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探析

2023-06-05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驱动课程发展

刘 薇

(沈阳音乐学院 公共基础部,辽宁 沈阳 110818)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1]。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同比增加82万。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也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时代赋予广大高校的重要命题。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在此背景下,广大高校应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降低来自外部的风险冲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增效,以推动大学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使命。各类创新要素协同水平低、效益不理想的传统产业结构急需实现改造升级。在此背景下,广大高校应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内着眼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外关注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改造升级的同向同行,为区域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提供重要支撑,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新动力。而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是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融会贯通的关键枢纽,也是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深度融通的关键引擎。[3]所以,高校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的巨大优势,不断推动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持续输送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二)产教进一步融合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指引下,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优质行业企业助力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水平、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科研应用水平、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迫切要求。基于此,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将进一步聚焦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价值认同、凸显知识协同,精准施策,更针对性地发力,以促进知识的生产、不断创新、广泛传播和持续转化。广大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从产教融合的源头切入,依托多方协同共进的动力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一体化创新发展共同体,为产教融合向更深、更广两方面的延伸,开辟新模式,提供新路径。[4]

(三)推进高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践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中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类高校纷纷开始探索高质量、特色化的发展路子。高校要在产业科技变革的浪潮中担当新使命,在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展现新作为。这就要求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与时俱进的变革,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形态和模式,并将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校内,推动课堂内外的有机统一、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以及教学科研和理论实践的有机统一,形成师生创新融合体,最大限度地激发教与学的活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5]在校外,打破以往高校和社会的界限,建立务实、密切的校企、校地合作关系,充分整合利用政、企、校等多方主体资源,不断促进产学研全面融合,全方位赋能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高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实践要求。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部分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制度建设没有融入所有学科专业以及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学分制的角度看,不少高校只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学分提出了标准与要求,没有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做出制度性规定,系统性较为欠缺。从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看,不少高校往往习惯从传统的课程教学角度对创新创业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既难以真正把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到创新创业教学中,也很难促进相关教学的深入开展。[6]不少高校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效果等,往往以数据、各种质量报告等进行衡量,评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贡献也大多只关注获奖数量、论文发表情况、指导项目与竞赛成果、课程教学情况等显性指标,忽略了对学生能力进行发展性评估,也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会依赖行政驱动,这样的运行机制当然有利于统一推进,但也容易引发高校相关部门之间、院系之间的职能分割,以及行政主导对院系学术自由的挤压等问题,直接制约了学院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得到实质性推进。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仍滞后

当前,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仍然较为滞后,课程类型尚需丰富,在专业融合性方面还比较差。一是不少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还缺乏正确认识,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死板,课程层次结构不够清晰。例如,部分高校人为割裂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在课程设置中简单地将管理学、经济学与职业规划类、社会实践类课程进行叠加,尚未将其有机整合到本校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也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多样化发展实际、学科专业差异去分类型的进行课程设置。[7]二是不少高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互相脱节,创新创业课程多以通识类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存在。这类创新创业课程在内容上也往往是突出知识导向,以讲授创新创业原理与方法的基本知识为主,缺乏跨学科交叉、专业前沿以及相关的市场信息,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欠缺仿真体验实践,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离,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并不理想。

现阶段,部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专业水平较差,不少创新创业教师虽然具有完备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术创新能力,但却缺乏实际的创新创业经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比较差。同时,部分高校在资格准入与能力认证方面对于创新创业教师的要求较低,而且欠缺规范、系统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大多局限于短期的讲座经验交流或到企业走访参观。[8]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明显欠缺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迫于学校强制性的制度规定,以及相关的业绩考核与职称晋升的压力。而且,一些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组建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与本校教师未能实现真正的协同育人,导致部分创新创业项目合作流于形式。

(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效果不理想

当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已经形成了重视课内忽视课外、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讲授忽视实践的习惯。这让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处于单兵作战的封闭状态,将重点放在本校理论课教学、创新创业知识传授、项目设计及其实施等方面,没有与政府、社会团体等外部组织形成良好的深度合作机制,也就很难充分利用政策规定、社会资金、企业场地等多方资源协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未能与相关主体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特别是一些创业园、科技园常常在校企合作中流于形式,造成创新创业教育难以保证创新成果的利用率与转化率。同时,不少高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建立紧密联系,项目训练、创新竞赛、专题调研和讲座沙龙等实践活动没有与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联结,这些因素导致了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新时代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高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专创融合,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着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一)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高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高校高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必须改革旧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优化管理。

第一,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以更好地规范、引导、激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评价教师岗位绩效要由传统的学术科研成果,扩大到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开发、学术研究、教学实践等绩效,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健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制度,高校对于课程教学的评价要从聚焦课时量、结课率等量化指标,转向关注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等内容,赋予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传授、方法运用和项目成果以更高的权重。评价学生要由聚焦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同时,高校要改革学分制,科学设计创新创业学分,合理制定相应的学分积累及转换制度,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重,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学院,并以此为主体有效促进行政部门与各院系协同推进,以一体化的治理机制推动各方资源的整合融通,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可持续运行的内涵式发展氛围,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快走上高效化、专业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9]例如,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协调全校各实体学院资源,以校级立项方式建设25门专创融合和思创融合课,为大学生打开认识创新创业的一扇窗。同时,学校实施“1+26”模式,在全校26个实体学院和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基地的统筹下,分别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此外,该校创新创业学院先后与甘肃省内外多家创业投资、创业教育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国内一流的创业投资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10]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专创融合

新时代,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专创融合。

第一,高校要及时更新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和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对于课程目标,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更加重视以知识为基础的创业能力、创新素质等核心素养。对于课程结构,高校既要在横向层面构建突出学科交叉、专创互通、文理结合特点的广泛、多元化的课程群,也要在纵向层面凸显课程之间的顺序性与连续性,深层次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学科专业的课程模块,促使创新创业理念真正融入学科专业课程中。[10]同时,高校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设计有关创新创业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创新创业课与专业课多元融合的高阶创新创业课,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创意灵感萌发到产品孵化再到模拟创业项目的实践活动,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灵活性和整合性,促进专创深度融合。

第二,高校要加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项目参与、能力训练、成果转化等选修课程建设。高校要可以借助企业经营模拟型、经典案例研讨型、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型等多种类型的选修课,促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中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中。与此同时,高校可以积极探索构建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课、慕课资源共享联盟,整合不同院系、专业和学科的线上教学、远程教学等新媒体教学资源与融合技术,广泛开展以企业创新和工业生产为重点课程的线上创新创业教育。

(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强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2]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强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第一,高校应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强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可以依托招聘、跨学科流动和转岗等形式,有计划地扩充专职创新创业教师。特别是专职教师在校内的跨学科流动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增加新知识、注入新活力、开阔新视野。例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大数据、物联网等专业教师能够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来多维度知识,并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导向更加突出、教学目标更加务实。

第二,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以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为核心的专职教师培养机制。高校可以要求本校创新创业教师在每学期定期抽出一定时间深入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要优化队伍结构,畅通兼职教师引入渠道,充分利用校友关系、行业隶属关系等,积极邀请知名校友、企业领导、职业经理人来校担任兼职教师。[13]同时,高校要定期评选优秀兼职教师以及校外创业导师,并借助媒体宣传、薪酬补贴、颁发聘书等方式,给予兼职教师相应的精神回馈和物质回馈,增强他们的价值观和归属感。

(四)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着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还必须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着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高校要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互动。

第一,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实验室与各种实践基地的利用率,依托学科专业创新竞赛、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亲自运用创新创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高校要引导创新创业教师和学生全面熟悉由创新项目计划到创业转化的全流程孵化流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项目管理运作、工商注册、市场营销等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的追踪服务,切实提高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率和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化率。例如,在近5年的时间内,西北师范大学建设完成了以3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10个“学业、生活、就业创业指导室”、17个“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5个学院挂牌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主的实训大平台。[14]

第二,高校要积极促进和政府、相关社会团体的合作,坚持开放式办学,深化与政府、相关社会团体的联系,主动寻求政府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支持,积极获取助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同时,高校要主动适应所在地方的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不断以创新驱动区域发展,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与所在地方企业的产教协同育人,大力拓展创新实习和创业实践载体,不断增强人才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水平和协同水平。唯有如此,高校才能更加高效地凝聚多方主体力量以及校内、校外的实践资源,充分依托聚焦效应打造内外联动融通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形成融政策资金支持、新技术研发、应用和转化、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等于一体的实践育人链。

猜你喜欢

驱动课程发展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