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下基层跳出常规讲故事
2023-06-05史兆琨
■史兆琨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主旨要义要好,还要犹如“活鱼”般新鲜。基于此,如何抓“活鱼”,成为新闻从业者始终不渝努力的方向。接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基层行”融媒采访系列报道活动任务后,面对报社编委会审定的主题——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检察院“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如何围绕主题深入基层抓“活鱼”,成为我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身入——“脚板底下出新闻”
“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总结出来的一句话。对于此次采访来说,我也有深切体会。
采访出发前,留给我的时间有限,短短几天内,我与湖里区检察院的对接人员沟通了采访意向,他们很热情、负责,给我发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工作报告,内容较为精炼,并告知我他们初步选了两家企业作为采访对象,包括采访两家企业的负责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以及检察人员等。
抵达目的地湖里区检察院后,我立即投入工作,与该院分管领导以及几位办案检察官坐在一起聊选题、碰想法。结果发现,原来预备采访的两家企业中,有一家企业涉及的内容,并不是该院有特色的工作亮点;而另一家企业参与的以建筑行业企业合规为课题的调研则更具特色,也融入了很多想法和努力。
考虑到最终稿子篇幅是固定的,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更多“活鱼”,在作采访对象的选择时就必然得有取舍。我果断提出,参与建筑行业企业合规调研的这家企业是着重采访的内容。取舍过后,还要“填空”——以更鲜活的内容,填舍去部分的“空”。
检察官办案办得好,有时未必会有新闻敏感性。这时,记者“身入”基层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我不断抛出一些话题,问答间,就有一些细碎的新闻线索淌出。这时,记者需要秉持耐心,“接住”可能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深挖下去,如果判断不够精准也没关系,只要让这个过程持续循环,总有一个点会灵光乍现,让这一过程的参与者感受到,面对面交流的这段时间淌过的痕迹是有价值的,一股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近两个小时里,我们便找到了几个这样令我们“心有戚戚焉”的点。其中一个是由湖里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龚静想到的。她曾办理一起涉嫌虚开发票罪的案件,办案过程中发现了“空壳公司”的线索。以该案办理为契机,湖里区检察院与公安机关、行政机关共同开展“空壳公司”清理监督活动,在该案之外又梳理出21 家“空壳公司”。随后,该院又推动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专项清理,最终排查出2488 家长期停业未经营及虚假注册的商事主体,并依法予以吊销。而上述案件线索的发现,得益于湖里区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的一项规定——对所有经济类犯罪案件,检察机关在立案3日内提前介入。
检察机关能动履职,主动开展自行补充侦查,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的实质化运行……这些点汇聚在一起,令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报道的素材。
深入基层抓“活鱼”,浮在水面上不行,蜻蜓点水也不行,而是要一头扎入水里。唯有如此,才能在采访中抓到更多“活鱼”,笔下的真情实感方能自然流淌。
心入——带着问题“下网”
一般而言,好新闻需要透过现象,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进而发现真谛。这个发现的过程,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过程。而善于发现“活鱼”,就要选择好适宜的报道角度,深入挖掘出“活鱼”的本质。结合此次基层行的采访,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下浅显的认识。
首先,以小切口入题,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的检察新实践。也就是说,在采访时,要突出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检察工作的新境界,怀揣问题意识进行采写,避免“新瓶装旧酒”。同时,要结合地方工作亮点,着重在持续做实、高质量发展、兼顾公平效率等方面着墨。
以此次基层行稿件为例,文章开头部分写道:“白春杨的另一个身份是厦门市建筑行业协会会长。为何此行要拜访这位注重‘守规矩’的建筑行业人士?这要从厦门市湖里区检察院一份针对建筑行业企业合规情况的调研报告说起。”在采访时,我抓住了注重“守规矩”、建筑行业、调研报告这些关键词,小切口引入,层层叠叠展开,有种娓娓道来之感。
其次,抓“活鱼”不是无的放矢,而要有针对性。要充分了解采写的主题、领域当前的工作重点,找准基层在这一领域面临的焦点、难点,紧密结合实际抓准问题。抓住了问题,文章就会有针对性。
基于此,采访前,我尽量多了解一些报道主题的背景资料、精神要义、典型做法,心里大概有个“谱”。这样采访时就会有的放矢,从而可以更好撷取到新、尖、精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活鱼”。比如,调研组成员之一、湖里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王更儒讲述了一起适用“首违不罚”的案例。在言简意赅阐述案例之余,我在稿件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何为“首违不罚”?2021年修订后的行政处罚法第33条第1款新增规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需要指出的是,“首违不罚”不排除给予首次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合理性。这意味着,“首违不罚”入法后,执法人员有了更多行政处罚裁量权。紧接着,引出“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需要执法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无疑,这对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尤为关键。
最后,细心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细节。筛选是“选”,属静态;捕捉则是“捉”,有动感。带有动感的新闻片段,如同活蹦乱跳的鱼,谁都喜欢。采访期间,有时会遇到没有提前准备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稍纵即逝。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就能增强新闻的鲜活度。
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与白春杨的沟通很愉悦,他很放松,随口说出了一些值得捕捉的片段。比如,他发自内心地说,“对于承接的每一个建筑项目,我就像盖自家的房子一样去对待”“我这辈子一直是个守规矩的人”“作为一名老建筑工人,诚信是我的根本”……这些只言片语,我都在稿子适当的位置予以引用,并适当延展。
脑入——把“活鱼”烹出鲜味
看过老舍先生的一句话,“说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说尤其重要”。这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也很适合。当我们发现了“活鱼”时,如何想办法将其拎起来很关键。这就需要用独特角度与创新思维使鲜活的素材升华,把“活鱼”烹出鲜味。
在新闻报道写作中,我们不能总停留在旧有的单向思维方式上,而是要逐渐学会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树立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力求不断出新。正如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所言,“我写每篇新闻,只不过不喜欢用‘循规思维’的方法,就是说,不喜欢按常规办。每当我拿起笔,也许这件事本身可能是很枯燥,我也要在乏味之中寻找一点引人入胜的东西。”
对此,结合基层行采访,我有两点感悟:一是注重故事性。因为好的报道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二是注重逻辑性。写作要有对话的特性,仿佛记者正和读者交谈。当然,目前我依然在不断探索、努力中,期待与大家探讨、共勉。
好的故事讲究“起承转合”。在基层行稿件的写作中,我也作了相应思考和尝试:
起——此行采访先拜访了一位注重“守规矩”的建筑公司负责人;这家公司是参与以建筑行业企业合规为课题实地调研的企业之一;
承——调研是湖里区检察院联合厦门理工学院、湖里区建设行业协会共同发起的;建筑企业在合规方面存在哪些共性问题;这份调研报告为什么选择建筑行业作为切入口;以建筑行业的行政监管实践为例展开叙述,体现检察机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反映情况,并提出柔性执法落实举措;
转——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角度看,依法惩治也是一种保护;依法从严追诉犯罪的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空壳公司”清理监督活动;
合——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实质意蕴,在于为市场主体从事营商活动提供全方位的行为规制与法治保障。
我相信,一个真正的好记者,不仅能够在掌握好素材的情况下写出好稿子,更重要的是,在没有拿到好的素材时,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融入巧思抓到“活鱼”,并把“活鱼”烹出鲜味,做出一桌丰盛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