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的研究

2023-06-05马英元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物传统文化

马英元

(成武县实验中学,山东 菏泽 274200)

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已经走进了各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初中生物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与生物学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些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现象,也有些传统文化揭示了生命运动规律,是生物教学的优质素材。所以,教师要拓宽教学视野,将传统文化融入生物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生物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四方面论述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希望给初中生物教师提供参考。

一、深挖教材内容,寻找渗透“点”

(一)渗透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生物史相关知识,向学生展示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借助史实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身上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信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比如,在“生物变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告诉学生,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世界上很多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优良品种都源自我国,例如水稻、家猪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人类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养新品种时,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将课后阅读材料“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穿插到知识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袁隆平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杰出贡献,并引入袁隆平的名句:“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用袁隆平的豪言壮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二)渗透生命教育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却缺乏生命意识,虐待动物、自残、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要高效利用教材,利用生物繁殖、发育等知识,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在教学“人的生殖”时,采用图片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了分娩的大致过程,从图片中学生感觉分娩好像并不是很复杂,难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分娩视频动画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创设直观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母亲生育的不易,使学生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珍爱生命。在教学“青春期”时,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变化与特征,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三)渗透和谐思想

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谐理念,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处不渗透着和谐思想。初中生物教学中也处处体现着和谐思想。比如,在教学“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基于教材内容,引入真实案例:化工厂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向河中排放污水,造成水质恶化变臭,大量鱼虾、庄稼死亡,附近居民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村镇,最终这个工厂被关停,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借助真实事例,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植树造林的案例,如为学生讲述塞罕坝植树人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塞罕坝如何从一棵树变成了百万亩林海,并利用图片为学生展示20 世纪60 年代的塞罕坝和如今的塞罕坝,通过鲜明的对比,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学习塞罕坝人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四)渗透人文精神

初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类资源,有通俗易懂的谚语、耳熟能详的诗句,还有一些古代典籍中的古文描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在“生物的基本特征”中,教材给出了很多谚语,有“朵朵葵花向太阳”“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这些谚语描述了生物的不同特征;在“藻类植物”中教材给出了“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的诗句,写出了藻类植物的特征,也让学生从古诗词中领略到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教材引入了传统医书《黄帝内经》中关于血液循环的记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历史认知。教师在教学时,不光要向学生解释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探究其中的生命现象、生命规律,从多层面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巧设课程导入,凝聚学生情感

(一)以文学资源导入,营造美的情境

课程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古诗词、谚语、古文等文学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蕴含着鲜活的生物学知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导入,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动物的运动”时,教师可以用毛泽东的经典诗词《沁园春·长沙》进行导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配乐诵读,再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优美画面,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总结诗词中蕴含的动物运动方式,并让学生思考:“动物的运动方式只限于这些吗?动物运动又是怎样实现的?”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自然地融入新知学习中。

(二)以角色扮演导入,创设体验情境

生物知识是对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的概括与抽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用学生喜欢的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赋予其生命力,创设体验情境,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精彩,让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比如,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蝉、螳螂、黄雀等动物,创设角色情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用表演的形式形象再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寓教于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食物联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教师直白的讲述相比,这种形式更加形象、生动,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降低了教学难度,能够促进学生生物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双增长”。

三、丰富教学过程,鼓励自主探究

(一)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增强学生的人际交流水平,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成长心态。所以,在教学中,初中生物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探究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在教学“鸟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引入古诗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并为学生布置了合作学习任务:1.描绘诗中情景,思考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2.读了这两句诗,有什么感想?3.查阅资料,搜集、列举其他类似诗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想。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通过思维碰撞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和诗词含义形成更深刻的认知,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举行趣味竞赛

“以赛促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经过阶段性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有趣的生物竞赛,将传统文化寓于竞赛内容中,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中国的古诗词、传统谚语、名人名言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可以开展“我说你猜”的活动,让一名学生说出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诗词、谚语或名人名言,其他学生猜想这些语句中蕴含的生物知识,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生命现象或生命规律,让学生列举与之相关的古诗词、传统谚语、名人名言等,比一比谁说得最多,促使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多积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讨传统文化中的生物现象,比如《红楼梦》中作者写“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思辨,探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三)优化课堂结尾

一节优质的生物课,既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结尾的重视不足,往往是下课铃一响课堂也就随之结束。其实课堂结尾和课堂导入一样重要,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为学生进行艺术性的课堂结尾,为学生设计悬念,使生物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过渡,再次点燃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师可以用辛弃疾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束语,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其中蕴含的食物链,并想一想如果青蛙被大量捕食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课后设疑,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实现更大的进步。

四、开展课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一)组织实践探究,深化学习体验

实践出真知,初中生物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成长环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山东是农业大省,作为齐鲁儿女,了解农作物的播种与生长、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农作物栽培”的课外实验:每个小组自行选定一种农作物,栽植3 ~5 棵,每个组员都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负责准备相关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有的进行分析,通过相互配合,完成实验任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提升学习高度,引导学生结合当地实际,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展开探究,并让学生提出具体的建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从而让传统文化走进现实,“活”在现实,深化生物学习体验。

(二)开辟第二课堂,开阔文化视野

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更是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中国幅员辽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地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融入,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课或课后延时服务,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生活,开展参观调查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地方传统文化。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养蜂场,让学生了解养蜂的过程,了解东汉时期中国就有了养蜂的文字记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蜂国之一,鼓励学生向养蜂人求教蜜蜂的养殖方法,了解古代技艺;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生态园,认识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各种动植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可以调取网络中的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生物与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报告、讲座等,引导学生从更专业的视角,正确认识生物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体会传统文化对生物学科及日常生活的影响,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

猜你喜欢

生物传统文化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上上生物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第12话 完美生物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