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蒹葭》文学赏析
2023-06-06沙莎
沙莎
《蒹葭》既是高中语文重点篇目,也是广为流传的秦地民歌,虽然秦风质朴且粗犷,但这首诗有着引人遐想的缥缈神韵,时至今日依旧广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立足文学角度赏析《蒹葭》,探讨古人的爱情观和其传递出的意象与意境,从现代视角解读古代文学。在对《蒹葭》进行文学赏析的过程中,主要探索其凄美的意境、朦胧美的主题、极具精神美的意象和唯美的人物。
一、凄美的意境
《蒹葭》这首诗以三章布局,每一章都有八句,而且每一章的开头两句都描述的是秋景,之后六句表达的是主人公寻找伊人的情境。主人公迎着苍苍的芦荡以及茫茫的秋水而上下求索,但经过苦苦寻觅,伊人依旧是可望而不可即,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凄美的意境,并展示出主人公在追求伊人过程中惆怅、失望的情感。诗的开篇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秋晨景象,浓重的霜露和清冷的萧瑟,意味着这已是秋末冬初时节,凄冷的天气更映衬出情境的凄美,而一句“白露为霜”,反映出此时天还未亮。“蒹葭苍苍”是从空间上描述出在昏暗天色中摇曳交织的蒹葭,使整个环境氛围更加冷清、孤寂,并使人产生无边的想象,这种场景相对广阔,之后笔锋一转,镜头聚焦到细微的事物“白露为霜”之上,通过对微观事物和宏观场景进行空间对比,不仅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还能陷入对事物的沉思。作者从独特的视角描写秋色景象,并为人们展示一种由空间转换带来的视觉差,使人同步产生无限感慨和绵绵愁思。
之后诗句还通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以及“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来描写凄美的环境,整首诗都沉浸在凄美的氛围当中。这首诗歌的音韵也同步衬托着凄美情境,像“蒹葭”属于双生字,同时“苍苍”属于叠字,读的过程中使人感受到一种极具节奏的乐感,并可使人产生悠远的想象。另外作者运用“苍”还有“霜”等“”韵的字,使得整首诗意境更加遥远悠长。此外,“萋”、“晞”还有“已”,这些“ ”韵的字又使整首诗蒙上了一种哀婉的意境。总体来说,《蒹葭》这首诗通过联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共同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情境。
二、音乐之美的结构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诗歌主要是用以表达与抒发人的情感和意志,并且诗歌要通过长久的歌咏凸显诗的意义,五声需要符合所歌咏的诗言,并依附于歌咏的诗歌,还要通过十二律及五声合于节奏。这反映出《诗经》刚开始均是用来歌唱的,并体现出诗歌与音乐如同孪生子一般,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诗经》一大文体特征就是音乐性,两者相得益彰。同样的,《蒹葭》也极具音乐之美。其一,诗歌通过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整首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而且这种手法一直沿用至现代诗歌当中,用以更有力地表情达意,使主题情感得到深化,又使诗歌有着回环往复的韵律感。其二,《蒹葭》选用的是四言句式,在朗读时主要保持二二拍,听起来更为整齐,并极具节奏感,使诗歌具有更强的音乐之美。其三,《蒹葭》第一章押阳韵“”,第二章押“”韵,第三章押“”韵,这种极富变化的用韵,使人们在吟诵的时候既可通过声韵变化感受人物情感和情绪的改变,也能凸显节奏之感和音乐之美。其四,《蒹葭》以同义叠字的形式既对景物进行了准确的描写,又使整首诗的语言极富变化,具有音韵和谐之美。
三、含蓄美的手法
含蓄之美,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是通过简短的文字营造了一个极为深厚、广阔的意境,并从中传达无尽之意。《蒹葭》这首诗歌极具含蓄美,一方面是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首诗歌主要写的是主人公追求伊人的过程与结果,本来只需要一章就能够相对完整地表达出来,但诗人通过换个别的字,并以重章反复的形式写了三章,一章章地递进,为人们呈现逐步推移的时间线,含蓄地反映出主人公追求伊人的时间之长,婉转地表达出其执着的追求精神。另外,通过“溯洄从之”以及“溯游从之”,可发现主人公追求伊人的过程不仅长,而且艰险。另外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可以发现主人公追求的结果并不理想,是求而不得。而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发现主人公在追求仰慕的伊人过程中有着执着的精神,上下求索,不畏艰险,塑造了一位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艺术形象。第一章主人公的心情还是充满了憧憬,到了第二章就变成了焦急,之后第三章呈现出的只有惆怅,诗歌并没有直接展示主人公追求的是什么人,为何要追求,伊人是谁,为何求而不得,所以作者将所有的人物与事件都虚化了,这种虚化的手法使追寻过程和这个事件虽然有极为缥缈的场景,并且有追求的过程和结果,却没有明确的人物和内容,所以整首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呈现出一种含蓄美。
另一方面,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呈现出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使诗歌极具含蓄之美。作者在诗中多次使用的“宛”如同神来之笔,这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既和生活境界遥相呼应却有一定区别的极具象征意味的境界,其通过幻觉的形式进入了主观的世界,诗人在那个世界当中求其所慕,并上下求之,但结果仍为不得,这不得不使诗人再次返回客观世界,但是其执着地又一次到主观世界当中求索。诗人营造出的这种时空转换的意境,使主观和客观世界的界限逐渐消融,像在言此,又如同在言彼,或者好像在借此言彼,使诗句更具内涵,极具含蓄美,耐人寻味。诗人以时空转换的方式营造出穿越的意境,侧面也反映出詩人具有灵动的情思和自由的灵魂,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并呈现出诗歌飘逸出尘的婉秀之美。
四、朦胧美的主题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热衷于歌颂爱情这个主题,在时代不断变迁过程中,爱情始终是鲜活的,所以文学长河当中留下了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经典作品。在《诗经》当中,描述男女爱情的诗作非常多,而其中最为经典的还是《蒹葭》。在读《蒹葭》这首诗的过程中,人们能深刻地感受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爱情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人们在阅读《蒹葭》这首诗的时候,总是能够掩卷沉思,幻想并沉醉在爱情的美好中,并总能被诗歌中描绘的动人爱情深深打动。
很多学者将《蒹葭》这首诗的作品主题定为歌颂爱情,但也有人提出这首诗歌是对君主的讽刺,因为君主未遵循周礼,所以特创作此作品对君主作出提醒,使其能看到翘首以盼的臣子。但不管理解成哪一种,都传递出蒹葭是对可望而不可即现状的描述,虽然怀有希望,虽然结局可能令人惋惜。《蒹葭》整首诗传递出的是作者对伊人爱而不得的境遇,虽满怀期盼,但也只能远远渴望,任由情感在河流当中蔓延开来。
五、极具精神美的意象
《蒹葭》这首诗歌当中有两个意向非常明显,一个是蒹葭,一个是伊人。“蒹葭”指芦苇,是一种长于水边的植物,它没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甚至地位相对轻贱,但是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能够大范围生长,生命力极强,所以蒹葭虽然地位轻微,自身却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力量。古代很多诗人都被蒹葭的这些特性所吸引,很多古诗歌当中都出现了蒹葭这一意象,像《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当中的“寒露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还有《送友人》当中的“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等诗句的创作都使得蒹葭这个地位卑微的植物进入文学殿堂。在《蒹葭》这首诗当中,蒹葭主要是对主人公的代指,可见主人公是一个地位不高或者其貌不扬的普通人,而伊人显然是主人公的意中人,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是异常艰难的,所以可见伊人是一位娇艳、美貌的女子,这两种意象的应用产生一种反差,主人公和爱人虽然有着遥远的距离,自己却像蒹葭一般有着坚韧的意志,痴痴等待爱人的到来,使主人公和蒹葭两种形象融合在一起。诗中的伊人到最终都没有露面,这给人留下了无尽遐想,这个让人肝肠寸断、始终念念不忘的美好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诗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出主人公苦追的伊人就在飘渺而虚幻的水一方,将伊人和水联系在一起,给人带来一种温柔之情,但也传递出一种虚幻的愁绪。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会用水来传递相思之情,所以佳人“在水一方”,表达出一种无法实现的忧愁之感。诗中的“水”既将伊人、蒹葭隔断,也隱喻着古代男女之间有着无法逾越、难以冲破的障碍,这份爱情是爱而不得的,充满了哀伤,就像银河将织女与牛郎隔开,所以这里的水使整首诗覆盖上一层悲伤情绪。蒹葭对伊人的追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屈原所写下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蒹葭与伊人存有障碍,但似乎仍有冲破这个障碍的希望,所以《蒹葭》同时具备情感和艺术魅力。
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于《诗经》,而《诗经》经过漫长的发展,至今仍能让人们对生活沉思,并产生无尽遐想。《诗经》当中,《蒹葭》是一首经典且广为流传的诗歌,属于抒情诗代表作,所以,我们要立足多个视角、多个层次来解读《蒹葭》这首诗歌瑰宝,以更深层次理解文学,继承古典文学。《蒹葭》有着凄美的意境、朦胧美的主题和极具精神美的意象,历代文人都不断挖掘和品评着这首诗中的意蕴和情感,使这首诗的内涵更加深刻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