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平台构建研究

2023-06-06董焱

北京档案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

董焱

摘要: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新文科建设要求强化实践育人观念,围绕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加强文科实践教学建设。论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加强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对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了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平台的体系和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文科 档案学专业 实践育人平台

Abstract:The new liberal arts is a reorganiz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arts and scienc? es in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he con? 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requires strengthen? ing the idea of practical education, carrying out the systematic design focusing on talent training goal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 tion of liberal arts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theo? retical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rchival sci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analyzes the con? 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platform of archival science. Tak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 tice of the Archival Science Major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ystem, constituent elements, existing issues and im? 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plat? form of archival science major facing the construc? 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Keywords:The new liberal arts; Archival science major; Practice education platform

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档案学专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危机。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档案学专业要适应新发展阶段档案事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就应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注意研究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实践育人平台构建问题。

一、新文科建设与实践育人观念的强化

(一)新文科的提出及其背景

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首先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并很快被我国教育部门所接受。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1]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是由数智时代传统文科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决定的,其背景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所引发的生产力变革;二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变化对高级文科人才的需求;三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文科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的新趋势。[2]

首先,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技术群的出现及其向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出现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知识逐渐走向融合,出现了文理交叉、文工交叉等学科整合趋势,产生了众多的跨学科、跨专业研究领域,要求打破传统文理划分造成的专业壁垒与学科障碍。

其次,我国进入新阶段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环境挑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就要求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需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因此,迫切需要各高校开展新文科建设,应对和破解发展难题。

最后,新型数智技术群的加速发展引发建立在技术和数字化基础之上的革命,必将深刻地影响到高等教育,这要求新文科建设必须依托新型数智技术,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构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各文科专业课程内容与技术的融合;二是依托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課程学习手段;三是依托新型数智技术开展实践教学。

(二)新文科的基本特征

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学科的融合交叉,通过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进而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地建构数智时代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提供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夏文斌[3]提出,新文科有四“新”:一是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新要求,二是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三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四是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周毅、李卓卓[4]则提出新文科的特征有四个:新交叉、新功能、新范式、新路径。樊丽明[5]认为新文科有四点“新”: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

概言之,新文科的“新”,不单纯是新旧之新,而是创新之新,是立足于新科技时代、为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型人才、对文科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相较于传统文科,新文科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促进协同与共享,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6]

(三)新文科与实践教学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应是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新文科不同于传统文科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传统文科之中,推进文科学科内部之间以文科与工科、医科、农科等之间的融通融合,从而实现单一的学科专业教育模式向通专结合的多元化创新教育模式转变。[7]

达成新文科育人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文科实践教学建设,把新技术融入文科实验课程中,[8]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的实践教学项目、配套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及软硬件环境。总之,新文科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在文科课程中加入实验,也不是单纯地增加实验室的投入、开展实验室建设,而是要围绕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教学的全方位系统设计。

二、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平台构建理论

(一)新文科背景下对档案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近年来,社会对档案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同时档案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却不容乐观。据国家档案局对档案从业人员的调查统计,截至2021年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档案馆专职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23.2%,而各学历层次人员中具有档案专业程度的仅占16.15%。[9]此外,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进入档案机构就业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表明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钩现象。

在档案工作步入信息化、网络化、数智化的新阶段,为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业务环节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分散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控制、数字化档案信息库建设、档案信息资源重组及深加工、授权管理下的远程网上实时查询等新型业务日益普及。[10]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物联网、VR、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要求创新档案治理理念、变革档案治理范式、重构档案治理路径,推动档案事业数字化数据化转型、智能化智慧化升级,促进档案治理现代化。[11]这些都对档案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队伍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推动档案学新文科建设的内在依据。

档案事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要求档案专业人才具有学科融合的全面性素质,具有网络化、信息化的理念和思维,能够成为沟通档案业务工作与相关企业的桥梁。在更高层面上,则要求档案专业人才能适应数字人文的学科新范式,具有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将档案工作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此外,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是跨组织、跨领域的政产学研合作,因此,档案从业人员需要兼具行政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情商,具备跨组织融合的全面协调能力。

(二)实践教学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新发展阶段,档案学专业教育需要方法论、研究范式、学科体系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社会对复合型档案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推动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学科专业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要求档案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突破本学科专业的边界,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借助信息类学科等,再造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和由此产生的人才需求,要求档案学专业教育应当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活动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进而深入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档案学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专业人才。[12]

在传统档案学专业课程模式中,由于学科边界的限制,档案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未能形成很好的系统衔接,广泛应用于档案工作的各类信息技术未能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得到体现。加强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是落实档案学新文科育人目标、适应数智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入档案学科研究层面和应用层面较具显示度的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单轨制、档案数据化、数字人文等议题,有助于丰富档案学科新内涵。[13]这些也是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关注的重点方向。

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对档案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文科的提出恰逢其时,为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当顺应档案事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跨学科知识和新技术素养的复合型档案专业人才。

(三)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平台的构成

加强档案学实践教学,要求围绕档案学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即构建档案学实践育人平台。聂云霞、黄星[14]提出,应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教育模式为途径、课程体系为抓手、育人平台为推手、师资力量为保障的“五位一体”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实践育人平台是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档案学实践育人平台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实践育人目标、实践教学课程与项目、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制度、实践教学研究等。

三、基于新文科理念的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平台构建

笔者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分析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平台构建的具体做法。创设于1978年的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40余年的探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应用型檔案学专业实践育人体系,近年来开展了面向新文科建设的实践育人平台构建的理论和实务探索,主要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形成并完善基于OBE理念的“三双”育人模式

档案学专业面向档案事业发展需要,以“产出成果”为导向,制定了“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在新发展阶段,突出“档案+文化”“档案+信息技术”的专业特色,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和信息化环境、促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复合应用型档案专业人才;以“合作创新”为导向,完善了“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在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实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教学”、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的“双课堂”、专业教师+一线工作者的“双教师”,即“三双”育人模式。

(二)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以“层层递进、双创贯穿”为目标,精心设计了由“认知实习、专业调研、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四个模块构成的具有“系统性、模块化、开放式”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建设实践教学课程与项目,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将实践育人贯穿于学生四年培养全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档案工作组织与规划、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档案文化建设与传播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首创覆盖档案工作全流程的“档案工作综合实践”课程

以“融会贯通、提升品质”为目标,基于信息时代提出的档案从业人员对档案工作全流程核心业务熟练掌握并具有信息系统规划能力的需要,提出了“档案学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概念,在全国首创内容覆盖档案工作全流程的“档案工作综合实践”课程,将分散于相对独立的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串联,实现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进一步内化和体系化。[15]该课程根据档案职业能力要求,按照档案馆(室)收集、管理、利用工作流程,即“归档文件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收集—档案保管—档案数字化—数字档案管理—档案检索—档案编研”的顺序,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档案工作技能,能够完成相应的实际档案工作。

(四)搭建校内校外分工协作的实践教学支持平台

该支持平台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包括北京联合大学两个国家级实践教学中心——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档案学专业4个专业实验室;校外包括40余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包括1个市级、2个校级基地),主体为以北京地区为主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还包括档案工作相关企业等。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支持平台,为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开展应用型高校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理论与方法研究

近年来,档案学专业教师注重实践育人研究,发表了《校政合作培养档案人才模式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合作为例》[16]《基于校政企合作的档案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17]等论文;出版了《科技档案管理实验教程》(2012)、《档案检索实验教程》(2012)、《档案信息化建设实验教程》(2012)、《科技档案管理实验教程》(第2版)(2017)、《档案工作综合实践教程》(2017)等实验教材。其中,《档案工作综合实践教程》(2017)是“档案工作综合实践”课程配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档案工作综合实践教材,自投入教学使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外实习单位和业界的普遍认可,2019年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2021年修订再版,重点结合2017年以后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工作标准规范,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18]

此外,北京联合大学歷来重视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从学校学院层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实践教学的方针政策、管理制度、激励措施等文件,保证了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平台存在问题及建设展望

(一)档案学专业实践平台存在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已初步构建起要素较为完整、结构较为合理、适应新阶段档案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育人平台,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传统的档案工作模拟向适应数字档案馆建设等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新形态转型的问题,即适应新文科发展的转型问题。二是基于新型数智技术的档案学专业校内实验环境改造和制度建设问题。三是档案学专业一流课程,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以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的问题。四是校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由数量型发展转为质量型发展的问题,以及在创新型实践课程与项目建设方面的合作问题。

(二)近期档案学专业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是进一步优化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适应数字档案馆建设等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新形态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要。二是整合实验室,按照数智时代档案工作与管理实务的流程,整合校内档案学实验教学资源重新构建档案学专业实验室布局和环境设计,突出实验室环境的专业氛围和文化特色。三是面向数智时代档案学领域新的业务和技术问题,构建传统实体档案和数字档案管理一体化、全流程的模拟数字档案馆平台环境,积累档案数据资源,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四是结合参与北京市档案馆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项目,与北京市档案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公司合作,基于“档案保护技术”“档案工作综合实践”相关课程实验及社会培训的需要,开发“纸质档案文献修复”实验教学项目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五是全面深化与校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合作育人,完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筛选、合作机制,继续培育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开展数字档案馆模拟环境、档案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培养新型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需要的日益迫切,新文科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必将更加重视数智技术与档案工作的紧密结合。复合型档案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和转变教育理念,加强统筹规划,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档案学实践育人平台的构建,推动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增强实践教学在推动多学科技术有效融合和协同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彰显其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严谨作风、开放视野、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档案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6(9):13-17.

[2]权培培,段禹,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7(1):280-290.

[3]夏文斌.新文科新在何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3(6) : 133.

[4]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5]樊丽明.对“新文科”之“新”的几点理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10.

[6]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EB/OL].[2022- 10- 20].http://www.nopss.gov.cn/n1/2019/0321/ c219470-30987289.html.

[7]刘虎,王勤,冯建刚.“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重塑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9):270-273.

[8]陈兰.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17,20(1):173-175.

[9]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 2021年度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一)[EB/OL]. [2022-08- 18]. https : // www. saac. gov.cn/daj/zhdt/ 202208/fedf617068af49b7a92b80f54723746b.shtml.

[10]蔡颖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档案工作研究[J].機电兵船档案,2018(1):71-72.

[11]金波,杨鹏.“数智”赋能档案治理现代化:话语转向、范式变革与路径构筑[J].档案学研究,2022(2):4-11.

[12]王素立,刘国华.档案学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档案管理,2016(4):34-36.

[13]周文泓.新文科背景下我国档案学科的前景展望[J].情报资料工作,2021,42(1): 37-41.

[14]聂云霞,黄星.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档案,2021(12):37-39.

[15]王巧玲,吴晓红,谢永宪.基于“双融合思想”的档案学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9(3):99-105.

[16]谢永宪,孙爱萍,沈蕾.校政合作培养档案人才模式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合作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2(4):62-64.

[17]谢永宪,王巧玲,孙爱萍.基于校政企合作的档案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3(4):79-82.

[18]吴晓红.档案工作综合实践教程[M].2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1:1-279.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新文科
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下新文科建设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
公共关系学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