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国三部曲”在高校党史和新中国史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2023-06-05李静
[摘要]历史是一面鉴古知今的镜子,从述说“昨天”的历史中,可以获取建设“今天”的智慧和力量。《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影片组成的“建国三部曲”以影像形式阐述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活、入脑入心的党史教育课。从心理学认知规律来看,“建国三部曲”是高校党史、新中国史教育的重要素材,发挥了获取“认”知、“情”感共鸣、锤炼“意”志、培育“信”念和躬身践“行”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建国三部曲”;党史国史教育;心理认知规律;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李静,广东开放大学湛江分校副教授,广东湛江 510091。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23年度广东省德育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教师社会实践研修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ZXDY154)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GXSZ152)”;广东教育学会2023年度科研课题“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学理探赜的实践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DES14430)。
[中图分类号] D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12-0043-04
习近平总书记极为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屆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历史教育来巩固新时代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勇敢担当、砥砺奋斗、有所建树。青年处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升华的关键期,也是理想信念形成并趋向稳定的关键期,遵从心理学认知规律,从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动五个环节入手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内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今后投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电影是公共文化产品,蕴含国家意识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符合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为长效持久的影响。分别于2009年9月、2011年6月、2017年7月上映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构成了“建国三部曲”系列电影,以动态影像形式真实再现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高校党史和新中国史教育中发挥着熠熠生辉的当代价值。
一、获取认“知”价值
“知”指认知、认识,是人脑对世界的认知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通过观看时长134分钟的《建国大业》、119分钟的《建党伟业》、132分钟的《建军大业》,大学生可以从引人入胜的影像中获取宝贵的历史知识。《建国大业》是建国60周年献礼片,影片从1945~1949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选取素材,全景式展现了“政治协商、民主建国”的伟大进程,深刻回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旧中国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政权?”等历史核心问题,梳理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来龙去脉,讲述了新中国建国的合法性和历史必然性。《建党伟业》是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真实再现了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间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以雄辩的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建军大业》是建军90周年献礼片,也是“建国三部曲”收官之作,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起,依次演绎了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秋收起义,一直到1928年4月28日的井冈山会师等重大军事事件,系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创建属于自己的第一支人民军队的革命历史过程。这三部影片所构建的“建国三部曲”,以史实影像形式真实还原了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建党和人民军队建军的历程,精彩再现了旧中国人民的觉醒、革命薪火的传承、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工人运动的高潮、人民军队的应运而生等重大历史事件,是三部既磅礴大气、又细致入微,既还原了真实历史、又蕴含着哲理思考的演绎宏大历史变迁的主旋律电影史诗。通过观看“建国三部曲”,高校学生们在翔实而生动的影像阐述中,收获了真实而严谨的党史、国史和军史教育,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情”感共鸣价值
情,指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高校党史、国史教育的现实指向是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外在事物内化为人的思想和道德,都必须经过“情感”这一中介,所以情感因素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建党三部曲”主创者在对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观影心理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往主旋律电影严肃说教色彩,突出情节的戏剧性趣味,拉近历史与观众的距离,用情感打通年轻人与历史的“最后一毫米”。首先,从审美观入手。用“超豪华全明星阵容”吸引青年观众眼球,三部电影都能够有效整合全球华语电影节的资源,例如《建国大业》云集了172位明星,平均每49秒出现一位,自带“明星光环”的演职人员分别演绎自带“英雄光环”的真实历史人物,当时的革命骨干大多是二十几岁,与观影大学生们同龄,特别有代入感。第二,从青年特有的“坚守小我,还是关照大我”的内心纠结入手。《建军大业》中毛泽东在离开长沙去安源部署秋收起义前,忍痛离别妻子和孩子们的场景,令人动容。当杨开慧坚毅地对毛泽东讲:“什么都不用说!别回头,走!”在孩子们叫“爸爸”的喊声和哭声中,毛泽东一步一步离开妻儿、离开现实安逸的天伦之乐,踏入与国家命运息息相连的时代洪流中,投入赴汤蹈火、不顾生死的革命斗争中。《建党伟业》中蔡锷与小凤仙在车站告别的情景呈现了类似的情绪感染点,他双眼含泪讲完“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之后,毅然转身上车、离开当时的北平,经天津前往日本与孙文会面共商讨伐袁世凯事宜。三部曲中凡此种种强烈的情感传达和情绪烘托,使青年大学生们自觉沉浸于“小我”还是“大我”的对比思考和审慎抉择中,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做胸怀大局、坚守信仰的人?“建国三部曲”中历史人物的选择为大学生树立了一个又一个诸如此类的光辉典范。第三,从角色的个性化塑造入手,《建国大业》注重凸显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在《建党伟业》中,观众看到了毛泽东的“北漂”生活和爱情故事,以及他是如何在时代精神感召下,政治理念和学术观点渐趋成熟的过程;《建军大业》中,太湖岸边站着对革命事业忧心忡忡的29岁的周恩来,而34岁的毛泽东则畅游于太湖,洒脱的大气与胸有成竹的自信跃然“屏”上;三河坝战役中朱德的睿智与担当,炮火连天中率部攻城青年叶挺的深沉与英武,让当代青年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理想主义——每个人都甘愿为了理想而舍小家为大家、甚至付出生命!——这是时代造就的血性,“军旗真的是用鲜血染红的!”大学生们在观影中“眼里冒火”“心里流泪”,在角色和剧情的感染中,似乎穿越回激情似火的年代,由此,“情感”成功发挥了催化剂、润滑剂、稳定剂的功能,使高校学生自觉萌发系统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的主动意愿。
三、锤炼“意”志价值
“意”,即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过程,个体通过意识能动性来自觉确定目标、调节自身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预定目标。意志是连接认知、情感与行为的纽带,是党史、新中国史教育能否实现知行转化的关键。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基本形成较为独特的意志品质,但尚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同个体之间意志品质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均衡性。“建国三部曲”塑造了一批勇敢站在历史前沿的中华儿女,为了挽救国家、解救人民,他们在残酷斗争中赴汤蹈火、不顾生死,是开展大学生意志教育的影像“教科书”。首先,“建国三部曲”是培育矢志不渝意志品质的范例。《建党伟业》中老师杨昌济与学生毛泽东倾谈:“坐而论道容易、找到出路很难”,“也许要一生一世,也是要数代百年”,“润之,我问你的是,你到底要什么?”念念不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毛泽东苦思冥想、不断寻求真理。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时,他与时任馆长李大钊有这样一段对话:“我曾经以为,体育可以救国,教育可以救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可以救国,现在看来这些都是皮毛法术。我读了先生的《马克思主义观》,那里面讲的才是真正的大道”;李大钊一语中的地说:“你应该读一读《共产党宣言》,里面讲的是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大道尽在其中。”他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自此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找到了改变旧中国命运的真理。作为一以贯之的写实史诗,“建国三部曲”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组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最终团结全国各民主党派、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丽篇章。第二,“建国三部曲”是培育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范本。在《建军大业》最密集的泪点三河坝战役中,朱德率三千共产党员与国民党三万人展开血战,年轻将士们的英勇悲情催人泪下;为存留革命种子,200人主动请缨选择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革命的前途。他们死守战场的坚韧不拔,令观众泪如泉涌,灵魂受到洗礼、意志得以磨砺。第三,“建国三部曲”是培育锲而不舍意志品质的典范。《建党伟业》中,周恩来被关押在天津监狱长达173天,他和同学们先是“绝食”,而后审时度势由被动抗争调整为“好好吃饭”、韬光养晦,在狱中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好长期斗争准备,此举为中国革命储备了重要政治力量。《建国大业》中红28团老兵向甫入京的毛主席报告:“今天带领塔山团,奉命参加阅兵式,我代表活着的、死了的红军老战士向毛委员敬礼!”听到这番虽悲烈但雄壮的汇报,党、国家和军队遇到的挫折险阻历历在目,在场者无不热泪盈眶,愈挫愈勇、终于迎来胜利的豪情壮志也在胸怀激荡。挫折无疑会致人内心痛苦、心理崩溃,但更能够激发出逆境中迎难而上、昂扬成长的蓬勃斗志,从这个意义来讲,“建国三部曲”是耐挫折教育的范本,它们运用艺术的“柔性表达”激励大学生萌发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四、培育“信”念价值
“信”,即信念,是对既定目标坚定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支撑理想得以实现的行为动力。高校信念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信念的重要基础,坚定的信念为青年坚守初心、追求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帮助他们心怀热情、矢志不渝地攻克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建国三部曲”在学习研究、审慎思考和无畏践行等方面为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而生动的学习素材。首先,坚定的信念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论学习越深刻、信念越坚定。无论《建党伟业》中包括除夕在内每一个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的深夜里,还是《建国大业》中因内战而颠沛辗转的马鞍上,亦或《建军大业》中组织湖南农民秋收起义宣讲的间隙中,都能看到毛泽东手握文卷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画面。第二,坚定的信念经由审慎思考得以升华,思考越深入、信念越坚定。《建党伟业》中陈独秀从李大钊对俄国革命的研究中获得关于中国前途命运的顿悟:“欲团结国人,须先团结农工;要团结农工,须先有中国自己的布尔什维克!”两人由此着手筹备组建自己的政党。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富民强的光辉道路。第三,信念与行動密切相关,信念来自于实践,也须在致力于理想的实践中践行。《建国大业》以三个问题为主线,即:为什么采用政治协商会议的模式构架新中国?为什么众多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最终舍弃了当时拥有合法中央政府名分的国民党政府而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相对强大的国民党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影片深刻阐发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于中国共产党实践行动的强大激励性,无数共产党人奋勇争先、敢于战斗、不怕困难,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挫折走向坚韧、突破逆境取得胜利,合力将四万万中国人的梦想变成为现实。“创业难、守业更难”,新时代的中国人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建党三部曲”所传递的关于信念的巨大力量,提醒大学生观影者们,应以剧中历史人物为楷模,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为精神支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投身于新时代伟大斗争,逐梦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五、躬身践“行”价值
“行”,即行为、行动,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行动,其具体行动方式由上文所述及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信念等进行支配与调节。如果说“知、情、意、信”四者属于精神层面的能量,那么“行”则是个体在实践中将精神能量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现实价值。从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规律而论,高校党史、新中国史教育首先完成的是知识“内化”的任务,即通过观影,将“建国三部曲”中的历史信息学习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精神世界中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然后再由受教育者、即高校大学生把业已内化为自我精神品质的思想观念“外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行为和行动,这是党史、新中国史教育的真正落脚点。第一,“建国三部曲”能让大学生“看得到”历史英雄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实践的行动。《建党伟业》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们,克服种种阻碍,会议由上海辗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最终在此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的议题,中国共产党由此正式由理想变为现实存在,与会12名年轻共产党员代表激动不已,眼含热泪齐声唱起了铿锵有力的《国际歌》。旧中国社会进步、革命顺利发展的关键是成立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先辈们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本质所在,致力于培育“看得到”事物本质的教育是超脱于事物表象的智慧教育,大学生们通过洞悉革命先辈们的行为逻辑本身,启慧增智,有能力透视自身知行合一的困境所在。第二,“建国三部曲”促使大学生“做得成”,成为一个能够把思想变成行动的实现者。从在思想观念中笃定去做、到在实践中做得成,如同“建国三部曲”中人们所经历的一样,仅仅意识到建党、建军队、建新中国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践中克服艰难险阻、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才能够把目标变成为现实。第三,“建国三部曲”教会大学生有“等得了”的耐心,学会韬光养晦、耐心等待,认准时机果断采取行动。有的青年观影之后热血沸腾,在影片角色豪迈气魄的激励下,恨不得撸起袖子上“战场”,马上建功立业。如果说上世纪仁人志士们的历史使命是救亡图存,而新时代青年们的使命担当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的智慧不是无所作为的“干等”,而是积蓄力量的“实等”:首先是和影片中早期的共产党人一样展开理论学习,系统学习包括党史新中国史在内的高校各科思政课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为毕业进入社会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其次是从剧中历史人物从事统一战线、军事斗争、理论建设、群众宣传等各项工作中领悟到专业之所以重要的真谛,深入钻研赖以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习得未来工作中担任行业精英的真本领。
结语
三部影片的主创洞悉青年一代观影心理、深谙影像呈现之道,以现代艺术手法完美诠释上个世纪建党、建军、建国等国家战略层面的政治诉求,让主旋律电影走进年轻观众内心,使主流意识形态自然内化为当代大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欣悦和感动中观看完“建国三部曲”并非结束,而是拉开了自觉主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序曲,大学生们走出影院、走进高校图书馆,在观影之后深入考证革命史,系统研读相关历史书籍,沉浸到上个世纪风云际会的时代,从述说“昨天”的历史中,获取建设“今天”的智慧和力量,勇担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参考文献]
[1]学而时习.为什么要学党史,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OL].求是网,(2021-01-29)[2023-07-10].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1/29/c_1127042872.htm.
[2]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EB/OL].中国政府网官网,(2020-11-03)[2023-07-1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3]陈宝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N].人民日报,2021-02-19.
[4]张忠,丁果.发挥好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红旗文稿,2017(14):31.
[5]高山.中国主流大片的重要突破——电影《建国大业》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09(10):19.
[6][8]《心理学大辞典》编写组.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2+155.
[7]熊建生,万佳妮.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效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7):9.
[9]田永静.21世纪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11.
[10]韩三平,黄建新.《建国大业》导演感言[J].20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