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财报中的宏观经济

2023-06-05何小民

南风窗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不良率息差总资产

何小民

五一假期前后,A股的银行板块走出了十分亮眼的行情,特别是5月8日,42只银行股全线飘红,并一度带动当日沪指突破3400点,创去年7月5日以来的新高。其中,中国银行涨停,为2015年7月以来首次,同时,还有十多家银行的股价涨幅超过5%。

一直以来,银行股因股价常年萎靡,不受市场待见,投资者习惯将银行股与地产、保险股一起, 并称为“A股三傻”,如今银行股大涨,该如何理解呢?

有市场人士认为,板块轮动和“中特估”概念或是主要因素,因为无论是上市银行去年的年报还是今年一季度报业绩,都没法支撑或解释这波银行股行情。

4月底,A股42家上市银行均已发布去年年报,一个显性的变化是,持续多年的营收增长趋势被打破,银行营收下滑不再是个例,同时分化在加剧,且有横向扩大到其他方面的趋势。

金融是实體经济的命脉,更是经济的晴雨表。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系统现状,让银行的发展与经济的各方面深度关联,如此一来,分析上市银行的发展态势,也成了观察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很好窗口。

净息差收窄

一直以来,银行都是以躺着赚钱的形象被大家熟知,2022年也不例外。据Wind统计,42家A股上市银行2022年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06万亿元,同比增长7.59%,且有22家净利润增速超10%,下滑者只有四家。

以国有六大行为例,数据显示,2022年,六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35万亿元,同比增长5.97%,在上市银行中的占比接近64%。

众所周知,去年全球通胀仍处于历史高位,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背后离不开存量总资产的规模效应。

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2022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合计达到319.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0%。其中,42家A股上市银行总资产突破252万亿元。具体来看,6家国有行资产总额超164.11万亿元,“宇宙行”工行以39.55万亿元的总资产稳居A股上市银行榜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招商银行总资产以9.62%增速,突破10万亿,成为首家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的股份行。

事实上,如果将去年的数据与前年的相比会发现,极速扩张的银行资产规模也没能扭住上市银行营收下滑、净利润增速放缓的趋势。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这种趋势仍没有缓解。

据Wind统计,42家A股上市银行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85万亿元,同比增长0.71%;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06万亿元,同比增长7.59%。而2021年,这两项指标的增长率分别为7.93%、12.64%。可见,去年两者均下滑了5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去年有16家上市银行的营业收入下降了,如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天津银行、上海银行、晋商银行等,甚至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营收出现了负增长。其中,民生银行的降幅最为明显,同比减少了15.60%。

息差收窄是拖累营收的主因。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17个基点,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年末净息差首次跌破2%。

具体来看,据Wind统计,42家A股上市银行中,36家银行净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占比达85.71%。如华夏银去年净息差为2.10%,较2021年下降0.25个百分点。受利息净收入缩水的影响,华夏银行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5%。

近几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机构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推动下,银行业净息差保持下行态势。因此,净息差持续收窄成了银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背后离不开存量总资产的规模效应。

如何“稳息差”也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可以看到,早在去年8月 LPR下调之后,六大国有行就集体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试图缓解负债端压力、保持盈利能力。随后多家股份行、城农商行陆续相应调整。今年5月份以来,多家银行再次集体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多轮下调后,当前多数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3年、5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已降至3%以下。

不过,中信建投证券预计,今年二季度开始,全行业息差逐步企稳,息差新趋势将是估值提升的重要催化剂。

审视资产质量

一般来说,不良率是窥探一家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指标。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也在稳步下降。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处置达2.7万亿元。可以看到,截至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71%,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Wind统计显示,2022年,在42家上市银行中,有32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比有不同程度下降,占比达76.19%,且14家银行不良率低于1%。

而这些不良率贷款低于1%的上市银行中,除了邮储银行,其他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的万亿GDP城市的城商行。可见,区域经济发展的活跃度开始反映在当地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上。如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等的不良率均低于1%,其中,最低的是宁波银行,只有0.75%。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来,宁波银行各年末的不良率一直保持在1%以下,资产质量与邮储银行有一拼。

一直以来,六大国有银行是资产质量稳健的代表。截至2022年末,六大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均在1.4%以下,其中,工行、建行相对较高,均为1.38%;与前年相比,除邮储银行外,去年其他五家大行不良率均出现下行,即便如此,邮储银行不良率在六大行中仍最低,为0.84%。

此外,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下降,部分银行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降”,实属不容易。值得注意的是,从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分布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房地产上榜银行不良贷款集中的行业,乍一看有点惊讶,但稍微想想,又在意料之中。

过往在银行内部,房地产业务一般都是优质业务的代表,但2021年开始,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伴随着房地产开启新一轮深度调整,楼市成交量日渐萎缩,虽然银行纷纷回应称“总量不大”“风险可控”,但数据不会说谎,从上市银行财报披露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的不良率开始成为影响银行不良资产贷款率的一个新变量。

根据央行统计,2022年末,個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较2021年新增4800亿元,同比增长1.2%。这是近10年来个人住房贷款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其中,国有六大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下滑更明显,从前年的8%—15%区间,下滑到去年的1%—2%区间。个人房贷增速的极速下滑,随后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收缩,同时,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普遍提高。

可以看到,去年建设银行新增个人住房不良贷款近110亿元,新增额是2021年的7倍多。工商银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新增近100亿元,2021年则是减少超7亿元。

不过,相比之下,房地产行业不良率的提升更明显。建设银行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2.51个百分点至4.36%,增幅最大,而中国银行房地产行业不良率为7.23%,为六大行中最高。

可以看到,尽管有房地产相关贷款这个变量,但银行业不良率整体依旧保持下降趋势,说明越是在宏观经济下行环境下,银行的风险把控更严。

内部分化加剧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每年上市银行的年报,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当年经济变化在年报中留下的痕迹,如这几年房地产“房住不炒”下的严调控,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息差收窄、存款利率下调、让利实体经济等等。

但每年分析上市银行的财报,第一印象依旧是强者恒强的趋势。从资产规模到盈利能力,都可以清晰看到该趋势。纵观42家A股上市银行2022年年报,从盈利规模来看,前十名银行的排名过去两年都未改变。“宇宙行”工行依旧稳居第一,实现归母净利润3604.83亿元,相当于每小时净赚4115万元,其后依次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且前五名归母净利润仍保持在千亿元以上。

从资产规模来看,2022年六大国有行资产合计16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2%,占42家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的51%。与此同时,资产规模在30万亿元以上的上市银行增至3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

如与国有大行动辄上千亿的净利润相比,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净利润集中在100亿—500亿元之间。与此同时,还有4家上市银行2022年归母净利润不足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强者恒强的背后必然伴随着分化。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力度加大,这种分化趋势在加强,且在横向扩大。

以前的分化,可能集中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与其他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维度。如今这种分化也出现在中小银行之间,甚至分化的维度不再局限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也出现在不良率、贷款投向、股价、绿色金融新业务等方面。

如与国有大行动辄上千亿的净利润相比,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净利润集中在100亿—500亿元之间。与此同时,还有4家上市银行2022年归母净利润不足10亿元,它们是哈尔滨银行、甘肃银行、泸州银行、盛京银行。无一例外,这4家净利润不足10亿的银行都为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商行。

同时,随着金融机构扶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强,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开始凸显。可以看到,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净利润,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杭州的银行都是两位数增长,不仅在中小银行中实现领跑,也优于同期的大部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展现出较强的活力和潜力。

此外,新的分化在地方性城农商行中展开,也是区域经济分化在银行年报中的显现。如2022年总资产增速在15%以上的地方性银行有10家,如成都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西安银行、常熟银行、杭州银行、苏州银行,集中在强省会或万亿GDP城市,而还有4家总资产增速均低于3%,它们是郑州银行、青岛银行、江西银行、青农商行。

银行贷款投向往往是实体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可以看到,去年,各大银行在普惠小微、绿色信贷、制造业贷款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贷款方面的增速较为明显。其中,城商行与农商行的绿色贷款同比增速达到50%左右,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同比增速也在40%左右,它们的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速也都在15%左右。相比之下,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投放就比较克制,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增速分别为-1.77%和2.04%。

随着经济的复苏加快,以及制造业产业转型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上市银行的上述贷款投向分化将继续强化,成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的活水。

猜你喜欢

不良率息差总资产
三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同比增10.1%
我国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
银行辞职潮中苦不堪言的小微企业信贷部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