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3-06-06孙驰
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留守农民的思想行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他们出现内心焦虑、心理失衡、主体意识缺失等问题。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的重要保证,是维护乡村社会安定和谐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在新生活方式教育基础上,促进留守农民对新型社交关系的认同;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上,培养留守农民的大局意识;在新的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增强留守农民主体地位的认同。
关键词:乡村振兴;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
留守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集农业生产者、乡村建设者、留守儿童看护者等身份于一身,其身心状况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影响。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留守农民面对如何融入新的发展环境、实现身份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可知:农民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到调查总人数的91.8%,而未上过学的农民比率为6.4%。较低的文化水平阻碍着留守农民对新理论、新思想、新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不利于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加强留守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其文化素养及专业技能,塑造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有利于帮助留守农民认清自我价值,调动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乡村基层组织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能够帮助留守农民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意义,认清自身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其主体意识。二是有利于解决留守农民信仰缺失、信念不足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过在留守农民中开展党的总路线的宣传教育,使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化于心,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弥补其精神空缺。三是有利于帮助留守农民树立科技兴农意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留守农民中采用理论讲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使其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激发其学习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兴趣,实现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二)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乡村社会中,留守农民在影响力和收入等方面与外出务工者相比处于劣势,而且长期的留守生活使他们面临来自情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因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易产生各种思想、心理问题。因此,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缓和、调节、润滑等功能,能有效化解乡村社会中潜在的问题,维护乡村社会的安定。一是有利于增强留守农民对共同富裕内涵与意义的理解,强化其集体意识、大局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加强留守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其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能够纾解他们心中因发展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失衡感,激发其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也能增强留守农民的大局意识,增强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自觉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二是有利于增强留守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过在乡村开展法治道德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农民厘清法律、道德、人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法治观念,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序参与乡村治理工作。三是有利于提高留守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在乡村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
加强留守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文化素养,调动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其追求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推动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改变留守农民的精神风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使留守农民自觉地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乡村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二是有利于增强对乡土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乡土人才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及意义,并使其清楚地认识到乡村所具有的广阔发展前景,吸引各类乡土人才返乡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从而为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是有利于提高留守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留守农民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化对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引导他们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二、当前留守农民存在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一)焦虑情绪
在长期的留守生活中,留守农民不仅成了乡村建设、农事耕作的主体,还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重担。这也使得留守农民承受著沉重的思想负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一是乡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家庭成员聚少离多,长期的留守生活使得留守妇女缺乏精神上的慰藉,无法从婚姻中获取情感的满足,造成心理孤寂。男性村民的外出,也容易导致乡村社会治安出现空当,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而留守老人也因缺少社交活动处于松散状态,导致产生心理上的空虚。隔代的教育对于留守老人来说无疑会加重其心理负担。二是留守农民消费支出的上涨,使其面临的生活负担和压力增大。虽然留守农民收入在逐年增长,但是相对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人情世故的花费等,其收入仍略显不足,无力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导致内心产生不安情绪。三是乡村传统价值规范的缺失,使留守农民感到焦虑。当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多元文化等涌入乡村社会,留守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思想认知等发生变化,导致其产生信仰缺失、信念不足等问题。
(二)心理失衡
留守农民受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具有局限性,缺乏大局意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具有片面性。而相关部门未能及时针对留守农民思想、心理上产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导致其不满情绪滋生。一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相关部门工作侧重于贫困群体,忽视了对留守农民所需技术、资金的支持,使其产生一种“辛勤劳作不如好吃懒做等帮助”的想法,引发其不满情绪的产生。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乡村贫富差距增大。在“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及对共同富裕思想的错误认知下,留守农民产生失衡感,焦虑、不安、紧张等情绪也随之产生。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养老保险金额近几年接连上调,从2011年的80元上涨到2021年的320元,远超留守农民的心理预期。消费支出的增加,导致其心中产生负面情绪。
(三)对自身主体地位缺乏认同感
留守农民在自身与外界等因素的影响下,对自身主体地位缺乏认同感,阻碍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一是留守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是其主体意识不足的内在原因。与城市人口相比,留守农民的收入仍处于低层次水平,相对贫困问题依然阻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元,差距较大。对于留守农民而言,他们更愿意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增加收入及提高生活质量上,缺乏时间与精力关注乡村事务。二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制度的延续,是留守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历史根源。受传统思想及宗族制度的束缚,农民习惯了成为“顺民”。他们安于现状、思想保守,独立性与能动性不强,缺乏进取精神。三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留守农民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其主体身份不被认可。乡村事务一般由村“两委”商讨决定,留守农民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得不到回应,难以融入到乡村治理体系中。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在新生活方式教育基础上,促进留守农民对新型社交关系的认同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针对当前留守农民的心理状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留守农民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调整好心态,以适应当前乡村发展状况。一是保护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为农民提供活动交流的场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场所,承载了农民对乡村的归属意识,能增加留守农民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在文化活动中获得情感的认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内心的孤独感,从而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更趋向新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对留守农民的教育,增强其综合素质,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会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乡村的各种文体活动,引导留守农民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三是强化对留守农民的心理疏导。通过定期上门走访或者开设乡村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了解留守农民的心理状况,针对留守农民中存在的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导,解决其遇到的困难。
(二)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培养留守农民的大局意识
在对留守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点为指导,将解决留守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培养他们对集体与国家利益的认同结合起来,培养一批有大局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夯实留守农民物质基础,增强其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要积极推进乡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并努力维护好留守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尊重当地发展实际的基础上,鼓励留守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指导,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二是强化留守农民的共同富裕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留守農民的大局观念、集体意识,增强其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力,激发其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三是加强对留守农民的职业精神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增加乡村文化教育投入,开设夜校、文化培训班等,转变其陈旧观念,克服其“等、要、靠”思想,提高留守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职业技能,推动其向职业农民转变。四是接续移风易俗,引领乡村“新风尚”。在乡村中成立乡风文明建设理事会,以新乡贤为主体,用其现身说法带动正能量的传播。同时,强调良好家风的培育,以家风促乡风,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三)在新的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培育留守农民对主体地位的认同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推进,需要培养留守农民群体的主体意识,强化其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同,以更好地调动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是注重培养留守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在坚持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强化留守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护其基本权利,引导留守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实践,充分行使法律赋予他们的选举权、建议权,在活动中增强其主体意识。二是要重塑留守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利用村民大会、广播宣传等形式向留守农民群体宣传集体主义精神,并通过协调分工的方式开展集体活动,在实践中培育留守农民的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唤醒他们的主体性意识。三是培育新乡贤群体,以发挥其模范示范作用。对乡村中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青壮年农民等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精英群体展开动员,力争将其吸纳进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将其培养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增强留守农民群体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他们主动投身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N].人民日报,2017-12-13(01).
[2]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1712/t20171215_1563599.html/2017-12-16.
[3]杨青松,石梦希,孙焕良,等.社会支持对留守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534-537.
[4]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8/17/c_1127770343.htm/2021-12-17.
[5]石勇,董照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N].农民日报,2021-05-07(03).
[6]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2021-12-22.
[7]谭德宇.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9(3):80-83.
[8]耿达.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19(5):137-146.
[责任编辑:朱松琳]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的现代转化与社会忠德建设研究”(16XZX012)
作者简介:孙驰(1987—),女,吉林长春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