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慢就业” 问题的辩证分析

2023-06-06史丹丹史学超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慢就业职业规划现象

史丹丹 史学超

(1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2 衡水市城管局 河北 衡水 053000)

“慢就业”现象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没有马上就业,短暂或者长期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并且随着疫情企业效益不好,就业压力加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慢就业。毕业即工作的择业观在改变,“慢就业族”正兴起。对于慢就业现象,笔者认为应该辩证的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分析它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1 慢就业的积极面

202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突破千万,达1 076 万。研究人员认为,在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峰值不断被刷新之下,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当前形势驱使人们做出的被动选择。在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情况下,也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为人生发展做出思考与选择,暂时停下脚步,避开求职高峰。这是大学生求职观念的转变,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慢就业”只是个缓冲期,让他们能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寻找就业机会。

中国教育体系还不成熟,来自于学生阶段的学科教育目的就是要考高分,对孩子的思想、品格方面的培养有所欠缺。我们很难说大学生对于自己前途和人生的思考还不成熟,他们在高中拼命学习,好不容易进入象牙塔,觉得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思想上开始松懈。四年后毕业,很多人都还没有认真地思考今后的人生,对前途缺乏成熟的看法。这中间似乎缺少了一个阶段,往小了说,是自己的爱好、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往大了说,是怎么生活才有意义。20 岁要应该学会的事情,25 岁才明白,这可以归结为中国孩子的一种成长迟缓症。这种迟缓让人迷茫。迷茫最直接的反映是:大学生不想找工作,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做什么。

据资料显示,国外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高中毕业以后是不直接上大学的。他们会有一年修整期,期间的任务就是去进行社会考察、打工、四处旅行。这些经历,给了他们想清楚再选择的时间,例如选心仪的专业、合适的职业等等。乔布斯曾经在高中毕业后去了印度旅行,他说自己在印度悟到了一些禅宗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推想这可能塑造了他独特的决断力和审美力。中国孩子大多跳过了这个过程,没有了对人生过程的思考,毕业后直接面对社会,所以才没有经历经验、茫然不知所措,促生了所谓的“慢就业”的情况。

笔者认为这种“慢就业”也是可以接受的。毕业生先做一件与就业有关的事,不管你喜不喜欢,先扎进去做,让自己思考一番。不管是创业、支教、学一项必备技术还是旅游,先亲眼去认识去观察世界,深刻地去体会世界,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也是合理的。第一,毕业生至少能够开始直面自己的未来。在不知道到底应该干什么的时候,给自己留了一段时间进行思考;第二,有试错的机会。比如说你去游学、去支教的时候,发现自己好像对这件事不太感兴趣,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一年中间你至少可以做三四件事情来看自己到底真正的兴趣爱好在什么地方;第三,去深度了解社会。为未来自己的工作、创业、研究打基础,可以说不无益处。

2 慢就业的消极面

慢就业虽然有它的积极面,但“慢就业”也是要有选择的。首先,大学生四年的花销需要家里负担,每个学生四年的花费基本都在十万元左右,如果毕业后又不急于找工作,错失了最佳的就业机会,一晃就是两三年,仍然靠家里供给钱物,这会给家里增添很大的经济压力。其次就是时间成本,没有工作就不能积累经验,从结婚等角度考虑,没有一份工作,基本不适合结婚,这样就会使“慢就业”成为“啃老”,无法继续这个年龄本该进行的其他事情。就怕毕业生将“慢就业”的好处过于放大,看不到它的弊端,造成错失就业良机的结果。

3 “慢就业” 的成因

大学毕业生“慢就业”,主要与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意愿过高、职业规划专业设置、求职期望、依赖家庭背景等因素有关。

3.1 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并非主观原因,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加之往年一些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部分一般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加之由于综合能力、专业水平限制,无法寻求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出现“慢就业”现象。高校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很大加之找工作中不断碰壁,最终灰心丧气导致“慢就业”。除此之外,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加之近两年疫情影响,一些就业岗位的需求量减少,就业形势比较困难。

3.2 求职心态的偏执。在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几乎成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想选择,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进入这些单位就等于有了“铁饭碗”。他们不断的通过考试复习,尝试跨入这道门槛,一旦在短期内无法达成目标,就会选择暂时等待,从而产生“慢就业”现象。其次,一些一般大学毕业的的学生,录用他们的大多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的条件都不是太理想,与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相差很大,这些毕业生往往被迫选择观望、等待,由此形成“慢就业”现象。

3.3 职业规划教育滞后,专业设置存在偏差。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校毕业生很重要,现阶段,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部分高校的重视度不高,对高校毕业生产生的实际作用并不大。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个别高校职业教育规划滞后也存在很大关系。大学生一进校园就应该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目前的状况是好多毕业生在大一、大二没有进行职业规划,对就业环境、就业前景、就业政策不了解,到了大四一边忙毕业设计一边盲目的找工作,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导致“慢就业”。另外,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部分专业没有市场需求,培养出的人才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产生被动“慢就业”现象。

3.4 个人求职期望过高。多数高校毕业生对职位要求较高,希望获取高额薪酬待遇,而且工作环境、专业对口程度、未来发展前景、就业地点等相关因素也要符合就业心理。而实际就业岗位不可能就恰恰符合这所有的条件,就会造成实际就业与心理预期不符的现象,逐渐形成“慢就业”的局面。除此之外,部分高校毕业生希望能够持续提升自我,提高就业竞争力,执着于升学、考试,但是考试逐年难度加大,在长期备考过程中导致“慢就业”。

3.5 对家庭过于依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一般给予了较高保障,高校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急于就业,也就形成了“慢就业”现象。中国的孩子就业,多数是掺杂了父母的参与,有的是父母安排的,部分毕业生就业过于依赖父母,也加剧了“慢就业”现象。

4 毕业生“慢就业” 问题的对策

4.1 政府引导、社会助力、家庭联动、个人提升,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几年国家将就业作为六稳之首,一直在积极制定、出台多种就业政策,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教育部每年要进行3~4 次的就业调度会议,分析研判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出路。各地政府要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开拓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国的企业应该有担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此外,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专项培训,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实地工作衔接起来,使得毕业生顺利就业,使其快速融入社会,彻底缓解“慢就业”现象。

4.2 科学设计职业规划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毕业生进入大学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压力不清楚,高校应该帮助毕业生从大一开始,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设置相应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注重职业规划课程的实用性,真正的对大学生起到敲钟启示规划的作用。学科和专业设置要注重科学性,高校在设置学科、专业时要做好研究工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学科、专业。不要让毕业生毕业面临着眼高手低,就业市场很小的局面,如果就业市场小,无疑加重就业的难度。

4.3 积极求职,保持合理就业期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大学生主观期望过高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应理性认识自己,合理期待就业。既然没有工作经验,就应该从基层做起,对工作岗位和工资有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毕业生应该改变就业心态,通过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是必须的。在就业过程中应积极尝试,即使对职位有不满,也应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不应盲目等待就业,不工作就不会有工作经验,也不能施展你的才华和能力。

4.4 家庭环境和父母正确的引导。家庭环境与父母的考虑很大程度能影响孩子的就业选择。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父母帮助孩子共同考虑规划,用自己过来人的经历,正确引导孩子会让孩子少走弯路,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不要一味的将孩子束缚在身边,如果当地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应鼓励孩子去其他地方寻找工作的机会,或者鼓励孩子参加公考,有好多条路可以让毕业生获得发展。

猜你喜欢

慢就业职业规划现象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