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事总是没自信?
2023-06-06郭真礼
郭真礼
你可能会经常听到孩子说“我不会” “这个太难了” “我不想学”。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意尝试?孩子总是这样不自信怎么办?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为什么孩子总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里有一个核心词汇“自我意识的情绪”。
自我意识的情绪是指人的可能损害或增强自我感的较高层次的情绪,如内疚、害羞、尴尬、嫉妒和自豪。这些情绪可能会伤害或增强人的自我感。
什么是初级情绪?
在了解自我意识的情绪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基本情绪。
高兴、吃惊、恐惧、愤怒、悲伤、厌恶、感兴趣,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情绪,也可以叫作初级情绪。
比如微笑。在孩子出生的几周内,我们会发现婴儿在吃饱后、感受到父母温柔的抚触时,会微笑,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微笑会激发养育者的疼爱,从而会使他们微笑得更多。
这样的情绪能够使孩子和父母建立起温暖的关系,促进婴儿技能的发展。
而另一个让父母都很头疼的情绪则是——愤怒。当新生儿面对各种不愉快,比如饿肚子了、生病了等都会给出痛苦的体验。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愤怒是一起增长的,研究表明4~6个月到2岁,愤怒的表现会越来越明显。这可能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怕的两岁”背后的原因吧,更有意思的是,当婴儿感到的不舒服是由他们期待能对自己做出温暖回应的看护者引起的,比如父母时,他们的愤怒会更加强烈。因为这样可以促使父母来减缓他们的不适,比如在分离情景时,让他们不会很快又离开。
以上说的是基本情绪,也就是可以滿足孩子最初的求生本能的情绪能力,那么我们说的自我意识情绪就是第二种更高层次的情绪了。
为什么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呢?
自我意识情绪的基本特征是存在某种相对自我的评价。
为了让内疚、羞耻或骄傲出现,孩子们必须内化,也就是说真正明白一些关于他们行为方式的好或坏、可取或不可取的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孩子的成长会有多种原因来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第一种可能是因为自我意识的情绪在1岁半以后出现,18~24个月的孩子越来越把自己当作一个唯一的、独特的个体。
自我意识的增长,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小主见,于是自我意识的情绪也随之产生。
比如2岁的孩子想要自己走,不要父母牵着,父母觉得不够安全还是想扶着,那孩子就会表现出羞愧的情绪。
第二种,自我意识的情绪是需要父母进行引导的,父母或者成人需要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应该感到自豪、羞愧或者自责。
这有助于他们在恰当的时刻表达恰当的情绪。比如有的孩子总是在应该表达自豪的时候,用谦虚掩饰过去,可能和父母严厉追求完美的教育方式有关。
第三种,文化和社会环境对成人的影响,会间接地让成人在引导孩子情绪表达时,做出不正确的示范,进而影响孩子对情绪的表达。
比如孩子做成了一件事情时,父母可能给到的反馈不是“你要感到自豪”,而是“你还不够好,你需要继续努力”。
因为自我意识情绪是有助于孩子道德内化的,这时候孩子内化的就是面对成功不要自豪,要继续加油。
有研究提出在一些提倡相互依赖的文化下的国家,关注个人的成功可能会引起尴尬。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反应将使他们能够识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同样,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和情绪,他们会内化某些行为准则。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为情绪正确命名。我们应该从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开始和孩子谈情绪。
在这里列举一个大家最关心也最无奈的一个情绪来作为例子:如果我们的孩子还小,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我们试着告诉孩子哭闹的情景,并帮助他们提炼出情绪的词汇。
我们可以这样说:“宝宝刚刚是饿了吧?哭得好大声呀,妈妈马上就给宝宝喂奶。”“你刚刚摔倒了,很痛吧,你哭得好大声,一定很伤心,而且还有点生气。”“你喜欢吃的蛋糕掉到地上了,你觉得吃不到了很可惜,心里很难过,甚至还有点委屈,你看你都快哭出来了。”“你很想和妈妈玩,但是妈妈需要工作不能马上陪你,你觉得妈妈被工作抢走了,很愤怒和生气。”
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复盘引发哭泣的事件。
在他表达不清的时候,帮助他说出来,或者多问几次“是不是这样”。
用绘本、游戏的方法教孩子认识更多的情绪。父母可以利用绘本、卡片、游戏、自己的面部表情来让孩子认知情绪。
和孩子玩识别情绪卡片(有人物表现各种不同情绪的卡片)的小游戏,先一起认识不同的情绪,然后一起玩看谁认识更多情绪的游戏(游戏方式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喜好调整);可以挑选一些适龄的情绪绘本,让孩子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随着我们对孩子和自己情绪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我们会发现很多父母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都是不太恰当的,有很多原因造成了我们不同的情绪应变能力。
但是,我们是具有改变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希望我们一起在管理情绪的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调整,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