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陕西定边防治天花的民间习俗
2023-06-05苗丽
苗丽
(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天花是过去一种极为常见的传染病,古代有“痘疹”“痘疮”“虏疮”等称谓。《唐确慎公集·杨母金淑人墓志铭》一文记载:“是年痘疹传染,多不可治,能保全者十无二三。”[1]102《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记载:“期岁方过,此女害了痘疮,医药不效,十二朝身死。”[2]204《随园诗话》卷二记载:“苏州名医薛生白曰:‘西汉以前,无童子出痘之说。自马伏波征交趾,军人带此病归,号曰“虏疮”,不名痘也。’”[3]45
康熙朝《大清会典》卷一六一有“凡本院(指太医院)官士习业,旧分十一科,御医、吏目、医士、医生各专一科,曰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痘疹科。今痘疹归小方脉,咽喉、口齿共为一科,现设九科”[4]2006的记载,可知痘疹科初为太医院十一科之一。乾隆时期政府组织编写的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共编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诀》医书十五种[5],其中涉及痘疹、种痘的医书就有两种。由此可知,天花曾经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病症。不仅如此,一旦罹患天花,就可能危及生命。《全元诗》所收段天佑《哭女丑行》一诗言:“至元戊寅月穷纪,江上奇寒寒堕指。家家儿女病痘疮,十家之中九家死。”[6]379清王鸣盛《西沚居士集》卷四《悼殇》诗云:“……云何届凛冬,痘疹相继发。……长女暨长男,两两并夭没。是时惟孟冬,月之十五日。幼男复继逝,越日惟十七,十九至廿四,二女又终毕……”[7]50诗作者记载了五个子女因感染天花而相继离世的悲惨遭遇。可见,天花传染性强且风险极高,当时因天花而丧生的人不在少数。因此,为人父母莫不将儿女出天花视作一件大事,若能平安躲过,就算是一大幸事。《扬州文库总目提要》所收录清代郝璧《广陵逸草》中有“喜得生儿痘事全,花旙竹马答神前。琼枝都仗洪慈力,牲帛来偿乳哺钱”[8]155一诗,写的就是扬州人家对幼儿平安躲过天花的欣喜心情。
陕西定边民间称天花为“肤花儿”。出天花,当地俗称“出花儿”,也叫“当花儿”“出肤花儿”“当差”“出肤差”[9]182。“出花儿”一词并非定边特有的方言,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就多有出现,如:“月娘看孝哥儿出花儿,心中不快,睡得早。”[10]1173再如《雪月梅》第二八回:“妾身今年四十四岁,只为命薄,有一个小子招不住,到五岁上出花儿没了。”[11]229笔者从天花的预防、发生、治疗及出花儿时的禁忌等方面来介绍陕西定边民间防治天花的相关习俗。
一 天花的预防:种花儿
古代预防天花的办法主要是人痘法。相传11世纪宋真宗时此法便传于世,16 世纪明朝对此法有明确的记录。人痘法有四种不同形式,其中有两种易于实施:“以痘痂屑吹入鼻中种之者,曰旱苗;以痘痂调湿,先蘸棉花纳入鼻内者,曰水苗。”[12]258
19 世纪初,国外将牛痘接种技法传入中国。此后种牛痘成为预防天花的主要方法,即从患牛痘病的牛身上取出痘疱中的浆液,并接种到牛犊身上使其发病,再从牛犊身上的痘疱中取出痘浆,用甘油保存起来,称为痘苗。痘苗接种到人身上,可以预防天花。从中国的天花疫苗接种史来看,19世纪后半叶,牛痘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与使用。20世纪60年代,牛痘接种已成为县域的自觉行动。最晚至20 世纪末,定边县域内天花彻底消灭,牛痘法便不再使用。
定边方言里把牛痘苗称为“花苗苗”,把种牛痘称为“种花儿”。过去,定边民间尊称医生为“先生”,称种花儿的先生为“花儿匠”。孩童一般在出生后几个月到两岁之间种花儿,接种时间会选在农历二月至四月之间,因为这一时期天气凉爽,便于孩童身体恢复。种花儿时,花儿匠用针头在孩童胳膊外侧划一小“十”字,点上药水,一两天后会出现小“花苞”,三四天后花苞自行结痂褪去,留下花儿状的痕迹。
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一文中记载:“那时种牛痘的人固然少,但要种牛痘却也难,必须待到有一个时候,城里临时设立起施种牛痘局来,才有种痘的机会。”[13]346《定边县志》对县域内牛痘局的设置及民间种痘的情况有记载:“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牛痘局,数年才能进行一次牛痘苗接种,且仅限于五城堡。农村则由民间痘医以土法处治,主要是利用患者的疮痂,给健康儿童接种。”[14]904过去牛痘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接种需要,在笔者家乡所在的定边县红柳沟镇、冯地坑乡一带,民间的做法就是在种花儿后待花苞结痂,将疮痂研成粉末,加工成痘苗,再给其他人接种。这种做法有时会引发其他疾病,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种花儿之后,有的人终身免疫,有的人还会出花儿,但出花儿时的风险会降低。《近代汉语大词典》将“种花”一词注释为:“接种以后患处出现水泡,泡消后留下疤痕。可终身免疫。”但据笔者调查,接种牛痘并不能做到终身免疫,而天花治愈后可终身免疫。
二 天花的发病:出花儿
《中华大字典》记载了出花儿的症状:“寒热三日,发红斑,俗名现点。初发于头面,渐及肢体,三日成水泡,俗名齐苗。水泡内容物溷浊,为乳性,为脓性。三日,中央现痘脐,俗名灌浆。又三日,脓泡干燥成痂发痒,俗名上岸。痂脱乃愈。”
天花在发病时不易辨识,有时会贻误病情。《金代艺文叙录》所引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序》一文称:“尝谓小儿病证虽多,而痘疹最为重病。何则?痘疹之病,疑似之间难辨,投以他药,不唯无益,抑亦害之。况小儿所苦,非若大人能言受病之状,乃知畏恶之由焉。父母者,惟之知,子病急于得药;医者失察,用药差舛,鲜有不致夭横者……”[15]815《中华大字典》中记载了天花与疹的区别:“此症与疹相类而实殊。盖痘必发热三日,现点,疹则无定期;痘必六日齐苗,疹则先后不一;痘必九日灌浆,其根如红线紧束,疹则多为不完全之脓泡,且根下红晕散漫。”天花和水痘亦有区别,水痘发病时出痘较少,而出花儿时痘疱分布稠密,“像麸子一样,密密撒在皮肤上”,痘疱红底、小尖顶,严重者无法看到患者原本肤色。
定边民间认为肤花儿的源头是骨头、心肺。出花儿伊始,伴有咳嗽、发烧的症状,患者双眼分泌黏性液体,精神状态较差。因个体差异,患者出花儿症状也有所不同,有的患者身上会出现红色或黑色的斑疹,相比之下,黑斑更为严重。有时患者在出花儿时拉肚子,当地称为“跑花儿”。
大多数人在十二周岁以前出花儿,年龄越小病情越轻微,如果病情较重,人们会说:“这娃当花儿有点法麻。”过去,农村人家孩子较多,一家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大人会在一个孩子出花儿时,让其他孩子趁着“热窝窝”一起出花儿,所以经常有一家多个孩子同时出花儿的情况。二三十岁出花儿的情况也有,甚至有人年过五十才出花儿。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八记载了多则雍、乾间吴县名医叶天士治疗天花的事例,其中提到了一名少妇患有天花:“(天士)尝肩舆行乡村间,适有采桑少妇,天士令舆夫往搂抱之,桑妇大怒詈,其夫亦扭舆夫殴打,天士从旁解之,曰:‘此妇痘疹已在皮膜间,因火盛闭不能出,此我设法激其一怒,今夜可遽发,否则殆矣。’已亦果然。”[16]146可见,成年之后出花儿的情况也是有的。
三 天花的治疗:表花儿
患者出花儿时必须得到精心看护。为了让患者早日度过难关,定边民间会利用土方子使肤花儿快速而完全地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叫“表花儿”。表花儿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用红柳花儿和白葡萄干煮水给患者饮用,第二种是用红纸捻子蘸油点着后在患者身上绕圈,第三种是给患者喝绵羊奶。
一般情况下,患者出花儿时身上会出现红色小斑点,全身“红朗朗”的。这时,将白葡萄干和红柳花煮水给患者喝,能起到表花儿的效果。红柳花即红柳树开的花,民间往往在红柳树开花时将红柳花晒干保存备用。红柳花可入药,《兼名苑辑注》“木果类”记载了“柳华”具有药用功效,“华”同“花”,“柳华”即柳树的花,并称“柳有多种,常见的有垂柳、红皮柳等。柳花、絮、根、枝、叶均可入药”[17]86。《清诗纪事》“同治朝卷”于“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圆。赛过荔支三百颗,大宛风味汉家烟”一诗之后对“明珠”(即白葡萄)作了注释:“白葡萄,即汉时所进之绿葡萄也。大逾蚕豆,滴溜珠圆,色在碧白绿之间,宝光晶莹,与玉无辨。其甜足倍于蜜,无核而多肉,因干后色白,故名。”[18]3057定边方言所谓白葡萄干即由这种葡萄制作而成的葡萄干。文献中尚未看到白葡萄或白葡萄干入药或可治天花的记载,倒是明确记载了可发痘疹的“琐琐”葡萄。明周文华《汝南圃史》卷四“木果部”记载了一种“形圆而色正赤,甘美”的葡萄:“琐琐葡萄,形甚细,如胡椒大,出吐鲁番,性熟,可发痘疹。盖葡萄之别种耳,亦云蒲萄。”[19]51《植物名实图考》卷三二“果类”也记载了这种能发痘疮的“野葡萄”:“又有一种石蒲萄,生于石壁,能发痘疮,疑即野蒲萄,而回回所谓琐琐者欤。”[20]746
患者出花儿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一种紧急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患者身上的小红点消失不见,身体发黑发紫,民间称为“花儿倒靥”。古籍对“倒靥”亦有记载。宋周密《齐东野语·小儿疮痘》载:“其孙方三岁,发热七日,疮出而倒靥,色黑,唇口冰冷。”[21]139《医宗金鉴·面部吉凶论·倒靥》曰:“倒靥浆清陷不红,痘壳皮皱痂不成。”[22]37这类情况是非常紧急而危险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红纸捻子表花儿”。将红纸拧成长长的捻子,蘸取少量食用油后点着,在患者身上从头到脚绕圈,绕几圈后,患者就能恢复到之前“全身红朗朗”的正常状态。用红纸捻子表花儿的同时,要不断给患者嘴唇淋上温水以去热止渴,水不能太凉,否则刺激了心肺,花儿也会倒靥。有时,倒靥会反复出现。因此,看护者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往往连续几天不能合眼,一旦出现倒靥,就要立即用红纸捻子表花儿。清王士禛《分甘余话》中《癸辛杂识》一文记载了两个治疗天花的方子,其中有一个是专门针对倒靥的:“其一,治痘倒靥,色黑,唇白,冰冷。用狗蝇七枚,擂碎,和醅酒调服。移时,即红润如旧。”[23]5039这种方法在定边民间是没有的。此外,有人认为绵羊奶也可用来表花儿。出花儿时,给患者饮用绵羊奶,也可使花儿出得迅速、完全,达到表花儿的效果。
四 出天花的禁忌
出天花是风险很高的病症,因此有很多禁忌。《红楼梦》第二一回写巧姐出天花,请大夫来诊治。大夫说是出痘疹,“凤姐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贾琏只得搬出外书房来斋戒,凤姐与平儿都随着王夫人日日供奉痘疹娘娘。”[24]299十二日后,巧姐病愈,毒尽斑回,送了娘娘,合家祭天祀祖,还愿焚香,庆贺放赏。有文献详细说明了出天花时的注意事项:“严冬多设炭火,盛暑多置冰水,务使室中寒暖和匀,卧处最要无风,通明忌暗,常令亲人看守,夜中灯火莫离。慎帷幕,洁被服,除秽气。忌触油漆气,忌吹灭灯烛气,忌脑麝诸香气,忌韭蒜粪秽诸浊气,忌鱼腥煎炒诸油气,忌闻哭泣、骂詈、呼怒、歌乐及锣钹金器之声,忌洗面,忌生水入疮,等。”
在定边民间,出花儿时亦有很多禁忌。一是忌“干锅”,出花儿时家中忌炒菜、炝盐水(指腌制酸菜的汁水)等,不能出现油烟味。二是忌陌生人进门,出花儿时患者身体虚弱,若遇到“短人”(指心术不好的人)则对患者不利。因此,若家中有人出花儿,定要在房门系上红布条作为提示。三是出花儿时患者怕风、怕光、怕晒,需要小心护理。花儿结痂后仍要注意防护,若患者不慎见风,花儿可能会复发。如果护理不当,轻者会引起皮肤发痒、掉皮,脸上出“痳子”,重者会引起眼疾,甚至失明或失去生命。《顾亭林诗笺释》卷一记载:“先生幼患痘疮,左目有云翳,视力偏斜微弱。”[25]2写到“先生”因出天花而引起眼疾。《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言:“成日见了风也怎的,那消三岁,因出痘疹丢了。”[10]410写到孩子可能因出天花时见风而丧生。清王士禛《分甘余话》中有《癸辛杂识》一文,记载了两个治疗天花的方子,一个是应对倒靥,另一个是治疗眼疾:“其一,治痘后余毒上攻,眼成内障。用蛇蜕一具洗净焙干,又天花粉等分,为细末,以羊肝破开,入药在内,麻皮缚定,用泔水熟煮,切食之,良愈。”[23]5039
榆林地区部分旧志记载了有关防治天花的习俗。道光《清涧县志》有正月二十六“献痘神”[26]139、民国《米脂县志》有正月初一钻春牛以“稀痘症”[27]40的记载,这些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对天花这一病症的重视以及通过特定仪式来祈盼家人健康平安的心愿。定边现存两部县志虽没有对痘神的记载,但定边在地理位置上与清涧、米脂等县相距不远,可能亦存在相关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