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访中构思写作中复盘

2023-06-05刘亭亭

法治新闻传播 2023年5期
关键词:检察院检察选题

■刘亭亭

我与贵州的第一次相遇,缘于数字检察。众所周知,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居多,开发较晚,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之一。而数字检察又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选题。如此具有“反差感”的搭配,也让整个采访过程充满奇遇。

今年仲夏,主题教育纵深开展,在检察日报社带队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以调研式采访完成了《抢滩数字检察新蓝海》(《检察日报》8 月12 日头版头条刊发)一文,呈现了贵州检察机关勇立潮头,以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探索与实践。

时代性选题

大数据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选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于2021 年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对于检察机关而言,数字检察则是数字中国在检察机关的具体体现,是法律监督手段的一次革命。贵州数字检察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这个问题成为“破题”的入口。

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贵州气候凉爽,微风不燥,是夏日避暑的好地方。正是这样的气候,加上地貌多样,电力资源丰富,以及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发展环境等因素,让贵州成为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坐拥海量数据以及先进的技术,贵州数字检察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里也较早享受到了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红利。在出发前往贵州采访之前,带队领导带着我先跑了一趟最高检数字检察办公室。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多年前,在全国检察机关尚无成熟经验的背景下,贵州就已尝试探索智能辅助检察办案,例如率先建成检察工作网并实现非涉密网办案、率先试点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率先研发检察人员考核系统等。

这个选题恰逢其时。今年6 月,最高检党组在与数字检察工作专题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这为数字检察战略全面实施指明了方向。加之我们在对选题进行前期摸排中也发现,贵州检察尽管以往有一些非常成功的经验、探索,却鲜有全面梳理总结的全景式深度报道。而这次基层行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这个选题具有代表性。当前大数据与检察履职如何进一步融合?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如何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这些都是全国检察机关普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数字检察助力高质效检察办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于数字检察起步较早的贵州来讲,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克服,有的正在经历、探索,其实践、尝试可以为全国各地检察机关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其实,在最开始研究本次基层行的选题时,贵州省检察院也同步提供了检察机关助力古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备用选题。经过上述一系列的调研、摸排,最终确定“以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服务保障检察工作现代化”作为此行的选题。

沉浸式采访

谈到采访的过程,我想先探讨一个在每次采访前都会面对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最有价值”,而不是最大数量。足够数量的信息是有效信息的基础,但并不是越多越好。

一般情况下,有了确定的选题,出发前可以事先收集一些基本信息来提前熟悉情况,以便到达实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采访。这种准备工作有备无患,但也可能让人有“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并且在后续的采访中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个已有的意识走,而将采访的路走窄了。还有一种是漫灌式采访,就是记者跟着一路走一路听,见了很多人,听了很多故事,拿了一堆材料和录音,采访结束后被海量信息淹没,感慨很多却又不能抓住最核心的脉络,导致用很长的时间再来梳理材料,反而本末倒置。

说到底,采访要讲求高质效。不过,面对不同的选题、地区、采访对象,甚至于同一记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采访都各有不同,虽不能一概而论,但高质效采访是一个记者始终都在追求的目标。

比如在最高检数字办采访时,时间不算很长,但信息量十足:一方面,我们对数字检察战略部署背后的考量有了宏观把握,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于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掌握了现阶段全国范围内检察机关开展数字检察的基本情况、普遍面临的问题等。这些都为我们下一步采访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心中有了方向,采访起来也就有的放矢了,可以避免很多弯路。我们没有制定专门的访谈提纲,而是放开采访空间、扩大采访范围、灵活调整采访方式,进行了一次沉浸式采访:

——在到达贵阳时,贵州省检察院刚刚举办完全省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就地取“采”,与刚参加完竞赛的多位基层检察官开聊,对贵州基层院开展数字检察情况进行摸底;

——走进贵州省检察院大数据研发中心,直接与技术人员交流,在操控台前零距离漫游汇集着2100余万条结构化数据的“数据超市”;

——在遵义市检察院,参加了技术人员与办案人员针对预防久侦未结监督模型功能优化的一次头脑风暴,看到了技术与业务不断融合、模型建用一体的魅力;

——在息烽县检察院,周边兄弟检察院汇聚于贵阳市检察机关数字检察息烽实践基地进行经验交流,各尽其能积极排除模型引用“水土不服”“互不兼容”因素,诠释了基地共建共享、能用管用的特点;

…………

沉浸式采访让我们获得了很多鲜活生动的素材。没有以往厚厚的纸质材料,也没有一堆掺杂着噪声的录音整理,但思路却早在采访途中就慢慢勾勒出来了。

对话式讲述

采访的高质效完成,为文章写作奠定了牢固基础。从稿件框架搭建,到完成初稿基本是一气呵成,非常顺畅。

稿件写作中也恰好遇到了一个机缘——7月19日,最高检党组在大检察官研讨班上针对深化实施数字检察战略作出了部署。“数字检察战略是法律监督手段的革命”“信息化是数字检察的‘主干’”“数据化是数字检察的‘根系’”“法律监督应用模型是数字检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数字检察建设的一个重点方面”……这项部署成了我们贯穿整个写作过程的灵魂与明灯。

检察大数据平台、法律监督模型等是很多地方开展数字检察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贵州也不例外。但是,与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贵州数字检察建设的资金是少一大截的,在经历过最初探索的红利期后,与经济发达地区后来居上者的“指数式增长”相比,贵州数字检察进展放缓了。与已有的成绩相比,贵州数字检察攻克客观难题、突破瓶颈的经验做法更显珍贵。

文章的三个部分是沿着“小切口切入—履职融合—内外联动”这样一个由小到大、层层递进的脉络展开: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线索发现、切入展开,讲述了贵州基层检察院如何从一个小问题的思考,到一个模型建立的过程;第二部分侧重于数字与履职的融合,包括技术人员与办案人员的研发团队组建模式,模型引进结合本地实情排除“水土不服”等做法,让数据真正“为我能用”“为我所用”;第三部分则上升至一个更高境界,即与外部相关单位的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大数据协同与智能化办案融合,助力长效社会治理。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文章每一部分对应的地方也大致是一个由南到北的路线:黔东南—息烽—遵义,这个隐形的设计是为了服务文章主脉络而存在的,增加了文章的立体感与动态感。

正文写起来很“丝滑”,但成稿后的三个小标题却总觉得“涩涩的”,看起来板板正正,与内容一一对应,虽没问题但生硬得很。带队领导在关键时刻总能一针见血,他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具体修改的意见。改后的标题确实有了灵性,可读性强,分别为:打破数据不对称,让数字“开口说话”;数据与履职深度融合,让业务“弯道超车”;打通数据壁垒,激活更多“沉睡数据”。修改小标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复盘文稿、进一步将所有信息融会贯通、精准拎出核心要义的过程。

纵观整个采访写作,是一个充满“对话”的过程。在采访时,记者其实是“读者”,慢慢走进受访者的世界去听、去看、去感受。而写作时,记者依旧要保持“读者”的角色,带着“读者”的疑问、兴趣去讲述,彼此共情。

猜你喜欢

检察院检察选题
扶贫队“砸锅”——记山西省检察院扶贫队员武海龙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