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的人格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论析
2023-06-05贾慧
贾 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既体现着教育的本质,也事关接班人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育人目标始终围绕着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断演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需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针对教育工作,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的“四有”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新征程中青年的使命任务、成长机遇出发作出了新时代好青年要“有理想、敢担当、肯奋斗、能吃苦”[5]的重要论述,这为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要坚持历史思维,注重从伟大历史人物身上学习。马克思在为人类求解放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崇高而伟大的人格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的主体条件,也是新时代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的宝贵资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马克思的人格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既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支撑的应有之义。
一、弘扬马克思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精神,引领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好青年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重要论述,强调了在新时代好青年的培养中要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6]马克思之所以能指明人类求解放的道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自青年时代就胸怀崇高理想,终其一生坚守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7]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树立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崇高理想。1835 年,17 岁的马克思在他的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8]17 岁,很多人都还没有思考清楚未来的职业,甚至都还没有开始思考将来要做什么,而马克思早已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全人类的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刻同情。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开始接触到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这使他坚定地站在劳苦大众的一边,坚决维护他们的利益。他多次撰文抨击专制政府,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为维护农民拾捡枯枝生火做饭的权利,马克思气愤地写下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揭露立法者以赤裸裸的私人利益作为立法的原则。为真实反映摩泽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状况,他发表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巴黎时期,马克思实现了思想上的转变,他开始把目光瞄向无产阶级,希望为无产阶级找到改变现存制度的方法。他结识了一大批社会主义者和工人运动的领导人,同工人群众和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走上了理论创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之后,在指导工人革命过程中,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政党,通过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实现自身的解放,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指明了方向。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立身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把理想信念看作人的精神支柱,比喻为人的精神之“钙”,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9]。从整体上看,青年的理想信念是积极向上的,但受错误社会思潮和不良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年精神世界空虚,“缺钙”现象严重。有的青年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出发,只谈功利,不讲理想。有的青年注重感官欲望的刺激与满足,深陷物欲的泥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对理想信念的理解肤浅、片面,甚至追求庸俗化、低俗化的人生趣味。有的青年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处理不好,追求一己私利,忽视了人生的真正价值。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青年时期是思想观念养成、人格心理健全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青年能否坚定理想信念关系着正确价值取向能否形成,影响着自身的健康成长。
青年的理想信念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1];“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12]。检验理想是否崇高,要看目标是否远大,实现理想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升职发财,还是为了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幸福。马克思出身于有产阶级,却选择为无产阶级代言,自觉做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一生研究利润、资本、财富,却从没有用来为自己赚取利润,实现小家庭的增值发财,而是把毕生的精力、天才的大脑都留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意志保障,没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往往难以实现。一个人的信念坚定与否要看在经受考验时能否矢志不渝、坚守初心、坚持真理。正如李大钊所说的,“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13]。马克思在为人类谋幸福的奋斗历程中,虽历经艰难困苦却始终初心不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真正践行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今天的青年应当像马克思那样,志存高远,坚韧不拔。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留给人们的宝贵的理论财富,是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民求解放的理论。马克思毕生的使命是改变劳苦大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历史命运,为此,他号召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旧世界,创立新世界。马克思一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理,他创立的科学理论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才能自觉地树立远大理想。其次,要学习马克思的高尚人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马克思本人就是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光辉榜样。马克思为什么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中产阶级出身的马克思为什么要为劳苦大众代言?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饱尝生活艰辛,支撑他的是怎样的精神力量?这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的主体条件,是马克思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留给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离不开对马克思本人的学习。孟子曰:“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了解伟大人物的思想,不仅要读其著作,还要了解其生平,感悟其人格魅力。再次,要注重实践养成。坚定理想信念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坚定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喊喊空洞的、抽象的口号,而是必须付诸真实的实践。因此,青年要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发展之中,在建设祖国、服务人民中建功立业。
二、弘扬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忘我牺牲的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
担当就是担责,勇于担当既是一个人的职责所在,又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14],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15]。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展现了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精神,为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马克思的担当体现在他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付出的牺牲中。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马克思牺牲了自身的健康。他经常每天工作16 个小时,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长期的伏案阅读、思考、写作损毁了他的身体健康。晚年的马克思遭受肝病、风湿、支气管炎、胸膜炎等多种疾病的困扰,他打趣地说自己是一个“假释犯”,因为他总是必须“到最近的医生那里去报到”[16]。很多次,医生要求他把体力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除了消遣性的阅读外,禁止任何严肃的脑力工作。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为了能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继续工作,他不得不跟随季节的变化,从一个疗养点到另一个疗养点。正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的,为了完成《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17]。此外,马克思牺牲的还有家庭。马克思一家不断遭到驱逐,经常居无定所,遭受磨难。马克思一生有六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在贫病交加中夭折。1855 年4 月,马克思唯一的儿子埃德加尔去世,给了马克思家庭最为严重的打击。马克思最终在丧子之痛中走出来,支撑他的正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担当的精神。不仅如此,马克思牺牲的还有个人的声誉。他一生同旧势力、保守势力、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这使他不断地遭受嫉恨、诋毁、污蔑和攻击,但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马克思都毫不在意、无所畏惧、义无反顾。
时代总是把责任赋予青年,百年党史是青年追逐青春理想,为祖国和人民积极担当,不断建立功勋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目睹山河破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李大钊、陈独秀等进步青年在“觉醒年代”寻求真理,率先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展开论战,坚守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发生,使中国人民有了实现生活幸福、民族复兴的主心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广大青年怀着建设祖国的伟大志向,组成“青年突击队”,喊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用火热的青春谱写了时代华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宽阔的视野和自信的心态,投身改革开放的浪潮,在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勇担重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与时代为伍,在脱贫攻坚、救灾抢险、疫情防控、守卫边疆中,在奥运赛场上,展现了勇于担当的时代风采。
新时代既为青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担当的使命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18]。随着全面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乘势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青年一代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从二〇二二年到二〇三五年,现在的青年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从二〇三五再到本世纪中叶,你们年富力强,将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担当重任。”[19]这需要青年正确看待党和国家的使命任务,不断强化担当精神,明确为谁担当、担当什么、怎么担当。
明确为谁担当、担当什么是新时代青年担当的前提。“为谁担当”指的是担当的目标指向、价值立场。马克思没有从自身的前途命运出发,而是选择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生活有时候极为贫困和不幸,马克思不得不频繁出入当铺,经济上靠恩格斯资助。没有马克思为人民担当的立场,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有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新时代青年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马克思积极为人民担当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担当的论述中多次指出“群众”、“人民”始终是青年担当的价值指向。“担当什么”明确的是担当的对象、内容,新时代青年只有明确了“担当什么”,才能不断增强担当的精神动力,激发担当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为新时代青年担当的重要主题。在国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广大青年生逢其时,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勇担时代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又是人民梦、个人梦,新时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积极做中国梦的传承者、奋斗者、实现者。
担当本领是检验青年能否担当的关键,强大的担当能力是青年担当的底气所在。青年的担当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在学习中增强,在实践中历练。首先,要学习科学理论,提升理论素养。科学理论是新时代青年武装头脑、投身实践的内生动力,新时代青年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深悟透、真信真用。其次,要学好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是青年担负社会责任、实现人生出彩的重要依托。新时代青年要热爱所学,既要刻苦钻研专业技能,也要做到知识广博,在“专”和“博”中练就过硬的担当本领。再次,要增强实践能力。青年不能把学来的知识仅仅装在脑袋里,而是要付诸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新时代青年要在实践中应用所学、检验所学。比如,可以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感悟“三农”变化,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作出贡献;通过开展政策性宣讲,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聚焦“民生”、“科技”、“环保”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在解决真问题中创造成果、服务社会。
三、弘扬马克思不畏艰辛勇攀思想高峰的精神,激发新时代青年养成能吃苦的品质
不怕困难、埋头苦干是干事创业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20]。马克思一生遭遇艰难困苦,却始终锲而不舍。“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是他一生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精神写照,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
不畏艰险是马克思的宝贵品格,体现在求学、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大学期间,马克思就经常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凭借强大的自学精神,掌握了远比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多得多的知识。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掌握了丰富的哲学知识,不满23 岁就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为了探究科学真理,马克思常常忙碌到深夜。有时,夫人燕妮夜里醒来看见他还在伏案研究,就催促他睡觉,但天亮后,燕妮看见马克思仍然坐在写字台前全神贯注地从事研究工作。对待科学研究,马克思始终不畏辛苦、精益求精。他总是反复推敲、论证研究成果,并根据实践发展检验、修改完善,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的著作中所引证的每一个数据和观点,都要经过查证核实。在《资本论》写作中,他认真研读过的书籍多达1500 余种,写了一百本以上的提纲、摘录和札记,恩格斯称赞其为“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21]。马克思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自己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未完成的作品公之于众,“宁愿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将半生不熟的遗留于身后”[22]。在科学的道路上,马克思总是锲而不舍。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也没有停止向新的科学领域进军,为此他克服了重重困难。50 多岁时,他还自学俄语,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马克思记满了十几个笔记本,作了大量关于数学、生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农学、化学和物理学的摘录。因为不怕困难,马克思一生横跨的知识领域使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大脑,最终站在了思想的最高峰。
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想要实现人生理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来看,理想的实现并非易事,一般而言,理想越是远大,实现过程就越复杂,就越需要不怕困难的精神。新时代青年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幸福生活中,大多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但整体缺少艰苦环境的历练。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部分青年劳动意识薄弱,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不愿劳动,贪图安逸,择业时倾向于“事少、钱多、离家近”,不愿意到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锻炼。一些大学生一毕业就主动“失业”,当“啃老族”、“社会巨婴”。一些青年畏手畏脚,遇事总想走“捷径”,缺少吃苦心、进取心等青年人应该有的朝气、锐气,习惯于“摆烂”、“躺平”。近些年,“佛系”、“丧”等青年亚文化的出现也折射出一部分青年不愿吃苦、不能吃苦的心态。
养成能吃苦的品质是青年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新时代青年养成能吃苦的坚毅品格,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不畏艰辛的精神,能吃“生活之苦”。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开创无产阶级解放事业,马克思一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疾病缠身、孩子夭折、经济贫困、居无定所……但他始终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满腔热血、勇往直前。马克思之所以能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理论财富、开创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与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今天,新时代青年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要做到“居安思危”,警惕享乐主义带来的危害,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其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能吃“学习之苦”。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告子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身心都要经受磨炼。荀子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诫人们在学习和事业上要锲而不舍地埋头苦干。朱熹用“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来诠释做学问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不断积累,日后有所建树的深刻道理。这些都启示新时代青年在求学中要养成不怕吃苦,勤奋、自强的优良品质。再次,从党史学习中增强力量,正确看待干事创业之苦。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辉煌史。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发扬敢为人先、不怕困难的精神,在开创历史伟业中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命题,之后党中央批准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艰苦奋斗的思想精华与精神风貌,是成就百年大党的精神密钥,是涵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宝贵资源。新时代青年要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科学把握其核心要义,正确看待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四、弘扬马克思心无旁骛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精神,启发新时代青年书写奋斗人生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要用理想筑梦、用奋斗圆梦,“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23]。奋斗是贯穿马克思革命人生的一条主线。自青年时代确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开始,马克思一生进行了坚定不移、艰苦卓绝的斗争,展现了刚毅坚韧的奋斗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奋斗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4]。在特殊的时代主题下,马克思的奋斗精神更多体现为与旧世界进行坚决斗争的精神。正如恩格斯所言,“斗争”是马克思的生命要素。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25]。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明确表达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想法。1843 年,他在给卢格的信中批判了旧世界是“庸人的”[26],旧制度是“无法医治的”[27],“我们的任务是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28]。马克思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主体,要改变被剥削、受压迫的局面,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无产阶级要把科学理论当成实现自身解放的斗争武器。1848年2 月,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创作,这篇纲领性的文献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旧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帮助无产阶级找到了实现自身解放的出路。马克思的奋斗精神还蕴含在科学理论的创作中。马克思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资本论》的创作上,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革命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革命实践精神的集中体现。因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马克思无疑成了最遭记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他遭受了来自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讽刺,但“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才给以回敬”[29]。
不懈奋斗既是马克思的人格特质,也构成了中国青年的鲜明特性。一代代中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下用奋斗书写了青春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3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批青年率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中国、观察世界,领导中国开展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经过28 年的革命斗争,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批青年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用艰苦奋斗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埋头苦干,积极发挥首创精神,用一系列伟大创造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扬“快干实干苦干”的拼搏精神,助力中国实现了十年伟大变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面对新征程、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奋斗精神,明确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31]。新时代青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新时代的奋斗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书写奋斗人生。
奋斗精神是具体的,时代不同,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也不相同。今天,奋斗精神更多体现为实干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32]无论是实现自身成长、创造个人幸福生活,还是担负强国使命,青年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务虚功,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此外,青年还需要发扬拼搏精神。前进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正所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3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青年发扬拼搏精神,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又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34]的志气、骨气、底气以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35]、“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锐气。创新决胜未来,而青年又是创新的未来。对青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引导青年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主思考,大胆尝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打破常规,敢想敢干,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