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德育策略探讨

2023-06-05张春海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达读思达教学法

张春海

(盱眙县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11700)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多元学科的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操作简便、教学功效显著等特征。“读思达”教学法是“阅读、思考和表达”的集合,适用于语文学科教育与德育。在以德育为重要教学目标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读思达”教学法作为深化学生德育内涵理解能力、落实德育深度学习目标的教学切入点,借助“读思达”的教学优势重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模块,转变学生德育思考模式。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核心理念

最先提出“读思达”教学法的是我国余文森教授。其在《论“读思达”教学法》中将“读思达”教学法的公式简化为“学科学习(教学)=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该公式则可以进一步延展为:“语文学习=阅读与欣赏+思考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由此可知,“读思达”是课时学习活动中阅读、思考与表达的集合体,三者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阅读、思考与表达活动的连贯性,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思路,以健全的步骤完成对知识的深度加工,进而实现知识内化。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知识学习的本位,能深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切实提升阶段教学的有效性。

二、“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德育中的应用优势

(一)美化学生阅读感受,增强德育内容感召力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内容主要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五个维度。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德育,能优化学生阅读步骤,美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有效增强德育内容的感召力,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德育体验。阅读是学生从画面、文字中提炼德育信息的步骤,以“读思达”指导学生阅读,能使学生深度体会文学作品中德育元素的审美意蕴和存在价值,指导学生快速把握阅读重点,发散德育思维。

(二)改善德育学习模式,增强德育内容实用性

以“读思达”教学法指导学生思考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德育问题,能进一步转变学生语文课程中接受德育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化知为行,将语文课程中学习的德育内容上升至生活;化思为行,以实际行动落实语文德育,增强德育内容的应用性。在“读思达”教学模式中,德育的内涵将通过阅读活动、问题与任务的驱动获得更简明的呈现,使学生养成关联思维,促使学生由课文教学联想到相关德育内涵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进而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践行道德行为,内化德育。

三、“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德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主题导学,以情境叩响德育之门

在小学语文德育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导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德育情境,指导学生通过具有感召性的情境初步感知文学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点。教师可以选择信息化教学工具创设情境,以微课程视频、图片、音乐等动态信息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引进实物教学工具,请学生传看,以生活实物激发学生理想信念,为学生塑造精神品格,营造积极活跃的德育探究氛围;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趣味生活话题,以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现象展开话题讨论,让学生在熟知的事物中获得认知经验,进而对课堂德育主题产生基础了解。多样化情境导学形式能叩响德育的大门,为课堂“读思达”德育做好前瞻性准备。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本课时德育目标包含:

1.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雷锋精神。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诠释“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为达成上述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读思达”教学前期向学生展示导学情境:

1.微课程视频:《党的好儿子——雷锋》。

2.文字故事情境:《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3.歌曲情境:《学习雷锋好榜样》。

上述教学情境涵盖“雷锋精神”“助人为乐”与“友善”等关键性德育信息,紧扣课时德育主题。学生能从上述情境中提炼有益的德育元素,初步锻炼阅读能力,为“读思达”教学创造良好开端。通过情境导入,学生能对课时德育主题产生初步了解。

(二)美化朗读,以深读感受德育之情

课堂情境导入后,教师可以将“读思达”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引领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文本阅读包括默读、朗读两种类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以情感朗诵渲染德育氛围。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情感经验,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基调,结合阅读情感关联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德育内涵。为增强朗读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预先准备适合的朗读背景音乐或情境视频,便于学生共情,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境相交融,联系生活实际和情感经验,进一步深化对德育情感元素的觉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一课教学为例,课时德育目标包括:

1.中华传统美德: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的传统美德。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悟“诚信之美”,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为使学生深度感受“诚信之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朗读任务:

1.独立朗读:让学生初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连贯流畅、带有感情地完成独立阅读任务,初步理解课文中“诚信”这一德育主题。

2.分角色朗读:为学生播放配乐,学生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可以选择旁白、爸爸、宋庆龄等角色,尝试代入角色的情感,借助分角色视角进一步领会“诚信之美”的内涵。

3.配乐朗诵:教师为学生播放优美抒情的配乐,请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分段朗诵。

上述朗诵任务采用循序渐进、难度递增的排序形式,学生能在多次阅读、多种阅读形式的帮助下积累德育情感经验。美化的阅读过程能使课堂实现“以文载道”,学生能在文学审美中深度体悟“诚信之美”的德育主题,产生多元联想和关联观点。

(三)驱动问题,以问题启迪德育之思

“读思达”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围绕“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重要环节展开。在初步阅读后,学生已能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和德育主题,结合个人经验发散阅读思维。阅读后,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思维启发方面,指导学生参与“思考”环节。为引领学生德育思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指向性问题,使学生探究思路紧密围绕德育主题或教师预设的具体方向展开。问题的设计须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特征,能直指德育核心、联系实际生活、发散学生德育思维,促使学生见微知著,通过问题联想到德育主题在生活中的多元存在形式。驱动问题的设计能启发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深度思考,提升“读思达”教学中“思考”一环的学习品质。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课时德育重点包括:

1.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人格修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爱国精神,落实国情教育。

3.理想信念教育:渗透与本课时内容有关的革命文化常识,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为学生树立伟大理想。

教师为启发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思考,围绕主人公,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1.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什么社会背景下的哪件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感悟?

2.想一想,小英雄雨来的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3.生活中,小到公共生活,大到民族大义,舍己为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你了解的爱国小故事,分享给同学。

上述问题具有启发性特征,能将学生对文学形象、精神品格的思考逐步扩散至生活中的人物现象或启示。学生能在问题的指引下提升“思考”的指向性,高效完成“读思达”教学中的“思考”教学环节,为学生创意表达做好思想准备。

(四)列举实例,以生活说明德育之功

在课堂“读思达”思考环节过后,学生能对课时德育主题形成深层次认知。在此环节,教师须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补充说明,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历史典故等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思考加以指导,促使学生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深化对德育主题的理解,基于生活眼光理解德育主题的实际价值和功能。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课文的文学常识角度出发,结合课文内容渗透创作背景、作者经历、主人公经历等小故事,为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以直观渗透的角度宣扬德育功能,渗透德育内涵;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书面化、口语化的具体事例,丰富学生对课时德育主题实际意义的解读,增强学生思考的独创性与深刻性。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一课教学为例,课时德育目标为:

1.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中“梅花”的意蕴象征,培养学生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3.理想信念教育:落实近现代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梅花”角度出发,向学生介绍梅花在我国古代诗篇中坚贞不屈、高洁傲岸的物象特征,体会人民对于梅花品格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历史背景,向学生讲解华侨在外的思乡之情,举例说明国外华人在爱国方面做出的努力,便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故事背景。学生能在教师的说明介绍下深化对课文背景的解读,继而对文中华侨老人对故土、祖国的眷恋之情产生深刻体会。

(五)组织任务,以表达内化德育之知

经过“思考”的铺垫,学生已对课时德育内容形成丰富的思考。在“读思达”教学模式中,教师须将“表达”作为教学的最终探究项目,组织课堂趣味表达任务,使学生通过表达内化对德育的认知。为提升学生表达质量,教师可以对学生表达提出明确的规则或要求。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达习惯上加以指导,请学生简化语言,删繁就简,摒弃口头语、倒装句、语句不通顺等表达问题,训练口语表达或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达内容上加以指导,通过实践任务训练学生连贯、清晰表达所思所想的能力。如此训练后,学生能做到下笔有神,言之有物,在表达过程中疏通课时德育思考,对课时所学的德育学习成果形成系统性概括。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节选)》为例,本课德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塑造乐观坚毅的性格。

在本课“读思达”教学的表达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表达任务及任务完成标准:总结思考,请立足课文主人公的精神品格角度,阐释本课时的学习收获,说明主人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传奇经历给人以哪些启示。

任务完成要求:创意表达,抒发个性化观点;语义连贯,形成简明的语言内容;大方表达,形成积极的表达态度和表达习惯。

学生能在具体任务内容与任务完成标准下展开实践训练,逐步提升表达技巧,使“读思达”教学成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应用“读思达”教学法指导小学语文德育,能发挥“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德育信息采集、德育思考、德育内涵表达等环节的优势,培养学生关联思维,深化学生阅读体验,锻炼学生德育话题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活动按照“读思达”教学的基本结构扩展为主题导学、美化朗读、问题驱动、举例说明、表达任务五个基本步骤。学生能在教学中依次培养德育情感、发散德育思考、感受德育价值、内化德育认知。

猜你喜欢

思达读思达教学法
例说“读思达”在中考文化类试题中的应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想睡樊野没睡到,走红严重影响我约……”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