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2023-06-05邓斯文翟璐
邓斯文 翟璐
摘 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经济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以重工业为主的辽宁老工业基地逐渐暴露出其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形势,辽宁省亟需打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经济注入持续动力。本文在梳理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现状进行阐述,采用SBM-ML模型对辽宁省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从构建科技创新的大环境、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培养绿色发展意识和提高人力资源要素供给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辽宁省;工业绿色转型;优化对策;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
本文索引:邓斯文,翟璐.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23(10):-14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5(b)--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降低资源消耗,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工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其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要领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的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产量丰富,也使其成为资源开发过度和环境污染水平较高的城市,延缓了辽宁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进程。因此,辽宁省亟需确定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现状,研究其产业发展方向,是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及资源冲突的必然选择,对提高辽宁省及相似地区的产业绿色转型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随着产业绿色转型的发展,学术界对其内涵及相关测度方面的研究逐渐丰富。
(1)关于产业绿色转型内涵。2008年出台的《推进绿色转型条例(草案)》认为,绿色转型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绿色管理为保障,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李平(2011)[1]认为,绿色转型是指工业迈向“能源资源利用集约、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过程;OECD(2005)[2]认为,绿色转型指实现经济由不可持续转向可持续发展、“黑色”或“褐色”经济转向绿色经济,体现为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肖滢和卢丽文(2019)[3]认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效率主要通过将资源与环境因素纳入工业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中,衡量的是投入要素既定的情况下,减少非期望产出或提高期望产出及在产出既定的情况下减少投入要素;张平淡和屠西伟(2021)[4]认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是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到产品报废回收等全部工业环节实现了生产要素资源高效利用和降低生态环境损耗,兼顾环境效益与资源效益的现代制造新模式。
(2)关于产业绿色转型水平测度。郏鹏鑫等[5](2023)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等级进行评估;陈佳敏和霍增辉(2020)[6]选取熵权TOPSIS模型,从产业绿色发展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府绿色支撑力三个维度对长江经济带沿边省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从整体和区域差异角度对结果进行分析;彭星和李斌(2016)[7]从节能减排、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构建工业绿色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邓慧慧和杨露鑫(2019)[8]以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发布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中关于“十三五”时期工业绿色发展主要指标为依据,构建包括能源资源集约利用、污染程度减少、产业结构升级、生产率提高、可持续发展五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综合评价工业绿色转型的发展质量;毛彦军和徐文成(2021)[9]借鉴邓慧慧和杨露鑫(2019)的构建方法,选取包括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工业生产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工业生产减排程度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加权的方法构建工业绿色转型指数;常青山等(2020)[10]选择Super-SBM模型测算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用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计算工业绿色转型指数;彭薇等(2020)[11]利用2008—2017年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测算各省级地区工业产业绿色转型程度。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产业绿色转型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对于产业绿色转型内涵,学术界主要从产业增长模式和投入产出角度界定。产业增长模式角度是指产业实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通过提高生产全过程的绿色化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产业绿色转型;投入产出角度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出下的能源使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等。对于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测度,学术界主要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法和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衡量。本文认为,产业绿色转型是指其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即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排放減少、单位产出增加、资源合理配置、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并采用SBM-ML模型对辽宁省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现状。
2 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辽宁省非常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引领,全方位推动绿色转型。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辽宁省按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加快推进各行业的绿色化改造,大力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钢铁、石化、电力、有色等行业碳达峰行动,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截至2021年,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工业废水排放量由2016年的57639.2万吨降低到2020年的29029.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16年的40.9%提高到2020年的45.0%,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由2016年的50.9万吨降低到2020年的12.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由2017年的975万吨提高到2020年的1093万吨。
由于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难点是部分工业产业仍保持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且缺乏绿色转型的方法及动力。因此,本文参考孙海波和刘忠璐(2021)[12]的研究,将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工业绿色转型的指标,并借鉴郭秋秋和马晓钰(2022)[13]的做法,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函数对辽宁省2011—2010年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从中找到推动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的方向。
2.1 数据来源
工业绿色转型指标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使用的是2010—2020年辽宁省14个市的统计数据,对于部分缺失值使用插值法等方法进行补全。
2.2 指标选取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生产函数的基本变量为资本、劳动、技术及产出。本文从兼顾工业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双赢的角度,选取2011—2020年辽宁省14个市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测度工业绿色转型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要素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三部分。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划分为三部分:第一,劳动力投入,选取各市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数之和(万人)来衡量。第二,资本投入,选取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合计(亿元)来衡量。第三,能源投入,选取各市工业用电量(万千瓦时)和生产用水量(万立方米)来衡量。产出指标主要通过正向的期望产出和负向的非期望产出来表示。期望产出选取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万元)来衡量;非期望产出选取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吨)和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吨)来衡量。
2.3 测算结果及现状分析
表1展示了2011—2020年辽宁省各市GTFP指数及年均增长率,图1展示了辽宁省工业GTFP、EC、TC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
总体来看,辽宁省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虽存在上升趋势,但不够显著,表明辽宁省应继续加大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视。具体来看,由表1可知,从各市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来看,表现相对较好的城市有鞍山市、阜新市、辽阳市和葫芦岛市,在这10年中,有7年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正增长;其次是丹东市,有6年是正增长;其余城市均小于6年;铁岭市表现最差,只有3年是正增长。年均增速排在前3位的是葫芦岛市、本溪市和朝阳市。大连市、抚顺市、丹东市、盘锦市、铁岭市5个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呈恶化状态,指数小于1,即年均增速均小于0,表明该5个城市的工业绿色全要素增长率整体处于负增长状态。从各年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来看,2011—2016年,有4年是负增长,只有2年是正增长;2017—2020年,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是正增长,表明辽宁省工业正在向绿色发展转型。
由图1可知,辽宁省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2011—2015年呈波浪下降趋势,2015—2019年呈波浪上升趋势,2019—2020年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指数在2011—2016年呈波浪下降趋势,2016—2019年呈波浪上升趋势,2019—2020年呈下降趋势;技术效率指数在2011—2015年呈波浪下降趋势,2015—2019年呈波浪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的走势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走势相似,表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
3 优化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科技创新的大环境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辽宁省始终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激活企业和人才创新活力。截至2022年,辽宁省新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推进“带土移植”行动,新增科技领军人才50名[14]。虽然辽宁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医疗设备、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上仍面临“卡脖子”问题。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会延缓其产业绿色转型进程,只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其在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第一,加大创新投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辽宁省各市应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第二,结合辽宁省的产业发展状况,积极学习和引进与其适配的先进技术,并根据其特征进行改良。
3.2 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优化区域布局,有助于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减少由于资源错配对工业绿色转型过程造成的阻碍。第一,发挥发展较好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沈阳、大连两市为核心,引领城市群发展,提高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并形成“双核”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的区域发展格局。第二,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强力推动以大连为龙头,以营口等沿海城市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强沿海六市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现代海洋城市群。
3.3 培养绿色发展意识
长期以来,辽宁省的工业发展模式主要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缺乏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产业绿色转型进程。第一,坚持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政府可通过举办研讨会或公开课等方式对企业或个人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将其真正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第二,完善环境规制强度的评估机制,将绿色节能发展水平纳入评价体系中,引导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第三,强化政府职能,优化环境治理政策,通过环境规制的手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严格执法,规范市场秩序,为产业绿色转型的持续稳定提供保障。
3.4 提高人力资源要素供给
人才流失是辽宁省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高质量人才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优惠政策,针对各类人才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适合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子女入学、购房或租房补贴、生活补助、养老等,提高优质人才对辽宁省发展环境的满意度,营造能够引进、培育、留住人才的发展环境。第二,应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让市场机制和企业发挥更多作用,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李平.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5-14.
OECD.Climate Change,Economic Instrument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R].Paris,2005.
肖滢,卢丽文.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测度:基于全国108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财经科学,2019(9):86-98.
张平淡,屠西伟.制造业集聚促进中国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了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32-144.
郏鹏鑫,杨博,王红瑞,等.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等级评估[J].水资源保护,2023,39(1):142-149.
陈佳敏,霍增辉.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44-249.
彭星,李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下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16,42(7):134-144.
邓慧慧,杨露鑫.雾霾治理、地方竞争与工业绿色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19(10):118-136.
毛彦军,徐文成.绿色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耦合机制及实证评价:基于河南省17个省辖市的经验证据[J].征信,2021,39(3): 73-80.
常青山,侯建,宋洪峰,等.科技人力资源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门槛效应:基于环境规制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220-228.
彭薇,熊科,李昊.环境分权、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产业绿色转型:基于省域空间面板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 (10):54-60.
孙海波,刘忠璐.环境规制、清洁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J].科研管理,2021,42(11):54-61.
郭秋秋,马晓钰.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2(5):156-166.
李乐成. 政府工作报告[N]. 辽宁日報,2022-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