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理想
2023-06-05
202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广东考察,从湛江、茂名到广州,4天时间,辗转千里。行程之中,既有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也有处于珠三角外围的粤西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总书记十分关心和强调的问题,此行也是多次发出强烈信号。
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习近平和村民交流时,用亲切生动的语言告诉人们:“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就是为人民服务。你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就高兴!”
“我们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考察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共同富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人们依然清楚地记得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阐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字字句句,说的都是共同富裕。共同,是社会主义所向往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自由的劳动者的关系;富裕,是对一种丰足的生活状态的描述,而丰足的生活状态的背后就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也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结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所向往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生產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富者累巨万,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结果,在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总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话更为著名:“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因此可以说,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价值规定。看一个政党、一个政府和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是否真诚向往,首先就要看对这一价值规定是否始终坚定追求。马克思所强调的“每一个个人”“每个人”,正是在脱贫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理论的、理想的出发点。
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理解了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定性,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作为。举全国之力决战贫困,从扶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重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召唤初心、使命,体现的就是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忠诚。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一步步完成前人所不能完成的使命,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她深切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痛苦,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向往什么。
饥饿、贫困是中国自有文明以来数千年的大难题,历史上,即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盛世,这个难题一样从未得到解决。而导致饥饿、贫困的根本原因,除了生产力落后,就是生产关系的剥夺性。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向往一个平等的社会,但由于生产力局限,想象的往往是一个均贫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之所以能与人民共情,就是因为社会主义不但要建立平等的生产关系,而且有能力推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就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也是这个文明体数千年内蕴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