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以“A+雏鹰计划” 蓝思班为例

2023-06-06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技能

张 云 朱 奇 李 强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有些高职院校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合不充分、教学要素与生产项目联系不紧密、工学交替衔接不合适、教与学评价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出现了德育教育不充分、产教脱节、供需不匹配、校企对接不系统、教学改进不及时等现象;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师资能力不匹配,企业参与力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影响了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2019 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中提出,“施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个性化、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1]。在此背景下,发展现代学徒制既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2]。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1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优势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操作和训练,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强化教学内容,最终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操作和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3]。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优势:①实现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摒弃了课堂中教师主导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也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②提高了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实践型、技术型人才,尤其是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需要。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更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其主要内涵是“校企双元育人、工学交替,训教交互”[4]。因此,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项目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与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A+雏鹰计划”蓝思班为试点,以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为平台,以培养具有良好技术与管理能力的班组长、生产线线长、车间主任等基层管理人才为目标,采用新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现场管理精英”。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共同选拔学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材、共同诊断课程、共同制定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以校企育人“双元主体”,学生学徒“双元身份”的教学改革,打造了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培养规模稳步上升,企业、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已辐射至其他校企合作项目,并为“双高计划”及职教本科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项目坚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立足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与产业、企业发展“无缝对接”,并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深化工学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路径。

3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创新与策略

对接企业目标岗位,建立了“一贯穿、三递进、四融合”德技并修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学校、企业、专家三方联动互促,将思政教育、创新教育融入课堂,带动课程建设、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建立多维的人才培养质量诊断评价改进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3.1 构建“岗—学”一致的特色课程体系,编写新形态教材,解决产教脱节、供需失配问题。为明确目标岗位新员工所需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制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项目组与企业管理人员、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等进行多轮深入研讨。邀请职业教育专家实地指导,共同制定了“A+雏鹰计划”蓝思班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发了《生产及检验设备的调试与检验》、《流水生产管控与员工教导》等工学一体化课程。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

3.2 建立“一贯穿、三递进、四融合”德技并修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校企对接不系统的问题。

3.2.1 践行“一贯穿”,落实立德树人。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素质教育贯穿项目教学始终,思政融入课堂,德技并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课程主体内容,提炼思政元素,构建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打造“教室环境硬熏陶”、“课堂思政软浸润”“工作实践真感触”全程全方位德育教学,提升三全育人内涵,达到“传道授业”与“立德树人”双效协同的目的。此外,为提高学生人生“软”技能,开发了特色课程-PTS(Passport To Success 人生通行证)。课程内容涵盖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沟通、倾听、学会提问等人生应用技能。课程采用游戏体验、角色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培养沟通能力,更好的学会与人相处,更好的适应社会。

3.2.2 实施“三递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校企培养“三段式”,实现技能提升“三递进”。即:1.5+(0.5+0.5)+0.5 工学交替三阶段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对应阶段实现“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创新能力”逐级递进。第一阶段,1、2、3 学期在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夯实专业基础能力;第二阶段,4 学期和第5 学期,开始单独成班,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工学一体化课程,提高岗位核心能力;第三阶段,最后学期,在企顶岗实习,巩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将创新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课堂,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1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能力递进

3.2.3 构建“四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实施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融合、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融合、教师与技工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相融合:经校企双方深入讨论,实行1.5+(0.5+0.5)+0.5 工学交替培养的方式。第1、2、3 学期,在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第4 学期和第5 学期,单独成班,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工学一体化课程;第6 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学校学习期间,每月企业导师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在企业学习期间,每月学校教师深入企业走访,了解学生情况。

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相融合:实施“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的新模式,实现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整体融合。车间建在学校,建立新型“学习工厂”,充分利用学校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已有的产线设备和机器人设备、工业工程基础实训室的智能产线,模拟车间进行现场教学。课堂设到车间,开辟“企业课堂”,学生在企业车间进行直观性理论教学与针对性实践操作教学。

教师与技工相融合:学校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操作指导的技术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既是企业生产的技工,又是学生实践实习的指导老师。蓝思班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均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企业教师均是生产一线的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提供了保障。

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深度融合的大学教育。在蓝思班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将创新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课堂,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案,提倡有自己的创新思维。构建“融入式”创新教育模式,实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

3.3 建立基于TQM 视角的多维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与基于PDCA 循环的优化体系,解决教与学对接不及时的问题。基于TQM 理论,利用学校“教学质量诊断、考核、评价系统”、“实习管理平台”等教学监督与质量诊断平台外实时记录教学过程数据,定期召开学校、企业、专家专项现场研讨会,从教师、企业、学生、专家的多维视角,对人才培养全员、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运用PDCA 方法,从“计划”、“实施”、“诊断”、“改进”四个方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诊断、改进。

多维评价体系由专家团队研发制定。测评包括组织专家课堂问诊、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等方式。通过测评,检验项目实施效果,并形成反馈意见,提交校企双方共建的项目团队进行整改,实现闭环控制。

4 实践成效

4.1 企业满意。项目启动至今,已累计招收5 期学生,就业率、对口率均为100%,学生与企业满意度均为95%以上,很多学生已成长为企业骨干。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度认可,校企已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4.2 学生成长。项目实施使蓝思班学生获得了更高的综合能力,成为能做事、会做事的员工,得到了比普通员工更广阔的晋升通道。蓝思班学员在企业文化文案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中也获得优异成绩。

4.3 教师提升。项目实施促进了教师团队的成长,培养了双师型教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技术能手等,多名教师被聘请为专家讲师,为其他兄弟院校进行说课和经验分享,为知名企业的国内、海外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5 结语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是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共生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在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发挥多方联动效应,实践探索了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师和师傅“双导师”教学、学生和学徒“双身份”学习[5],促进了学生德技并修,培养了适合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技能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