理论学习阵地、党的政策宣讲平台,同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基层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前沿。可以看到,在“县-乡镇-村”三级单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是思想政治、文化建设领域内的工作,更需要与最为复杂的基层社会进行全面对接,需要把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纳入到更为繁难的社会治理工作中。强调其“中心”位置,就是彰显此创新工程在思想上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的同时,全方位地涉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特别是文化治理)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社会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同时,文化治理与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等具有同等重要性,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再从文化治理迈向文化善治,才能进入文化治理的更高境界[1]。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既是宣讲、教育、服务群众个体,同时更是助力社会(社区)治理,尤其是社会(社区)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2018年7月6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同年8月,全国选取12个省(市)的50个县(市、区、旗)率先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2019 年 4 月27日,朝阳区成立北京中心城区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地点设在朝阳区文化馆,并将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2019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拓展深化试点工作,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总量从50个扩大到500个,北京市朝阳区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第二批试点地区。同年12月12日,朝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意义,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打造全国试点的“朝阳经验”[2]。近4年的实践证明,北京市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力社区文化治理的“朝阳实践”引人注目[3]。
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北京市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核心理念与体制机制,重点以垡头街道文明实践所创新工作为例,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助力社区文化治理的“朝阳实践”的特点与亮点,进而探究“朝阳实践”提供的可借鉴、可推广的“朝阳经验”,具体表现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始终注重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并积极寻找隐性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以文化人、以文聚力,努力打通社区文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一、因地制宜:北京朝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区位分析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文化治理的逻辑关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一个综合概念,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多个术语组合而成。新时代,即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要有新面貌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文明,就是着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重点放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实践,就是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一起干,在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凝聚群众;中心,就是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以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发挥统筹整合、指挥调度的作用,打破县域内部门利益和条块分割,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高效[4]。换言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当代基层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更加严峻而复杂的形势,更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经济社会建设各个环节。
文化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文化实践传递社会价值,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我国结合历史文化及特殊国情凝练而成的社会共同价值体系。因此,文化治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共同指向了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具有目标一致的契合点。换言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是新时代文化治理的创新尝试,同时也是助力文化治理的有力工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于文化治理的助力主要体现在价值构建和资源配置两个方面。第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目标即建构社会共同价值体系,表现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价值构建主要通过其工作内容加以发挥。第二,志愿服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形式,有利于弥补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差距,加快实现社会资源均等化。社会共同价值体系的构建以及社会文化资源的流通都有利于助力实现文化治理的终极目标,即对社会的治理。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是文化治理的有力工具。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朝阳“三区”文化发展优势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指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预期目标,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大胆实践,有效创新,积极探索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和方法途径,形成各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起来、强起来,激发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昂扬向上奔小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4]。
2019 年 4 月27日,朝阳区成立北京中心城区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地点设在朝阳区文化馆,并将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随后,全区43个街乡建立了文明实践所,521个社区、村庄拥有了自己的文明实践站,由此逐步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工作体系。2019年10月,北京市朝阳区被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第二批试点地区。
挂牌区级实践中心的朝阳区文化馆位于朝外小庄,建成于1996年,由1957年關厢文化馆和高碑店文化馆合并而成,承载着时代发展的历程,是朝阳区文化发展的缩影。这里不仅是朝阳区作为“全国文明城区”的标杆单位,也是2013年朝阳区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同时也受惠于2014年朝阳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文化产业政策红利。朝阳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破了传统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格局,创新性地组建了“区——地区——街乡——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实现“15分钟”文化生活服务圈。区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朝阳区文化馆(即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地区级文化服务机构——垡头地区文化中心、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现已成为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由此可见,建设伊始,朝阳区实践中心的实体建设就与本地区作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文化发展优势紧密相联。
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既立足于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也着眼于当前北京“四个中心”尤其是全国文化中心的未来规划。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中心一直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积极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北京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紧密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因地制宜,聚焦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乃是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独特历史地理区位特点。
二、群众空间与多方协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化运行机制
(一)服务百姓需要的“群众”空间与实践中心的品牌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实体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场所空间等。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场所空间以标准的中心、所、站三级工作体系为主体,区级实践中心设在区文化馆。在朝阳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组建的“区——地区——街乡——社区”这一“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构架下,地区级文化服务机构——垡头地区文化中心、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作为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是实践中心的典范。另一方面,朝阳城市书屋、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社区流动美术馆等实践基地在有机嵌入“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总体布局的同时,也成为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空间的独特亮点,由此形成以中心(分中心)—所—站——基地(城市书屋等)“3+1+X”为架构的实践网络,协作互助形成实践合力。
这些实体空间的“前身”,例如区级实践中心的朝阳区文化馆;区级实践分中心的垡头地区文化中心、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街乡级实践所和社区级实践站主要依托居委会,以及依托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书店等的城市书屋、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社区流动美术馆等实践基地,既有公益属性空间,也有商业空间。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时代语境下,拥有了共同的属性,可以共享一个统一的概念。本文在借鉴西方的公共性概念和公共空间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新时代社会公共空间围绕“群众”为中心的特点,借鉴内生型发展理念,统一将服务民众的活动空间称为“群众空间”,即物理实体空间与意义情感空间共通共融的“群众空间”。
朝阳区级实践中心所在的区文化馆,是全国一级文化馆。2003年,作为唯一一家基层文化单位被列入当年全国确定的35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当时就明晰了文化馆的定位:它其实是用文化来治理社区,与街道办、居(村)委会的功能差不多[5], 同时秉持了“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核心” 和“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场馆拥有不同规格、格调各异的演出场所。挂牌成立实践中心后,通过对原有空间功能和名称进行重组更新,突出实践中心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提升全民精神文明的功能作用。馆前的文化广场命名为新时代广场,意在凸显“新时代”,也是文明实践的“入口”;“新声工厂”替代原来的“白盒子”空间作为宣传党的政策理论阵地;“人民院线”代替“小庄电影院”作为弘扬主流价值播映红色节目的场所;在“瓦舍博物馆”增加“朝阳群众·志愿吧 Bar”作为志愿者服务工作活动空间。这些更新改造工作都旨在突出文明实践工作围绕“群众”这一核心宗旨。
垡头和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作为区级文明实践分中心,是朝阳区“3+1+X”特色架构的实践空间。2011年建成的垡头地区文化中心是朝阳区推进四级服务网络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分中心设有图书馆、电影院、民众教育学堂、为贫困儿童志愿捐书驿站、绿皮火车咖啡厅、黑钻剧场、垫头青年创意、多媒体数字空间、车库创造社等现代文化空间。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垡头分中心打造的文明实践知名文化品牌“哈哈镜居民会客厅”,在潜移默化中,让文化品牌起到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作用[3]。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主要设施有大剧场、创意图书馆、培训教室、文艺创意就业中心等,是“9剧场”的延伸,辐射了周边五街一乡,旨在满足周边百姓日常文化需求,提高本地区文艺团队艺术水平。
朝阳区43个街乡实践所,521个社区实践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主体空间,主要依托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其中“城市书屋”是朝阳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融合的亮点,该方案入选中宣部文化创新案例。以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朝阳区目前在商务楼宇、文创园区、学校、医院、社区等场所,打造了40个以人为核心、有温度、有质感的品质化阅读空间,形成了10个特色阅读生活圈,作为三级实践单元之外的有益补充,有效推动了以文化人向“最后一公里”的延伸。
2021年4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与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在垡头街道翠城福园社区共同建设城市书坊,书坊同时成为垡头传统文化实践中心馆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该书坊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重大项目团队的学术支持,协助并组织开展非遗激活社区文化生活的系列活动。城市书坊中心馆功能区由阅读、书法、舞蹈、少儿活动、观影等6个部分组成,能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面向的精神文化需要。
朝阳区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所—站—點(书屋)以“3+1+X”为架构的实践网络,让“群众空间”这一品牌形成实践合力,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心灵驿站”,唤起群众的情感共鸣,把群众“引进来”。围绕“朝阳空间”,通过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路径、统筹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使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感交流结合互通,既打通了地理上、物理上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心理上、道理上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让理论传播润物无声,推动党的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多方协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运行机制保障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把分散在不同条块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蕴藏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中建设美好生活的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坚持打通贯通连通,做到统一调配、一体使用、协同运作,切实增强综合效益、整体效能。换言之,如何联通政事群企,整合社会力量,形成特定的组织主体,实践理论宣讲、提供生活服务、普及科学知识、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前提下以有效的投入、规范的参与保证实践中心有效的运转,是关涉实践中心建设保持长久活力的动力源泉。
朝阳区通过近几年的试点,各类志愿者队伍已成为践行新时代文明的主体力量,并初步形成了以志愿者项目内容建设引导队伍组织,多方合作,扩大影响,激励民众的良好局面,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有效运行的机制保障。其中朝阳“城市书屋”这一新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空间,旨在将政府资源优势与社会运营力量优势结合,是联通政事群企,多方协同运行机制的优秀案例。
垡头街道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南部,是朝阳区43个行政区域之一,人员构成复杂、居民数量庞大、人口流动频繁是垡头街道的显著特征。如何整合多方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神文化服务成为垡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垡头街道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用好文明实践的“金钥匙”,激发精神文明“转型赋彩”,创新性地打造了朝阳城市书坊垡头传统文化实践中心馆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这是朝阳区第一家由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共同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政府政策引领作用、高校专业研究能力、企业品牌推广优势三者结合,将社会组织作为“专家库”和“工程队”,联通政事群企,多方协同,以阅读和综合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创新了精神文明建设形式,优化了垡头地区文化空间布局。
伴随着朝阳区“阅读之城”建设的需要,实体书店逐渐走进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并开展了阅读推广人才“百千万”计划之讲读人、领读人培训活动。该培训班将阅读推广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内容选择上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任务,参训人员将以阅读推广者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双重身份,共同助力文明城区创建。这也是朝阳区正在打造的“朝阳群众”志愿者品牌建设。这个志愿者队伍建设同基层党建、社会组织规范化以及提高群众公益服务意识等联系起来,形成政府领导、志愿组织主导,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众个体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同实践服务的局面,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顺利进行的机制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具体到县域来看,就要把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调动县域各方力量、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方式,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打好“组合拳”,奏响“交响乐”,共同打造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未来,朝阳区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定位,使其嵌入、集成到社会治理的整体结构中,成为党委、政府与最广泛基层社会连接的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社区/村庄内部各种社会资源,增强对社区外部资源的吸纳能力[6],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乡基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三、以文聚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力社区文化治理的“朝阳经验”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社区治理的群众主体意识激发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实践”,就是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一起干,在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凝聚群众。朝阳区始终牢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合力打造物理实体空间与意义情感空间共通共融的“群众空间”,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动员、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社区文化治理的主体——群众,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朝阳群众”品牌,为谱写新时代朝阳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垡头翠城社区是朝阳区原村庄回迁人口聚集的新型社区,现有居民2万余人。新时代文明实践依托城市书坊开展运营,联合多方力量,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以阅读为抓手,综合专家讲座、书画、舞蹈、非遗传承等文化活动,联手培育以城市书屋为主要空间载体的文化品牌“文化大讲堂”“非遗在社区”等,致力于将实践中心打造为“社区里的文化客厅”,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加。自开馆以来,中心馆组织承办多场活动,如“学习非遗、传承文化——绢人制作”、制作党徽、“传承传统文化 端午节DIY”、水墨扇面、“五毒”香包等手工活动;垃圾分类知识、脑卒中预防与保健等主题讲座活动;小青蛙亲子阅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童心向党 放飞梦想”等阅读分享活动;“认识科学 感知科学”“STEAM科学活动日”等科普活动;以及美术、书法、绘画、舞蹈、合唱等艺术文体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周边社区,中心馆有效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创新了社区传媒形式,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从多方面入手积极为社区群众打造共有的精神家园。
朝阳区实践中心的标志设计便彰显了以“朝阳群众”为中心的理念,左侧“新时代”圆形标志与右侧“朝阳群众”方形印章式设计相结合,呈现出“天圆地方”的视觉美学效果。“朝阳群众”模块中自下而上延伸的台阶,传达出“朝阳群众上台阶”的意涵。其中红色表意党建,橙色代表活力,蓝色寓意国际化,绿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象征。“朝阳群众”四字,则充分凸显强调了实践中心的主体,将抽象的文明实践思想观转化为了空间意象的营造,把对文明实践的解读嵌入到实体空间之中,用空间中的视觉符号与意象感知诠释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理念。
依托朝阳区党政群共商共治基层治理平台,以文化赋能“朝阳群众”品牌,“微火聚光”引导和动员群众参与文化服务, 以“朝阳群众”为中心,带动其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社区文化治理中群众主体的参与,是新时代文明建设“朝阳实践”的重要特点。
(二)“以文化人”打通社区文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始终坚持以文化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践行新风尚、传播正能量,着力构筑群众愿意去、经常去、乐于去的“文化乐园”[4]。如何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无疑是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总目标的难点和关键点。在朝阳区的文明实践案例中,我们认为找到隐性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是以文化人打通社区文化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1世纪将是人类完善自我和完善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更加人化的世纪,这对鼎新以人为中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契机。迎接未来的变革,在变革中变革自我,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地位[7]。
当代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巨变的历史阶段,在农耕社会形成的生活传统正经历着巨大的文化转型,与工业化社会、现代网络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生活的主流,人们的生活世界正在改变,整体的传统生活正在破碎。但我们认为传统从未远去,它正以各种途径与方式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依旧活跃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或隐或显[8]。在《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一文中笔者曾指出:传统文化作为数千年的文化结晶,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载体,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力量,它必然构成我们今天日常生活的底色与依存的社会心理基础。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主要是以其特有的多方面价值对现代生活予以丰富和补充,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精神慰藉与文化认同的归属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与前行的精神动力,从而赋予现代生活以通达美好与绵长魅力[9]。因此,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把握隐性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接续与传承农业社会形成的传统文化,以文化人,才有可能找到打通社区文化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
垡头街道文明实践所(又名垡头传统文化实践中心)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将传统文化引入社区,并在多个层面开展实践工作:1.搭建合作平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提供平台保障2。2.专家进社区专题辅导,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筑牢思想基础3。3.推动“非遗在社区、进校园”,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特色品牌活动4等。垡头传统文化实践中心秉持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和繁荣社区文化生活的宗旨,通过合理安排多种多样、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实践中心作为过去、当下、未来并置的融合文化状态,以及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与精神保障。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垡头社区的有序传承与发展,以多种活动样态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内涵,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推基层社区治理。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守正创新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全新平台,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载体,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既是宣讲、教育、服务群众个体,其实也是助力社区治理,尤其是社区文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就是以文化人打通社区文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对接、协调和疏解社会问题,提升社区治理能力。2022年11月,朝阳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获评“优秀”,这为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贡献了“朝阳经验”,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力社区文化治理的“朝阳实践”。“朝阳实践”提供给各地可借鉴、可推广的“朝阳经验”,主要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并从隐性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入手,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高效开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进一步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未来,朝阳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应该继续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引领下,借力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优势,以及“博物馆之城、阅读之城、艺术之城、双奥之城、时尚之城”建设的重要契机,以文化凝聚、赋能朝阳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以文聚力,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巩固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提升朝阳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动员和激励“朝阳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朝阳经验”。
[参考文献]
[1] 颜金,朱峰.地方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探讨[J].决策与信息,2022,(12).
[2] 北京市朝陽区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会[EB/OL].中国文明网,2019-12-13.http://images1.wenmi
ng.cn/web_wenming/wmsjzx/sjqy/201912/t20191213_53515
14.shtml.
[3]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朝阳模式”[N].北京日报,2021-12-22.
[4] 中央文明办一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
[5] 陈涛.朝阳区文化馆:从有形的馆到无形的管[N].北京日报,2017-09-10.
[6] 袁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社会治理,2022,(6).
[7] 王沪宁.创造性再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地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8] 萧放.当代生活世界中的“传统”[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6).
[9] 萧放.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N].学习时报,2021-10-01.
[责任编辑: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