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性的本质
——《新爱洛伊丝》中的“自然”观
2023-06-05陈利利
陈利利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唯一的一部书信体小说,由163封信组成。小说借12世纪法国少女爱洛伊丝和老师阿贝拉尔的爱情故事为题,描写了18世纪少女朱莉与老师圣普乐相恋而未能如愿的爱情悲剧。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朗,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莉和其表妹克莱尔的家庭教师。相处过程中,朱莉和圣普乐相爱,但遭到父亲反对,父亲将她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圣普乐甘愿自动消失。朱莉在父亲恳求下,结婚成为贤妻良母,并把自己与圣普乐的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沃尔玛不仅表示理解,还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圣普乐周游世界八年后重新见到朱莉,想与其鸳梦重温,但朱莉没有越雷池一步。后来,朱莉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儿子染病不起,临终时建议让圣普乐当她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又留下遗书,请求圣普乐把孩子们培养成做好事的、有正义感的人,并向他倾诉衷情:她会在天国里等他。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提起过创作这部小说的遐想:“不可能达到真实的存在,使我陷入幻想之国,既然丝毫也看不到与我的迷乱相称的现存事务,我便在理想世界中加以培育,我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力不久就按照我的心愿,使这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物。”[1]359就是在这种遐想的驱使下,卢梭不由自主地创造出了一些人物,把他们的经历放在日内瓦湖畔,进行了五次重写,并经过细节的充实,让曾经的遐想从九霄云外落入人间,让梦想和现实通过微妙的互相影响,创作了这部文学作品。卢梭第一次把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写入小说,第一次把爱情当做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作为一部实现作者梦想的小说,男主人公圣普乐的信又是以第一人称书写,无疑使卢梭把自己的某些愿望或者说理想不同程度地投映到小说的每一个人物身上、每一个情节之处。女主人公朱莉在临终前感慨:“幻想之地在这世上是唯一值得居住的地方……凡是不存在的都没有丝毫的美。”[1]296这句话不仅是朱莉对爱情的留恋,也可以看做是这部从梦想之中诞生的小说的题名,更是作者卢梭的追求:在一个理想社会中,自然状态和世俗状态之间的矛盾被超越,品德高尚的人们足以将自然的价值和文明的价值融在“自然”秩序中。
一 生活方式中的善待自然
“为了让我的人物居住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我依次回想起我旅行过的风光最为旖旎的地点。可我找不到阴凉的小树林和令我赏心悦目的风景……必须有一个湖,我终于选择了我的心流连忘返的那个湖泊。”[1]360卢梭所提到的湖泊就是日内瓦湖和它旁边的瓦莱山。阿尔卑斯山,日内瓦湖畔,成了小说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克拉朗明媚秀丽的田园风光,瓦莱山莽荒而雄伟的高峰,成了读者历历在目的自然景色,小说人物在大自然环境中找到了活动背景。“我感到田野分外秀丽,绿树分外青翠蓊郁,空气分外纯净,天空分外明朗;鸟儿鸣啭似乎更加温柔和欢快;流水淙淙使人格外情谊绵绵,远处繁花满枝的葡萄散发出更诱人的清香;一种隐秘的魅力使万物变得更美,或者使我的感官迷醉。”[2]41在这第三十八封圣普乐写给朱莉的信中,主人公对他和朱莉约会的乡间景色写得赏心悦目,令人神往,可以说大地盛装打扮,让这两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尽情地享受爱情的甜蜜,大自然似乎也因为两人的欢乐之情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在卢梭的笔下,大自然共同的特征就是美。田野的风光,接连不断的秀丽景色,清新的空气等,都可以给人带来甘甜舒畅的感情,大自然这种本真、质朴最能打动人的心灵。因此,凡是自然存在的东西都是好的,本真、质朴、符合自然秩序的事物都是善的,都是美的,美的典型只能从大自然中去寻找,任何自然之美都躲不开作者敏感的心灵。“我时时刻刻要尽量地接近自然,以便使大自然赋予我的感官感到舒适,因为我深深相信,它的快乐和我的快乐愈相结合,我的快乐便愈真实。”[3]504卢梭正是运用大自然的风景来映衬或表达人物的感情。在这部小说里的山川、河流、天色、大地都是随主人公的情感而来,使读者完全把大自然的美丽和主人公的多情多感融合在一起。“我从汝拉山脉的高岗看到日内瓦湖的那一刻真是目眩神迷,心驰神往……阿尔卑斯山的空气清新纯净,有益于身心健康;祖国的美妙气息比东方的香水更加芬芳……气候温和舒适,风调雨顺,千百种美好的往事便唤醒了我曾经享有的各种情感;这一切都使我沉醉在难以描绘的冲动中,仿佛使我一下子能享受一生的欢乐。”[2]168在这封圣普乐写给爱德华先生的信中,作者借助阿尔卑斯山景色的描写,让圣普乐把对朱莉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圣普乐越接近瑞士,内心就越发地怦然乱跳,因为他的爱人朱莉在那里,因为在他的心中,世界只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朱莉不在的区域,一个就是朱莉所在的阿尔卑斯山区域。当他看到日内瓦湖的那一刻,欢乐的急流溢满了心田,这里的风景独一无二,这里是他在周游世界时都找不到能与之媲美的地方。
大自然是卢梭寄托情感和表达理想的载体。卢梭认为,自然美呈现了事物的原生态,其天然魅力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不带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同时,自然本身的存在就是美好的,因为大自然最能体现万物的和谐。当文明带给人类混乱或者无序的时候,大自然依旧能保持和谐。大自然不仅在感官上能呈现给我们丰富多彩的美,也能给予人类和谐有序前进的推动力,热爱大自然的美是人所具有的天性。人与自然之间是息息相通的,人类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具有了天赋的审美判断力后,大自然的形式和人类的活动相和谐的时候,人类才具有美感,因为大自然的美除了其作为一种审美客体具有客体属性外,也有审美者的主体感受在起作用。
二 人性情理中的善待自我
《新爱洛伊丝》中对男女纯真爱情进行了书写与高扬。卢梭一反18世纪法国贵族沙龙文学中对于谈情说爱之风流韵事的描写,对男女情感做出了全新解释,表现出对人类真挚情感的崇尚之情。他认为真挚的感情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感受,如果给爱情蒙上名誉、金钱、阶级、尊严等理性的面纱,则显得矫揉造作。处于自然状态的爱情是一种猛烈的、不可抗拒的烈火,他希望爱情也是自然的状态。因此,圣普乐尽管有着骑士的品质和美德,却仍像一团感情的烈火,在克拉伦斯树林里和朱莉的第一次亲吻就像雷电一样,引起了自身触电般的感觉。当朱莉俯过身来亲吻圣普乐时昏厥,这也不是朱莉卖弄感情式的昏厥,而是强烈的感情在健康、纯真的少女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圣普乐和朱莉善待着各自情感的自然流露,对相互的情感也是在人性情理之中。朱莉被迫嫁给沃尔玛后,绝望的圣普乐进行了一次漫长而危险的旅行,但最终回来了,回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人附近。当他遥望着日内瓦湖的时候,他的心不禁怦然乱跳,对他来说,心爱的人就在对面。他下山朝湖岸走去时,忽然而来的惊恐使他心慌意乱,急剧的心跳使他呼吸困难,说话时颤抖得声音都变了调,但出于爱情的真挚流露,他还是去求见了沃尔玛,这样他可以再次见到朝思暮想的朱莉。随后,沃尔玛也拥抱了他。在笼罩着朴实和平等的家庭气氛中,在富有生气的理智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德之间,圣普乐度过了宁静的日子。面对自己的爱情,圣普乐是胆怯的,又是勇敢的,他和朱莉以及沃尔玛保持了亲缘般的关系,甚至朱莉在临终之前把两个孩子和表妹都托付给了他,他用自己对爱情的热烈和信用与社会融为一体。
18 世纪的欧洲社会,理性是审视一切的标准。理性主义在精神领域抹杀了人类自身情感的丰富性,而卢梭一直在强调人的内在感受、情感,即人类的本真情感较之理性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就是人类真挚的内在情感。在卢梭看来,爱情是真挚、高尚和纯洁的,他鼓励人们敢于冲破理性的牢笼,解放情感,解放感性,解放自我。朱莉面对父亲要她嫁给沃尔玛的局面时,她对于爱情的坚守、对于圣普乐的感情使得她平生头一回敢于正面抗拒他的父亲,敢于直截了当地抗辩说沃尔玛对她来说永远一文不值,父亲能主宰她的生命,却支配不了她的心。此时的朱莉,对她的爱情是坚守的,亦是善待的。朱莉后来被迫嫁给沃尔玛后,圣普乐回来看她,她一眼便认出了他。一见到圣普乐,朱莉便叫了起来,奔跑着扑到他怀里。她的目光,她的叫声,她的姿态,在他们分别八年后,顷刻间就使得圣普乐恢复了信心、勇气和力量。神圣的激动使他们处在紧紧的拥抱中,长久默默无言,直至甜蜜的冲动后,他们才争相说话,泪水交流。而当不幸降临时,朱莉给圣普乐留下一封遗书,请求他教育她的孩子,并向他告白她会在天国里等他,人间的道德标准迫使他们分离,而他们之间纯真自然的爱情将会永恒。朱莉怀着一种美好期望离开尘世,这种期望就是以她的生命代价换取无罪地永远爱圣普乐的权利。朱莉一往情深而又十分理智,富有教养而又深思熟虑,她用自己的品德和信仰对自己做了交代,也是她人性情理的自然体现。
沃尔玛面对他的“情敌”圣普乐的到来,不仅拥抱了对方,还拉住他的手,带他到了专门准备的房间,并告诉对方以后这里就是他的套间,没有外人住过,今后也不会让别人住,这里要么空锁,要么由他来住。同时,当着妻子的面,叮嘱圣普乐:“我们的友谊开始了;这是珍贵的联系;但愿我们的友谊牢不可破。拥抱您的妹妹和您的女友吧;愿您永远恰如其分地对待她;您越是同她亲热,我越是对您有好的印象。单独相处时就像我在跟前一样,或者面对我时就像我不在场一样:这就是我对您的全部要求。”[2]174沃尔玛的内心平静而幸福,因为他敢于直面自己的爱情,敢于善待自己,懂得生活的真谛。他人性情理中的善待自我也影响了圣普乐,让对方的心逐步同他们夫妻的心取得一致。沃尔玛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幸福、秩序与宁静”,不仅使得他和朱莉的夫妻生活既忠贞又和谐,同时也积极地影响了朱莉和圣普乐,他们两人在沃尔玛的感召下,力图抹去他们初恋的一切痕迹,并从心底里涌现出来一系列禁令,阻止他们去满足自己的激情。
三 生存状态中的善待他人
《新爱洛伊丝》是一曲爱情悲歌,是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了爱情理想的悲歌。在卢梭笔下,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是纯洁、美好的,由于双方身份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分手,朱莉嫁给了俄罗斯贵族沃尔玛,但她对圣普乐的爱情之火从未熄灭。多年之后,当圣普乐重新出现在她眼前时,他们几乎要重温旧情。朱莉临终前表示,她虽然和沃尔玛结婚,成为了贤妻良母,但她一生中唯一的爱情永远不会从她的心中排除出去,“没有你,我的心灵还会存在吗?没有你,我会感受到什么样的幸福呢?不,我不离开你,我会等待你……我在这种美好的期望中死去:用我的生命的代价换取无罪地永远爱你的权力,而且对你再说一遍,真是太幸福了!”[2]336用生命的代价,换取无罪的永远爱他的权力,其悲剧是对封建门第观念和等级观念的有力控诉。圣普乐的爱情和朱莉一样坚贞不渝,虽然他离开了所爱之人,但是却待在湖的对岸,因为从那里可以看到他们谈情说爱的地方。朱莉结婚后,他的希望破灭,于是去周游世界,但是一刻都摆脱不了朱莉的形象。当朱莉临终时把自己的孩子和表妹托付给他时,他依然对朱莉念念不忘,只答应负责教育朱莉的两个孩子,却不愿与朱莉的表妹克莱尔结婚。卢梭给予了平民圣普乐无限同情,也通过他的遭遇对不公平的道德准则发出了愤怒的抗议。
卢梭曾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详细地阐发了他对于“自然状态”的构想,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的生存状况应该是“几乎觉察不出不平等现象存在,也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影响”[4]103。人人平等、自由,根本不会存在奴役与统治。自然状态下的不平等,也只是限于自然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不同,而不存在智力,尤其是财富与权利的差异。人与人之间有的是天然的同情心、怜悯心,这些能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自我保存,生活自足,然后把爱自己扩大到爱别人,善待别人,把自己与其他人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爱自己和善待他人处于一种互惠互利的状态,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发展的关系,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状态。
卢梭把善待他人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自然,不是让人类、让社会退回到自然状态中去,而是强调自然状态下人类的生存关系。卢梭肯定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本性,宣称自然就是自由,自然状态就是一种自由状态,即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式中最大限度地保有自然,维持人类的自由权利问题。因此,在小说中,他将爱情、友情和道德准则调和起来,爱情在小说中虽然被禁止,但是它的火焰并未熄灭,对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美好纯洁爱情的热烈讴歌,对沃尔玛和圣普乐之间平静温暖友情的全新阐述,是在他以往小说中未曾有过的,是卢梭关于人类生存状态中的自然即善待他人的理想式呈现。
四 结语
《新爱洛伊丝》是一部真正的爱情赞歌。朱莉和圣普乐虽然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他们是一对“新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美德,他们的美德源自于自然人性,他们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彼此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朱莉在和沃尔玛的婚姻中亦是自爱,又和对方相互尊重,相互坦诚,他们体现出了夫妻间的和谐,也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他们的关系也让圣普乐找到了安宁。《新爱洛伊丝》也是一曲幸福的赞歌,每对情侣和周围人之间不再有任何纱幕,相互的理解和热爱不仅联结一对情侣或三个人,而且扩展到了朋友、孩子以及仆人,这种直接往来的关系,是情感深厚和真诚的唯一保证,形成了一种心灵无言而多情的和谐,情侣之间是符合自然道德的爱情,“情敌”之间是让人性回归本真的友情,情感和美德在此达到了最大的和谐,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对自然、对他人、对自己的善待,这样的举动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真正的欢乐,也保证了他人的幸福。《新爱洛伊丝》表明,品德高尚的人们足以将自然的价值与文明的价值融在“自然秩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