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2023-06-05王红霞
王红霞
(秦安县第四小学,甘肃 秦安 741600)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的教学要利用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操与健全的人格。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不仅蕴含着品德修养内容,同时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学习古诗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与思想修养。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立足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找到古诗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才能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德育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德育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全面,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古诗文中包含古人的生活智慧及高洁情操,同时还有很多细节内容可以进行挖掘,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结合德育内容的渗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古诗文中有很多关于爱国爱民的内容,也有一部分文言文常识,许多内容都值得教师挖掘,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利用古诗文让学生不断积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让学生掌握文学常识,更能传承高洁的道德情操。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完成学科立德树人的任务,除了掌握相应的教学技巧外,教师也要通过优化策略为学生带来良性助益。利用古诗文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将古诗文内容作为引入点,通过不同形式达成教育目标,并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融合方法
(一)与作者生平融合
小学阶段,要想让古诗文与德育的融合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教师就要精准把握切入的点,只有将不同的内容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保证古诗文的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更加科学,学生才能认同教师所讲的内容,并通过参与课堂实践进行吸收。在古诗文教学工作开展前,教师应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作者经历过什么、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下这首古诗文,了解古诗文作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时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文内容,同时体会古诗文要传递的情感。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有很多内容指向家国情怀,教师可以进行分析与整合,利用不同创作者的事迹感染学生,以此完成情感教育。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可以先重点介绍苏轼,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故事。《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在任职杭州通判期间写下的古诗文,也是苏轼题咏西湖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苏轼的“轼”原本的意思是车的扶手,而在引申意义上可以将其理解为帮助他人、解救人于水火又不在意名声。苏轼本人继承了他名字所体现的豁达和务实。苏轼的一生十分坎坷,从求学到后来的做官、被贬及他弟弟给予的帮助到复职等,让苏轼有了更多的见闻与感悟。在做官时,苏轼十分勤政又很廉洁,而他在文学领域上又有潜心钻研的能力,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任职杭州通判时,他疏导西湖,引渠灌溉了周边的民田,又筑堤防洪,当地的百姓称之为“苏堤”。教师也可以在介绍苏轼时讲一讲他少年时的经历,并将他少年时的自满展现给学生,尤其是“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这一对联更是将其轻狂的状态展现了出来。在长辈的教育下,苏轼了解了什么是“学无止境”,最后将这一对联改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求学的路上,不要因为自己有一点儿成就就骄傲自满,只有谦虚好学,真正做到戒骄戒躁,才能通过不断学习有更多的认知和见解。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介绍作者生平,改变照本宣科的老套路,使这一过程更具教育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才能使德育的渗透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与创作背景融合
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的写照,或是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也使得很多文学作品主要是对当时社会的现实状态进行描述。教师可以借由古诗文的内容,让学生看到当时社会的缩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使学生理解古诗文背后的时代性与深刻内涵,以此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德育内容的渗透,透过创作背景的融合,完成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
例如:《石灰吟》这篇古诗文是于谦在12 岁时写下的。小于谦在观察师傅们煅烧石灰石时,看到青黑色的石灰石通过烈火熊熊的焚烧,最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触动了他的内心,写下了这首古诗文。这首古诗文不仅对石灰的形象进行了描写,更是凸显了于谦日后的人生追求。石灰石通过烧制变成石灰粉,在这首古诗文中用了“粉骨碎身”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而“浑不怕”这三个字又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小于谦立志要做清白、纯洁的人。在长大做官后,于谦勤政廉洁,不仅救灾赈荒,也平反过冤狱,受到了百姓的爱戴。教师在介绍这首古诗文的背景时,可以强调于谦在创作时的初衷,并着重描绘他的心情,让学生明白于谦自小就有着不管经历怎样的苦难都不改初心的意志,也可以透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小小年纪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真正实现了这种理想和抱负是怎样难得,从而让学生也树立为国家、人民鞠躬尽瘁的志向。利用古诗文创作背景融合德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但只有保证这一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才能使德育的融入更加合理。
(三)与诗词内容融合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工作开展中,古诗文内容的讲解无疑是重头戏。教师要重视对该环节的优化设计,在融合德育的同时,保证学科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文言常识的积累,同时也可以通过德育内容的有效渗透,保证学生的发展变得更加全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渗透德育,可以在这一环节以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进行呈现。
例如: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文时,针对内容的讲解,教师要凸显出作者对林子方的深厚友谊。通过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可以看出,古诗文的作者对林子方这位朋友十分不舍,有着浓浓的眷恋之情。这一份情谊是这首古诗文的精华,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很难通过古诗文内容的阅读掌握背后的情感,教师可以将此处作为切入点,结合古诗文内容完成德育的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选择自己最好的朋友,利用多媒体模拟火车站、机场等地的送别,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挚友离开自己时的情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与好友分别的故事,将它们分享出来。一名学生说出了自己与幼儿园的好友分别后再也没见过,十分想念这位朋友,希望有一天还能一起玩。这些方式都能激发学生认识到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也可以让学生将产生的情感代入古诗文中,让学生理解作者写这首古诗文时想传递哪种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古诗文内容与现实事物的联系,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依恋之情,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爱惜朋友、珍惜友谊,既能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也能够完成德育的任务。
(四)与对比鉴赏融合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作者的不同内容的作品进行对比,也可以将同一题材下的不同内容的作品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鉴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德育内容的有效融合与渗透。
例如:《赠汪伦》与《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而且都是李白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提问: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作品,都是送别诗,在内容上二者是否有区别?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在小组讨论后,发现《赠汪伦》这首古诗文主要描写了汪伦作为好友给李白送行,李白只是表达了对汪伦的感谢,并没有太多伤感;而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文中,则是李白给自己的好友孟浩然送行,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深不舍。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透过这两首古诗文,可以说明李白在对待朋友上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通过思考与分析,结合之前介绍过的李白的生平与背景,觉得李白是一个十分洒脱的人,有着豁达的交友观,也有着洒脱的人生态度,而且这两首古诗文都表达了他对朋友诚恳、真挚的品质。通过对比鉴赏的方式,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更加了解李白,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德育的融合。
(五)与自主阅读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活动创建,而且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更要推荐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古诗文作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并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同时完成德育内容的渗透。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打造阅读角,放上几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合集,或在原有的古诗文阅读范围上进行扩充,这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利用古诗文学习不同的精神品质,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及查找资料等,提升整体素质。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进取心与探索欲,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从军行》是一首凸显爱国情怀的古诗文,教师在进行拓展的过程中,可以将与自我牺牲、爱国、英勇无畏的精神相关的古诗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背景、作者的生平,完成对古诗文内容的分析,以此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完成德育内容的渗透。《出塞》《凉州词》《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等,均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古代诗人为国为民、一心报国的高尚品质。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内容,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先完成相关学习资源的学习,如观看解读这些古诗文背后情操和精神的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也能让学生抓住古诗文中的点睛之处,对其中的好句子产生深刻的理解,使学生从古诗文中提取出所要表达的道德精神及高洁的品质,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产生新的体悟。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要想保证德育内容融合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挖掘古诗文本身蕴含的道德品质内容,让学生内化古人身上的精神品质,最终完成传承。教师只有保证教学方法应用的恰当性,才能既完成知识层面的教学,又完成道德层面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