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赋能
——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改扩建项目创作实践
2023-06-06张翼南景泉徐元卿
张翼南 景泉 徐元卿
1 体育赛事催化城市更新
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以下简称“滨体”)位于太原市汾河畔,漪汾桥西侧。项目建成于1998年,是山西省早期修建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包括同一基座平台上的主副两场馆。20年后,滨体因维护不善外观斑驳、设施陈旧、场院杂乱,已不复当年作为山西男篮主场和首届太原国际马拉松赛起终点的荣光。
为承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举重、乒乓球及网球项目,将滨体北侧待开发用地及周边道路一并纳入规划范围,借助体育赛事加快区域城市更新和旧城功能升级,同时为太原打造崭新的城市名片,滨体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2 消极的城市疥癣转化为积极的公众记忆
改造前的滨体矛盾复杂,很难用单一语义的词汇定义。作为滨河区域内仍在使用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却呈现出城市边缘地带的粗糙感;因紧邻路桥外部,机动车难以驶入,内部却有大量空间供车辆停放;建筑外表的颓败无法掩饰其内生的活力,工程启动前馆内及院内的所有运动场地、运营空间都尚在经营,沿街的洗浴中心更是门庭若市。一次积极有效的改造,是对场馆运营的重新定位,也是基于文脉延续、公众利益、绿色发展的价值升级[1]。
2.1 积极的场所——文化与情感价值提升
政府兴建的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密切相关,直观见证并反映城市建成的历史,也代表公众的时代记忆。建设体育场馆能够创造城市荣誉感和市民的身份认同感,以此增强区域形象,并能以体育活动促进社区级团体的组成与推广[2−3]。存量更新时代提倡节约和理性的新常态,但仍强调有效引导和利用标志性建筑的集聚与催化效应,实现精神凝聚。
滨体虽不属于历史建筑,仍不希望完全推倒重建,而是在旧痕迹之上创造新的生长。在建筑层面保留既有记忆符号,在公共空间层面修复区域肌理、营造城市景观,使其文化情感价值反哺城市形象,由纯粹的建设活动产生更广泛的积极意义。
设计拆除全部非体育功能的违章建筑,将原本被侵占的场地与东侧代征绿地、北侧预留体育用地合并,作为以滨体改扩建场馆为中心的一体化体育公园。公园内设有网球场地、健身步道、休闲广场等活动空间,并新增跨越市政道路的天桥步道,衔接南北两区的广场轴线,贯通内部地块至滨河带的慢行系统,形成绿色开放的城市界面。
滨体原设计逻辑是重体量轻立面。更新中我们遵循一致性原则,经勘察评估,拆除较小的副馆和形象混乱的底部平台,保留4 000座主馆比赛厅为“老馆”。在老馆东侧,新建全民健身中心作为“新馆”,内部设1 500座活动座席。朝向南侧主入口和临河方向的眺望空间被处理为新馆、老馆共用的观众集散平台,在中部向地面层景观平缓过渡(图1−3)。
1 轴测图
2 二层(观众集散层)平面图
3 剖面图
用统一的屋面造型将新老两部分强化为整体,硬朗的转折面凸显体育建筑的力量感(图4)。老馆具有特色的Y形造型在立面设计中予以保留,为消解传统幕墙分缝采用开缝构造的蜂窝铝板幕墙,密纹的排布成为一种独特的立面肌理,并以鲨鱼腮形态的开窗格栅平衡整体性与细节变化。平板段幕墙的标准尺寸为0.2m×6m,创新的节点设计实现了非常规的长宽比,并对多种配比的铝板涂层进行测试对比,以保证幕墙在沙尘气候下仍能保持高亮和自洁(图5)。
5 蜂窝铝板幕墙节点
2.2 完善的机能——经济与利用价值提升
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既有体育场馆的区位由建成时的城郊发展为城市中心区,与城市经济活动产生了更多元的关联与互动。由于疏于管理与导引,各类功能在原本的体育用地上野蛮生长,不同时期涌现的酒店、银行、餐厅、商店、娱乐场所和停车场将体育功能逼退城市界面。但如果把这种杂乱看作极为特殊的城市自治,就能从中发掘区域节点最真实的功能需求。设计不是粗暴的删除,而是归纳重组业态内核,并使其在新的空间中再生。
滨体改造作为助力城市更新的工具,其土地价值的提升不仅限于建设规模的增加,更多是以体育功能为引导,以文化休闲服务为支撑,提升周边区域整体土地效能。依靠短期的单一体育赛事远远不够,而应提升体育功能和相关业态配置,融入城市休闲文化产业链条,缓解需求压力,保障公共服务,通过长期高质量的经济活动,提升周边区域人口数量和房产价值[4],从根本上改善区域活力。
为满足场馆停车需求并解决周边居民占道停车痛点,分南北两区在体育公园植入600辆规模的地下共享车库,与场馆地下直接贯通、无缝衔接,停车场的日常收入也可为滨体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场馆内部功能改造注重全民健身视角下的服务水平提升。赛事相关的比赛大厅、热身训练馆、运动员用房等按赛事标准升级改造,但同时均进行兼容性预留,赛后可全面转换为健身场地。外围观众厅及办公、媒体、安保空间尽可能压缩规模,形成紧凑的平面布局。拆除老馆四层空置的放映设备间的隔墙,并扩大玻璃窗,改造为贵宾包厢。所有赛事用房尽可能直接对外开放,既满足采光通风,又便于非赛期间作为体育商业和教育培训功能出租。腾退的服务性功能也被重新植入内部,以保障日常运营。另外,在集散平台与地面连接处的缓坡通道下方,增设非赛功能的标准50m泳道游泳馆,增加体育经营项目。改造中着重补充无障碍功能,增设无障碍电梯和无障碍座席等。
将老滨体大台阶、喷泉广场等构成元素在新的场地设计中进行转译,提供多样的半室外空间及休闲健身场地(图6)。从夜间经济和媒体传播的角度,除基础灯光外,重点增加新老两馆中轴檐下的变幻色彩,营造视觉焦点,让场馆持续释放活力。
6 喷泉广场
依据太原市体育局发布的开放方案,滨体改造自2019年竣工后,持续向市民开放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游泳等低收费项目,并为市属体校的多支竞技队伍提供免费训练场地,市民也在室外及半室外空间长期开展合唱、模特走秀等自发性社区活动。场馆成功承办如2020爱奇艺尖叫之夜演唱会、“新丝绸之路”跨界钢琴演奏会等专业演出,以及中国太原国际汽车展览会等各类商业活动。另有空间长期出租,开展儿童培训机构、健身房、体育用品商店等经营活动,基本实现以馆养馆的良性运营。
2.3 友好的环境——生态与绿色价值提升
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场馆建设在功能增量的同时还需实现生态减负。既有场馆受限于早期建设标准,无法满足现有节能标准下的舒适性,同时面临环境和经营成本压力。减排增绿,既是指标层面的要求,也是低碳目标下的价值选择。
在滨体内外部环境更新中,使用适宜的绿色技术进行节能改造,保障场馆的可持续运营。同时通过再造室外空间对环境进行生态补偿,用腾退的土地扩大绿地网络,将封闭的场馆升级为开放的体育公园,借场馆更新为城市造血。
体育公园场地以绿化为主,结合海绵工程规划,尤其在更宽敞的北区形成蓝绿交织的公共空间系统。场地应用各类透水铺装,结合地下车库顶板的网格型雨水回收系统及渗透水回收管网高效地收集回用雨水。
场馆外部结合形象提升工程,更换围护结构保温层,提升建筑整体热工性能。对于比赛厅等功能保留大空间,在无法通过空间改造降低运行能耗的情况下,着力提高日常经营使用效率,通过拆除部分座席、更新活动座席的方式扩大空间,提高场地布置效率和承接能力。以预留工艺接口而非直接建设的方式,低成本满足商业演出活动。新老馆比赛厅顶部均设天窗,并设有电动遮阳帘,平时可利用自然光,赛期可关闭,满足赛时均匀照度和赛后低能耗运行需求。
3 改造工程的技术支撑
改造工程首先应保障安全性。工程开始前重新进行地质勘察、结构检测和抗震鉴定。由于加固已变形的既有钢结构成本过高,经论证后进行拆除和整体更换;对基本满足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的老馆混凝土部分,采用增加阻尼器、粘接钢板及钢筋网片的方式改善抗震性能(图7)。从施工安全和经济性角度,通过钻孔灌注桩和后注浆技术,提高桩基承载力并减少桩长,保证液化土区域场馆的地基稳定性。为解决老馆层高矮、空间压抑的问题,破除部分层间楼板形成贯通空间,以增补的室外疏散楼梯和斜向支撑结构塑造立面造型,实现空间结构一体化(图8)。
7 既有结构抗震加固
8 老馆观众集散厅望向新馆
老馆旧有设备已不能满足现今比赛要求和技术规范,按甲级场馆标准升级配置机电系统,并统筹工艺机电管综和室内设计。标准层层高4.2m,管综压力极大,与施工单位配合进行全专业BIM建模,在保证施工精确度及进度的前提下,提升空间品质。
建筑形体较为复杂,金属幕墙面无标准尺寸,借助参数化技术进行幕墙设计和三维模型对接,形成坐标点形式的定位,辅助现场施工校核。
4 结语
公共体育设施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根据“人民爱健身”服务平台公布的《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国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身场景呈多元化趋势,其中使用城市级场馆类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健身的比例增长至26.9%,较2014年增长8.5%[5]。在存量发展的新常态下,体育设施建设将更多以既有建筑改造的形式出现。
滨体旧址虽然不是学术意义的建筑遗产,但仍是人文、经济、社会意义上的城市历史遗存。滨体改扩建项目因赛事启动,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尤其关注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价值再造为城市带来的机遇,它不仅解决了建筑改造、功能提升等常规需求,还是一次对既有体育场馆在城市运营、文脉延续、保护利用、公众利益、绿色发展层面的思考实践。通过设计者、建设单位、政府部门的充分沟通协作,在城市中心区域重新塑造了一个耀眼而亲民的休闲文化中心,而人民也会被吸引回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场所,继续书写历史新篇章(图9)。
9 改造后鸟瞰
图片来源
1−3,5,7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4 张广源拍摄
6,8 高文中拍摄
9 李季拍摄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改扩建项目
业主:太原市体育局、太原市住宅保障中心
建设地点: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崔愷、景泉、徐元卿、李静威
设计团队:张翼南、姚旭元、林贤载、徐建邦(建筑);王超、陈越、王金(结构);朱琳、杜江(给排水);徐征、唐艳滨、高丽颖(设备);肖彦、常立强(电气);刘炜(智能化);段进兆(总图);邓雪映、李海波、陆丽如、李倬(室内);关午军、朱燕辉、戴敏、申韬(景观);郑秀春、陈飞(幕墙)
体育工艺设计:北京中体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总建筑面积:49 033m2
设计时间:2017
建成时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