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唱大风
2023-06-05叶玲燕
叶玲燕
摘要紫砂创作的方式从范式到全手工成型,赋予了紫砂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能够看到今天的艺人们在受到新的艺术理念熏陶之下的作品呈现,也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交流,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情感世界,提升着我们的艺术审美。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古风壶”,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它理解为一件紫砂雕塑作品,方正的器型之中夹杂着圆形的装饰,区别于传统的设计和蕴藏着无穷的中国文化,对于这样的创新在紫砂艺术之中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之后,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全新的艺术设计,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我们“师古而不泥古”,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出紫砂良好的可塑性,也能够在我们欣赏赞许的眼光之中,体会到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紫砂艺术;古风壶;创新设计;艺术魅力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宋代梅尧臣在喝茶时候对于紫砂壶的期盼,我们从优美的诗词之中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那份优雅,深深地感染着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在繁忙的生活和紧张的工作之余,饮茶玩壶是一种对于现代社会的回溯和追寻,时刻提醒着自己永葆初心,在长期的玩壶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紫砂艺术的深刻影响,也看得到紫砂艺人们在长期的创作之中,匠心独运地去把紫砂传统和现代潮流设计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从刚开始最为简单的实用器,升华成为一种艺术的审美和情感的寄托,延伸了紫砂艺术的深度,拓展了无限可能的宽度。
1紫砂“古风壶”的创新设计
紫砂艺术作品“古风壶”(见图1)采用了区别于传统的壶形,并非以实用为主的一款设计概念紫砂壶,之所以称作“古风”,是因为在其中运用了许多古陶器的元素和风格,同时把现代几何风格美学融会贯通,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此壶壶身通过方正的棱线勾勒,把不规则的六边形抽象成为一把紫砂壶的轮廓,然后在壶身中间开一个圆形的孔,其实这样的设计只是采用了紫砂这样的一种材质,从工艺的层面来看已经超出了紫砂的范畴,尽管运用了许多镶接的工艺,但是更多的像是一种机械器的加工模式,把那种流水线样式的机械之美和传统艺术结合得完美无缝,壶盖和壶钮的设计更是把水瓶的理念,甚至是酒瓶的户外风格嵌入其中,简洁的面板上面宛如螺丝一样的装饰,超出我们的想象力,也非常考验作者的艺术审美和工艺制作方面的技巧呈现,但是在这样的一种设计理念之中,又时时刻刻呈现出贯穿紫砂艺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特点,这不仅仅是一种紫砂艺术的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根深蒂固的理念,可以让我们在使用和欣赏紫砂壶的同时,感悟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的人生哲理。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古风壶”,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它理解为一件紫砂雕塑作品,方正的器型之中夹杂着圆形的装饰,区别于传统的设计和蕴藏着无穷的中国文化,对于这样的创新在紫砂艺术之中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之后,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全新的艺术设计,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我们“师古而不泥古”,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出紫砂良好的可塑性,也能够在我们欣赏赞许的眼光之中,体会到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
2紫砂“古风壶”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世界里面,陶瓷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随着后来其他材料的广泛使用和人们审美的发展,陶瓷器逐渐式微,但是紫砂却在壶茶同誉的风潮之中成为我们茶座之上不可或缺的利器。紫砂的五大要素包括泥、型、工、形和名,其中泥料在过去并不值得一提,因为这是最为基本的要求,但是在现代的紫砂生存环境里面,还需要我们去甄别;型,就是紫砂的器型,在这一方面我们广大的紫砂艺人从传统出发,汲取灵感,然后演绎出来许多区别于传统的器型,令人拍案叫绝;工,则是制作的精细程度和合理的运用,要做到不炫技比较的难;形,则是一种紫砂壶的精气神韵,综合的考量,已经是比较高的要求;最后的名,就是作者的师承门派,这也是许多藏家重视的一方面。紫砂之古,其实就是来自于千百年前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有着从不间断的、清晰的脉络,所以我们才能够从古风之中感受到新韵的催发,这也是紫砂带给我们的另一面。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古风壶”正是把我们悠久历史长河之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融为一炉,从陶土到青銅,从陶瓷到玻璃,其中的风格转换往往在不经意的一刹那之间。也正是在这样娴熟技法的运用之下和对于紫砂艺术的执着、探寻和专研,才能够把这样具有浓郁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静静地欣赏把玩,游走在历史的空间,感悟着人生的哲理。
3结语
当我们在紫砂艺术之中寻觅历史的蛛丝马迹,会清晰地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从紫砂最开始的田间地头盛水的实用器,到后来宫廷之中也广泛使用,随着文人雅士的参与,一改奢靡之风,进而增加了许多的文化气息,书法、绘画和陶刻等等形式的锦上添花,更是拓展了紫砂艺术发展的维度,呈现出今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氛围,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卢伟萍.从紫砂壶“清韵禅心”来看紫砂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密切关系[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55(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