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广东海洋大学质性研究方法与应用课程为例
2023-06-05罗余方
罗余方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期通过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的战略部署,并对高校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1]。从近些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一方面转变了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综合实践技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有序开展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有学者研究发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割裂,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依托专业的创业项目案例、课程体系等亟待完善[2];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缺乏有机联系[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基于以上问题,有学者提出应该把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将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融入所有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通过多种课程形式和不同课程种类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4]。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特性
“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将创新能力培养与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借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它着重于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综合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学科,“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结合[5];二是以实践为本,强调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三是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包括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四是全球视角,强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角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跨领域知识,以及全球视角的创新型人才。
1.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多为应用型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地方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纷纷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该校不但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创业活动,还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对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组织和引导。该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激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纳入二级学院创新强校年度考核、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绩效考核。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该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并设置了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同步学习该课程[6]。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该校于2017 年获评第四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该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广东海洋大学目前仍然采用以课堂上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课程。在课程体系方面,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内容自成体系,缺少横向综合,学生很难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未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联系。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单独开设,课程内容未结合各专业的实际特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课程目标不一致[7]。这种课程设置无法将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真正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
(2)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有待充实。
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纳入全校师资培养体系,一方面,学校先后选派了35 名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参加SYB 创业师资培训以及创新创业提高班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还选派2 名优秀教师赴美国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方法[8]。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和校友担任学生创业导师,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组建了一支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广东海洋大学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专任教师有1 600 多人,目前接受过“双创”系统训练的教师不到100 人,显然无法满足“双创”教育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展的要求。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仍然以专业教学和科研为主,加之缺少创新创业经验,很少有精力去关注和研究“双创”教育。高校通过校企联合育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教学的不足,但企业管理者限于自身精力,能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较少。
(3)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和评价制度有待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协同性的特征,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应有机融合,高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互通。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管理存在制度不完善和权责不清的问题。部分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或者在教务处下面设立创新创业科,对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专业教育又由二级学院来统筹安排,难以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建立联系。此外,一些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评价体系[9],难以正确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高校通常会以学生成功创业、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并获奖、申报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作为“双创”教育成果,对“双创”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难以用来指导“双创”教育的改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部分高校未建立有效的教学考核机制,缺乏相应的考核指标[10]。
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学方法和内容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以及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深入研究并找出有效解决措施,以推动“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2.1 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授课模式
质性研究方法与应用为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为社会学专业大二本科生。该课程以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经典理论、主要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方法为主,帮助学生了解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熟悉质性研究方法的流程、掌握主要质性研究范式的基本逻辑和具体操作。教学采用材料阅读、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于以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联系不紧密,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不足,对专业方法的运用不熟练,对研究框架的建立不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习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从而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该课程有16 学时为实践教学,主要教授学生访谈技能,40学时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用于质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和运用。教师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层次,为学生提供10 篇来自核心期刊的质性研究范文和6 本质性研究的专著,以学生为主体,提供辅助支撑,共同完成对示例论文和著作的整体性理解、资料分析、研究示例的批判与展望,以此促进学生对研究规范、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熟练掌握。随后,依托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采用项目式和任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将前期所习得的内容运用于实践,借助“实践—反思—实践”的循环模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创新创业为何需要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如何应用专业知识。该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为学生搭建社会现象、理论假设、研究设计、资料分析和结果交流的整合性训练框架,学生在此框架指引下,借助项目申报等实践活动和行动过程中的反思,提升研究问题的敏锐度、文献阅读与梳理能力,以及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和研究总结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大创”项目、“挑战杯”和“互联网+”比赛等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取得了成绩,包括成功申报“大创”项目、获得奖项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此外,该课程属于研究方法类课程,质性研究方法作为当前产学研研究的主流方法,大量创新创业项目以此作为支撑。很多高校开设此类课程,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医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为课程共享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其他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2.2 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课程授课方式
近年来,在线教育因具备较多优势而被高校所采用,多所高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11]。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有优劣,如何结合两者的优势,构建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节约办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众多,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补充教学资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质性研究方法与应用课程借助超星和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将课程录制成视频并将相关资料上传至课程平台,实现资源的跨学科、跨时空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传统大班化教学受限于课时和场地等因素,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借助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和相关学习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需求进行学习,师生还能通过线上平台及时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2)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势互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取得了优势互补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讲解课程重难点问题,并通过网络平台将这些问题总结和发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相关知识。同时,教学视频、在线答疑等功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3)师生角色的转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师从课堂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开展教学效果调查,教师能够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改进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3 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加强各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
广东海洋大学为了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加强各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首先是开展通识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课程涵盖创新创业理论、方法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应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支持,广东海洋大学近年来尝试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资源,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2]。例如,推行跨学科专业的选修课程体系,建立就业创业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等。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通过拓展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广东海洋大学建立了多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和资源支持。以该校的社会学专业为例,除了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学校每学年还会安排专门的实践周,配备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让学生在实践周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此外,社会学专业还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建了多个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创业环境和项目实践机会。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课程设计与实施改进策略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关注课程设计与实施,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3.1.1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
在课程设计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包括项目实践、实地考察、企业实训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课程内容应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引入真实案例和创业成功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
3.1.2 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组织创业讲座、创业比赛、创业孵化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社团和项目团队,并提供创业资源和支持,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
3.2 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加强教学支持的策略
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和教学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加强教学支持的对策:
3.2.1 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支持
为了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组织师资培训和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分享以及教学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实践活动,以增加其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3.2.2 加强教学资源支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投入和支持,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或实践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教材、案例资源、实验设备和创业咨询等支持[13]。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资源。
3.3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策略
校企合作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策略:
3.3.1 加强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科研合作等机会,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应加大对合作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以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14]。
3.3.2 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渠道
为了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可以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或相关部门,负责协调和推进校企合作事务。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校企交流会议或座谈会,促进双方的沟通。
通过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大教学支持,以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水平和效果。这些对策的实施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通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广东海洋大学质性研究方法与应用课程为案例,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对策,包括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改进、教学方法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发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设置,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引入真实案例和成功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加强教学支持是实施“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投入和支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及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15]。
第三,校企合作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16]。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资源。此外,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双方的沟通和合作,对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2 讨论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定期评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第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业资源;第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第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通过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加强教学支持,以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未来,需要加强评估监测、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政策支持和投入,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