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物多样性背后的检察力量
2023-06-05■王极
■王 极
今年4 月以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检察日报社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基层行”融媒采访系列报道活动,派出多路记者前往全国多地报道各级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新实践。
此次活动为记者提供了充足的采访交流与打磨时间,以深入基层的方式全方位了解检察工作,通过调查研究采写真实的、生动的、具有活力的检察好故事。本文以系列报道之一的《只为山川万物生——来自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线的调查报道》为例,回顾该篇稿件成文背后的过程。
筛选选题:突破广泛认知中的云南印象
要想撰写一篇优质文章,选题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的环节。在确定此行目的地是云南省后,一些典型的云南印象便首先纳入了选题范围内,如香格里拉的皑皑雪山、澜沧江边的傣家竹楼、大理古城外的苍山洱海等。在搜索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围绕着这些主题的文章不胜枚举,检察机关的履职工作也已经被多次报道,十分成熟。如何让读者以新的视角了解云南、了解云南检察工作?如何能最大程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何能从普适化视角出发,通过一篇文章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全省检察机关的工作?这需要更多视角的考量。
在众多资料中,德宏州盈江县检察院督促全面履行河燕鸥保护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在记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个案件完美具备了上述三问中的全部要素:一是案件涉及稀有物种。河燕鸥是我国数量最少的鸟类之一,全国范围内仅在盈江县有记录。这是一种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熟悉的鸟类,其栖息地也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地区。介绍这个案件,可以通过加深读者对云南地域的认知,同步提升对于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关注。二是案件涉及情况复杂。盈江县内的河燕鸥栖息地环境不断恶化,主要涉及非法采砂、人类活动频繁、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不稳定等多重难以解决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栖息地的破坏,如此珍贵的河燕鸥又将会通过何种途径得到保护,激发起读者对于检察机关如何一步步履职的兴趣与好奇。三是案件涉及领域普遍。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更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在云南全省少有的具有普遍性的领域,以这一“小切口”可以窥见全省检察机关在该领域的统筹性工作,逐步深入调查后,最终呈现出一张有着清晰“脉络”的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网。
于是,“来自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线的调查报道”的主题呼之欲出,突破了大众认知中云南固有的特色印象,为书写新视角的检察故事奠定了基调。
深挖细节:令人动容的B面故事
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与远程采访所不同,一线采访能够帮助记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从照片到现实场景,一草一木无不时刻诉说着案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辛劳。
实地采写过程中,有两个场景让人记忆犹新:
——在对河燕鸥案件进行“回头看”的现场,承办检察官与相关行政单位负责人通过望远镜看到河燕鸥自在的育雏场景时都笑着说“这下可放心了”,同时看着栖息地周围场景,还在雨中商量着进一步的应对措施。
——犀鸟家园案件的承办检察官在回访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路上又晕车了,这条车程需要三个多小时的路她往返过很多遍,抵达自然保护区内后,她跟记者说,进入案件中的大谷地核心区还需要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山路潮湿泥泞,蛇虫鼠蚁不时就会出现在周围。
以上两个场景都是前期远程采访时无法了解到的细节,但这正是稿件中需要补充的关键信息。第一个场景,检察官与相关行政单位负责人比记者想象的更加熟络。在交谈中,被制发检察建议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向我讲道,其实他们也对河燕鸥的生存现状充满担忧,但苦于各单位职能交叉分散迟迟未能解决。私以为,只有在了解各方想法和态度之上,才能在字里行间润色出不同的情感。在得知这一细节后,最后稿件在此部分的开头便使用小场景首先描绘出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加深理解。第二个场景,前期电话沟通时,检察官从未表明每次办案的路程都如此遥远且条件艰辛,这在撰写稿件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丢失了这部分原汁原味的空间化、场景化叙事过程。最后稿件在此部分的处理是以图说配合图片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更具直观冲击力。
挖掘办案故事背后的细节向来是检察新闻报道的一大侧重,这更体现了一线采访的优势,记者不仅可以真实体验检察官办案时的心路历程,更能通过沉浸式采访掌握第一手新闻资源。
创新报道:跃然于纸上的生动形象
在扎实推进稿件采写的基础上,此次还运用了全媒体的传播方式,通过视频与图片补充稿件中仅用文字难以展现的云南原生态美景,以还原一个实实在在的检察履职故事。
由于前期整理案件信息时,类似于视频与图片类的可视化资料较少,记者几乎只能通过案件本身的内容和承办检察官的只言片语在想象中还原各类场景。局限于还未能到达现场的限制,预计配合采写的视频文案思路迟迟难以优化。
一筹莫展之际,2022 年的一段犀鸟夫妇甜蜜互动的视频偶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视频落款处的“德宏州融媒体中心”正是记者所急需的力量。他们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对一些突发事项也能作出快速反应,或许还能提供一些记者所不了解的新知识。后期通过检察机关接触德宏州融媒体中心时,寻找到了一位拍摄经验十分丰富的摄像老师,令人惊喜的是他每年都会在德宏州各地进行鸟类拍摄,对于各种鸟类的习性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这样,出发之前,记者与摄像老师十分顺畅地沟通了此次需要拍摄的视频文案,他也提供了许多具有参考意义的影像资料。
同时,实地采写和拍摄素材过程中,这位摄像老师还对案件涉及鸟类背景与生态环境变化从第三人的角度出发讲述感悟,帮助记者侧面了解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与检察机关的履职情况。不同于文字,视频和图片的加持让稿件中的内容更加鲜活生动,沙洲上的河燕鸥、热带雨林深处的犀鸟家园以及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前后的对比,这些形象瞬间跃然于纸上,更有助于提升读者对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检察机关尽职履责的深刻体会。
纵观此次《只为山川万物生——来自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线的调查报道》成文过程,可以看出,想要做好检察新闻宣传工作,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简单的案件信息难以覆盖全貌,区域特色、案件痛点、后续效果,只有记者对于案件产生真切体会后,才能把故事更好地讲给广大读者,成为检察机关与读者间的桥梁纽带。深入基层还要再向前思考一步,就是需要盘活地方资源。新闻宣传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学会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一课,借助地方资源充盈稿件内容与报道方式,结果可能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