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究
——以电气专业为例

2023-11-09谭晓玲李洪兵胡政权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科育人思政

谢 辉,谭晓玲,李洪兵,胡政权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20)

引言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1]。课程思政是践行习总书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共同育人”这一重要论述[2],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承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重要举措。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而进行的新的教育改革,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3]。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面向未来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4]。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1+1>2”的效果,培养优秀的新时代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科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新工科建设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最本质的要求是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复合型、创新型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是回归育人本真,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工科需要构建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育人育德课程体系

从新工科内涵建设的根本出发,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要思考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开展方式。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深挖课程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仅包括职业道德、家国情怀、人文修养等,更包括新工科人才培养必须的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及工匠精神等[5]。新工科建设的德育教育需要全面梳理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与衔接方式,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及专业建设新思维,有机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课程思政成为新工科建设全面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基石及最广阔的舞台。

(二)新工科需要推进课程思政的持久开展及育人体系的稳健发展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能力提高、课程建设持续改进的共同合力才能获得成效。新工科课程思政改革需要要建立系统的政策支持、制度建设及师资队伍培训机制[6]。建立并支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培养一批有高度责任心及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团队。通过系统性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现新工科专业建设育人体系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电气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分析

电气专业是重庆三峡学院新工科建设转型发展的首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能够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与应用、设备管理与维护、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新工科建设为基石,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学校电气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痛点及堵点问题,主要包括课程思政整体规划不足、部分专业教师德育意识及育人能力不足、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需要重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部分老师育人意识及能力不足

受传统技术育人思想影响,许多老师认为专业课就是讲授知识与技能,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思政老师与辅导员的工作,与专业老师无关。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是割裂的,这个问题在工科专业表现尤为突出。电气专业是重庆三峡学院新工科改革的试点专业,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健全人格塑造的理念虽然在设计层面得到体现,但在实际执行层面,专业教师的思政理念培养不到位。许多老师没有认真思考专业教学蕴含的思政价值,没有认识到专业老师对学生人格塑造及品性培养的巨大影响。还有部分老师虽然也意识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也很想在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但由于对课程思政理念及思政元素挖掘理解不深入,对课程思政的投入时间较为欠缺,不能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变成专业教学上生硬呆板的思政说教,不仅不能教育学生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课程思政建设缺乏规划设计

电气专业是一个全局规划与培养系统性很强的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在知识与技能传授上有明确的规划与设计,如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技能课的培养目标都会通过教研会等论证及设计,但是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各自为政、由老师自主发挥的初级阶段。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很少或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即使是推行课程思政教学,也很少在课程规划上思考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设计,缺乏对课程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深入思考及整体把控,课程思政存在生搬硬套及流于表象等问题。

(三)缺乏“课程思政”合理化评价机制

目前高校老师的考评侧重的还是科研能力。老师职称评审的指标主要还是看论文的发表数量、申请的科研项目的级别、项目经费的到账数额等。对于教学能力,特别是育人育德的能力,虽然近年来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还没有建立起公平有效的考评机制。课程思政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对学生素质培养及学业能力的提高比较难于量化,老师主动深入钻研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好的教育理念缺乏配套的制度建设,影响了专业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际育人效果。

三、电气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的确还存在许多问题,距离新工科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系统谋划、有序推进。

凝练电气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进一步改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对强化高校“课程思政”价值理念、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以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具有较好的引领与示范效果,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稳步发展。

(一)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新工科建设对学生的人格品质与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把“立德树人、德学兼修”放在更高的战略位置。“课程思政”首先是教师的灵魂洗礼,只有老师具备了扎实的“传道能力”(思政育人能力),才能把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培养“德学兼修”的专业人才[7]。

1.提高专业老师自身修养与政治站位,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专业老师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师长,老师的教育与引导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专业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者与引导者。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能站在执政兴国的高度上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能够从全局上认识现象,把握本质。为此,专业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学习国家“四个伟大”和党面临的“四种考验”来认识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理解“课程思政”推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协作,增强思政教育能力

专业教师一般对本领域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活动规律掌握得比较透彻,但是对思政教育的方法与手段理解不深刻。可以通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合作及讲座培训等方式,让专业教师了解思政教育的育人规律及授课特点,了解思政教育独特的话语体系;同时深入理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异同之处,找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提升专业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及思政育人能力。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价值观念,结合不同课程的知识体系,挖掘不同特点的思政元素,采用更合理、更新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式,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强化“课程思政”相关教学建设

1.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为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行,学院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进行课程思政的规划建设。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要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骨干、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等参加教学研讨论证,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气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及技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大纲要从合格电气工程师的角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重视团队协作、工匠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有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从专业建设整体架构上保证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

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及育人要点,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保证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等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让每一门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都能结合课程特点,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让每一门课程都担负起育人育德的职责。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气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走在了专业课思政改革的前列。结合其能源变换对器件的学习及电力变换电路原理的学习特点,在课程大纲中全面设计课程思政映射点与课程内容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及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素在课程内容中的有机贯穿。

表1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映射点设计

为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编写包含“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教案是实现教材及课程大纲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然环节,是课堂教学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重要保证。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各专业教师都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因子与科学知识因子有机结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呈现出来。重视教案设计,就是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艺术的提高,对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三个典型案例:高铁——闪亮的“中国名片”、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师的工匠情怀、我的中国“芯“——IGBT国产化与中美贸易战的启示,通过教案的编写及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将知识讲授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将电气专业必须的责任与规则意识,通过案例深植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为学生未来的职场素质奠定了基础。

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优秀教案评比与教师讲课、说课竞赛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让课堂思政真正落实到实处。推动教师重视教案编写及教学艺术的提高,促进教师对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重要性的认识,让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象空气和阳光一样无处不在而又润物无声,真正实现课程教学育人育德主战场的作用。

2.打造课程思政优质示范课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树立榜样的力量,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日常听课、学生评价及讲课比赛等方式,打造一批优质示范课程。选拔的示范课程在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标准制定及学生培养等方面,应该有较好的思政育人经验凝练与一段时间的课程运行实践经历。通过示范课程的教学观摩及团队交流,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教改经验与特色做法,促进专业课教师提高育人育德的教学能力,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协调演进。更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更广泛的覆盖,达到带动全校课程思政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目标。

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作为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育及选拔,已立项为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在课程资源上,从课程教学大纲到实验实践操作,已建设了完整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包括有效凝练思政映射点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解构重塑教学内容的PPT,包含课程思政的在线教学微课视频,包含思政内容的学习指导、习题集及模拟试题,包含思政内容的实验讲义等;在教学方法上,把脉新时代大学生的心里需求及价值取向,立足课程本身特色,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要素,通过合理的案例载体及巧妙的场景设计,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避免了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电气专业及新工科育人育德课程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完善“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及考核评价机制

为增加专业老师投身课程思政的内驱动力,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还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及考核评价机制。

1.加强专业教师思政意识培训

教师是铸魂育人的主导者。要加强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开展系统化的专业教师思政教育培训课程,帮助专业教师提高政治觉悟,理解教书与育人是相互促进的整体,而不是互不联系的个体,消除对思政教育的误解。思政培训可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与教师晋升、评优评先挂钩,从制度建设上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和保障培训的效果,让更多老师了解课程思政,践行课程思政。

2.加强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制度建设

首先是进行顶层设计。成立教师考评专门机构,确保思政育人落实到课程教学具体过程中,不走过场不敷衍。在学院教学管理院长指导下,以教学督导专家组为主,完善同行评价的制度化建设,加强对专业教师课程大纲、授课教案及课程教学过程的检查、监督;以课程思政示范课及随堂听课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公平合理的听课评价标准,突出课堂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主导地位。同时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员汇报制度及学生学习座谈会制度,定期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将老师对学生的思政引领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任课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的重要衡量指标。通过制度化的同行评议及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把“课程思政”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实现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育。其次需要建立课程思政专项激励计划。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评选、优质课程思政赛课比赛制度化。通过示范课程引领及教学竞赛评比将思政育人的理念逐步落实到每门课程中。

3.完善教师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要取得好的成效,建立公平公正有吸引力的长效化考核评价机制非常重要[8]。以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教学质量考评处为常态化的管理机构,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考核包括日常巡查督导制度、课程大纲及教案检查制度、课程思政示范课评比、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评比及学生评教反馈等,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专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通过设计合理的权重系数及优先法则,将课程思政的考核规则化、制度化及持久化,并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等考核紧密关联,与科研考核及教学能力考核等具有相同的地位及合理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激励老师的育人意识与阵地意识,确保专业老师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的职责,确保高校课程教学长久稳定地成为育人育德的主阵地。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打通课程思政的痛点、堵点,能够使专业老师强化思政能力,守牢育人阵地,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新工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从长远发展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猜你喜欢

工科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