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阴的故事

2023-06-07张田

北京纪事 2023年6期
关键词:首都图书馆文献图书馆

张田

2023年是首都圖书馆建馆110周年,作为首都图书馆的一分子,我衷心为她感到骄傲与自豪。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高尔基说,图书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人们在这里可以平等自由地学习。但在一个多世纪前,中国还没有图书馆的概念。官府、书院、寺观和私人藏书楼是中国古代四大藏书系统,能到这些地方看书的人非富即贵,而且这些藏书也不对外借阅,读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清道光年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除了侵略外,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的先进理念,这让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民众读书对于振兴国家的重要性。

同治元年(1862)恭亲王奕?就在北京建立了具有现代图书馆特征的同文馆书阁。戊戌变法中,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号召下,南方各省的学会对大众开放了。学会书楼,如湖南的南学会、苏州的苏学会、桂林的圣学会、武昌的质学会、常德的明达学会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派出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使西方学习先进国家的政治经验。1906年,五大臣出洋归来,向清廷提交三道奏折,一道为军政、一道为教育、一道为建设“导民善法”的公共设施,图书馆列于其中。1909年清学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馆舍设于北京什刹海北岸的广化寺,虽然直到清帝逊位时,京师图书馆尚未实现开放(后于1912年8月对外开放),但这在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书馆从此代替藏书楼成为我国法定藏书机构,并且对公众开放。

民国初年,我国图书馆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据1916年教育部统计,全国除山西、甘肃、新疆、绥远、察哈尔外,各省均建有省立图书馆。实际上,当时除了省立图书馆外,还有通俗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私立图书馆等。

首都图书馆的今生

1949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了北平市立图书馆,10月14日,北平市立图书馆更名为北京市立图书馆。1953年2月,馆址由头发胡同移至西华门大街35号,馆舍也从原来的700平方米扩大到1700平方米,职工人数也增至59人。1956年,北京市立图书馆正式迁入国子监,馆舍面积扩充到7700平方米,工作人员也增为70 人。同年10月,北京市立图书馆改名为首都图书馆,馆名为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红墙古树,房舍整齐,环境幽雅,深受读者的喜爱。漂泊半个世纪的首都图书馆,终于迎来了平稳发展阶断,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设立了图书流动车,这项服务主要面向远郊区的工厂和农村等地,图书馆将图书送至工厂、田间,从此工人和农民兄弟不出远门也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为了使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首图还开展了读书座谈会等活动,像赵树理、周立波、袁静、马烽、孔厥、徐光辉等知名作家也都应邀出席了读者见面会。后来首都图书馆的品牌活动“首图讲坛”,可以说就是当年读书座谈会的继承与发展,众多知名的学者专家都到首图登坛开讲,有原文化部部长中国知名作家王蒙、清史专家阎崇年、艺术家陈丹青、著名作家毕淑敏,等等

1958年首都图书馆成立了特藏部——地方文献中心,这个部门主要收藏与北京相关的文献,除了常见的纸制文献外,还收藏舆图、金石拓片、老照片、戏单等特种文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首图地方文献藏书量已达600多万册,其中不乏珍品,如《(嘉靖)通州志略》,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通州方志,也是第一部保存完整的北京地方方志。出版于1924年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作者是瑞典学者喜仁龙,此书共收录照片 109 幅,测绘图纸 50 幅,这些拍摄于1920年前后的珍贵照片,为研究北京城门及城墙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近年来,文献数字化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北京地方文献也积极参与其中,现数字化资源已达200多TB。北京地方文献中心无论是在文献收藏与利用,还是在课题研究及数字化开发等方面,一直处于全国图书馆界的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后,首都图书馆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1996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首都图书馆作为主要参观馆之一,第一次以市级公共图书馆代表的姿态迎接世界友人,通过这次盛会,首都图书馆正式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

2001年5月,首都图书馆告别了使用45年的国子监,迁至东三南环。这对于首都图书馆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高大漂亮的馆舍内设有十几个阅览室,1600个阅览坐席,每日可接待读者近千人。办公系统也由原来的手工操作,进入了自动化与网络化,这不仅方便了工作人员,也为读者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如,电子检索系统,它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卡片目录,只要在电脑的检索框内输入相关主题词,便能迅速准确地查找到相关图书,这不仅为读者节约了大量时间,还扩大了检索范围。又如,图书数字化。这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图书馆利用先进技术,把纸质文献变成数字文件后加以利用,这不但可以减少人为的对古籍善本等珍贵文献的损毁,还可加工成为电子图书、数据库、电子展览等数字化产品。疫情期间,电子图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很多不能到馆查找文献的读者,只需上网轻点鼠标便可以通过网络阅读所需文献。

2012年9月28日,首图二期(现称B座)也投入使用,阅览面积增至3.8万平方米,有2000个阅览坐席,馆内所有阅览区域都实行了大开放的政策,读者无须办证便可畅游于书海之中,这也再一次体现了首图“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首图二期更加注重智能化、数字化的建设,实现了读者管理自动化、借阅文献自助化,像自助办证机、图书自助借还机、自助复印机等设备,都让读者体会到自助的快乐。

2023年建于通州“绿心”公园内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即将开馆,首都图书馆是其主要运营单位。这座面向未来的新型公共图书馆设计感十足,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为建设理念,以银杏叶片为灵感设计的屋顶宛如森林伞般盖覆于馆舍之上。馆内的阅览空间也一改房屋式的设计,两座高达三层的“书山”分列于东西,书山的山体台阶和顶部是开架阅览区,沿阶而上,读者可以进入中文图书、中文报刊、外文图书、北京地方文献等阅览区。这座建筑面积约7.5万平米的图书馆,是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充分的空间资源为展示特色资源提供了绝佳机会。

首都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将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内设立多个特色主题馆,通过展示、体验、互动等多种方式,将非遗文献、古籍文献、艺术文献、少儿文献等特色资源送至读者身边。

一个多世纪前,首都图书馆从前青厂的几间屋舍发展至今日,一馆两址的大型现代化图书馆,风雨兼程,历经艰辛。岁月轮转,首图人初心不改,坚持以创馆之初“普及社会教育,启迪民智”为宗旨,大力开展对民众的普及教育。进入新世纪后,首都图书馆对这一宗旨进行了延续与深化,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创新务实、读者至上”的新宗旨与方针。作为北京市重要的知识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首都图书馆人将砥砺前行,在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路上守正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编辑 韩旭

猜你喜欢

首都图书馆文献图书馆
试论公共图书馆之主题图书馆的建设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共图书馆 读者满意度评价研究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台湾风物图卷》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参考咨询工作中的侵权风险规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