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冲突,怎么应对?

2023-06-06蒙蒙

家教世界·V家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发生冲突打人冲突

蒙蒙

应对孩子社交中的冲突,具体应该怎么做,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不同的孩子所具备的能力是截然不同的。但有用的建议依然可以参考,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特质做出灵活的调整。

过年回家,除了一家人團聚的欢喜以外,还有一个让我们头疼的问题——“孩子之间的社交问题”。

亲朋好友好不容易见一次,自然是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可对于孩子而言,面对不那么熟悉的环境和好久不曾一起玩的小朋友,如何好好相处,是个难题。

刚开始玩得好好的,过了一会,孩子就哭起来,面对亲戚家的小朋友,你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毕竟,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是否介入过孩子的社交场景?答案是肯定的。但在介入孩子的社交场景时,要避免两件事情。

我们总喜欢把孩子之间打打闹闹的行为一律视作“被欺负”。因为心疼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生冲突,就不让他和别人一起玩。孩子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去理解和建立规则,了解人际关系,认识和表达情绪。情商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不是在温室里,而是在真实的生活里,通过孩子的亲身经历逐步培养。有的时候,过度保护孩子,反而会阻碍孩子成长。

我们还喜欢忽视孩子的感受。一旦发现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第一反应是“指责”自己的孩子。孩子相互玩闹,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平和,发生冲突难以避免。但在发生冲突后,如果我们因为面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怪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而言,是不可逆转的伤害。

事实上,如果双方在有一点小冲突后,还愿意一起玩,是没关系的。如果其中一方明显表示“不想玩”,并且受到了伤害,我们就不要再顾及别人的面子,而忽视孩子的感受。

“没关系的”,不应该是你自以为的认知,有没有关系是孩子自己的感受。然后,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解决社交问题。

养育孩子,灵活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底线。在处理孩子的社交冲突时,我们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安全守护者。面对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我们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0~3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的特征很明显:语言发展不够好,没有办法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社交规则还处在没有或是模糊的阶段;两岁前的孩子对别人的行为还无法做出明确的区分,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我们应该做的是时刻关注孩子并承担监管的职责,在孩子进行社交行为的时候,守护好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如果遇到别的孩子喜欢打人,我们要制止打人的小朋友,告诉孩子们打人是不对的,再主动把孩子抱走;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抢了,我们要帮助他把玩具拿回来。特别是一岁半之前的孩子,对“我的” “你的”这种物品所有权的认知还不够清晰。“被抢玩具”后,他们除了哭以外,没有办法有礼有节地把玩具拿回来。

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安慰哭泣的孩子,嘴里说着“宝贝,没关系,我们让哥哥玩一会好不好”;一种是先教导孩子“去把玩具要回来”,然后站在旁边冷眼旁观,还自我安慰,“我是让孩子自己解决”。前一种方式是对孩子感受的忽视,不利于孩子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后一种方式是对孩子的期望超过了孩子目前的能力,自认为孩子在你一两句话的教导下,就能去把玩具要回来,如果孩子扭扭捏捏,你可能还会抱怨孩子一句“笨”。

这两种态度在孩子的视角里,都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冷漠:“原来处于困境时,爸爸妈妈是不会帮助我或者是不能保护我的”。在孩子需要我们时,不要让我们局限的经验和认知消磨孩子的信任。“适当的保护和理解”是建立亲子依恋最好的方式。

当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在同阶段的孩子中,总会有少部分孩子的发展是超前的。他可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强烈的解决问题的自主意愿。这个时候,尊重和放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需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做出回应即可。

不偏袒孩子也不委屈孩子,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有的孩子性格气质类型是温和型的,这种孩子常常在别人打他的时候,不会还手,别人抢他玩具的时候,他还会主动递过去。面对这种类型的孩子,我们硬教他打回去,反而是为难他。

我们可以在寻找朋友的时候,尽量为孩子寻找性格温和的孩子。有的父母担心过分“迁就”孩子,可能会造成孩子性格懦弱。只要我们一直给孩子温暖的支持,持续输出正确的认知,等到孩子年纪稍长,遇到的朋友越多,他自然会明白面对哪种情况、哪些人,应该怎么做。

3-6岁

3岁以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社交能力也与日俱增,5岁以后就可以和别的小朋友合作玩游戏了。

我们可以教给他一些策略,来解决与同伴相处中遇到的问题。

解读:几个孩子一起玩积木,其中一个孩子站起来把孩子好不容易拼好的作品撞翻了。当事情发生后,我们要教孩子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解读,教孩子去观察别人,理解别人,正确区分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读,这与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如果家庭环境是温和的,孩子会更多地判断为无意;如果家庭环境总是充满敌意和冲突,孩子会更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解读为不怀好意。

目标:解读的不同,孩子希望事情的结果就会不同。无意的解读,孩子会选择原谅,继续和小朋友玩耍;有意的解读,孩子希望事情的解决结果多半是另一个小朋友受到惩罚。

策略:解读的不同,造成孩子希望事情的结果不同,为了达到自己内心的目标,孩子解决事情的策略就会不同。有意解读的孩子会用暴力,比如“打人”;会告状,会用哭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无意解读的孩子会选择原谅“你是不小心的,我们一起把它修好吧”。孩子的成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折射。“儿童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他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模仿他们。”面对孩子的社交冲突,父母的做法与孩子无数次经验的累积同等重要。

猜你喜欢

发生冲突打人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打人的年纪
标签
打人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超牛的隔空打人神功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巴以在圣殿山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