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课堂多声部歌唱教学探究

2023-06-05李颖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初中音乐

摘 要:多声部歌唱教学是具备合唱性质、有赖于发声器官的特色音乐教学活动,其独特的整合性特征符合变声期学生的音乐学习特征,能有效满足青少年心理情绪调节需要,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对助力初中生身心发展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优化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多声部歌唱为主要教学内容,结合苏少版音乐八年级教学案例,从音乐素养、分层训练、声势融合、趣味组合训练等维度出发,探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声部歌唱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启发一线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声部歌唱教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9-0085-03

引  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四学段学生需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辨识不同音乐表现特征的差异与联系。歌唱是众多音乐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也是初中音乐教学中最普遍的授课类型。歌唱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音乐技能,使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感知音韵之美,培养积极的音乐情感。现阶段,多数初中音乐课堂正处于多声部歌唱教学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多声部歌唱教学体系。广大教师需深刻感知多声部歌唱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立足教材,深度挖掘多声部歌唱教学的可行性与积极意义。

一、初中音乐课堂多声部歌唱教学概述

《礼记·乐记》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声带、喉咙是人所具有的珍贵“乐器”,是可随心调动,音随心转的灵活器官,具备能动性、机动性特征。人的发声系统富有应用变化,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或技巧,能构成差异化音色、节奏、旋律和音高。多元化排列整合能创造丰富多元的人声歌唱效果,这一动态变化过程即为“多声部歌唱”。将多声部歌唱技法融入初中音乐学科教学中,能有效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实用音乐技能,为学生陶冶情操、舒缓情绪、培养艺术爱好打下坚实

基础[1]。

二、初中音乐课程中多声部歌唱的教学优势

(一)符合变声期教学特征

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是身心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声带也随着身体机能的发育而变化。特殊的成长阶段使学生个体之间、学段之间、男女之间的发声器官发育、音色存在较大差异。班级歌唱教学中往往通声期、变声期并存,跨度较大,在合唱类教学中难以统一,无法形成较好效果。而多声部歌唱教学具备调和多元声部、协调合唱秩序的教学优势,符合初中生变声期教学需要。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多声部歌唱教学更具优势。

(二)调节青少年心理情绪

青少年正处于情绪变化丰富、情感意志脆弱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心理、情绪调节教育极为重要。而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活跃身心、调节情绪等积极作用。教师在初中音乐课程中融入多声部歌唱教学,结合学生变声期音色的情况,合理分配歌唱任务,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歌唱中张扬个性,寻找自信,调节情绪,舒缓身心。

(三)培养初中生合作意识

多声部歌唱教学并非一蹴而就的教育任务,其具备整合性、发展性特征,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学情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学指导,如此方能收获较好的歌唱演绎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配合、磨合必不可少。学生能在相互配合过程中认识到集体活动“去个性、求共性”的重要性,也能结合集体需要调节个人歌唱秩序,培养积极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这对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初中音乐课程中融入多声部歌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渗透音乐素养训练,奠定多声部歌唱基础

优秀的歌唱表达成果离不开基本唱功的支持。因此,学生在正式进入多声部歌唱学习前,需在音乐素养训练方面多加渗透。这里的音乐素养指歌唱最基本的音樂技能,包括识谱、调节音准、节奏练习等。教师可以从识谱角度出发,向学生渗透识谱知识。乐谱是音乐学科的独特语言材料,乐谱的识记与数学公式、语言词块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只有正确读谱、识谱,才能在面对歌唱问题时自主修正发声,消除困惑,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可以从调节音准出发,引领学生产生正确音高概念,运用柯达伊方法视唱,调整呼吸法与坐姿,逐步拓展音域,直至灵活自如地切换音阶,做到唱对、唱稳;可以借助乐理常识中的节拍教学,帮助学生感受节奏的强弱规律,熟记多元节奏频率,建立立体化节奏感知。教师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音乐素养,能为学生多声部歌唱做好能力上的铺垫[2]。

以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爱我中华》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爱我中华》的正确歌唱方式,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澎湃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将音乐素养训练融入该曲目中,引领学生在本曲目中识谱,在歌唱中调节音准、气息和节奏,最终引领学生进行多声部歌唱演绎。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承接前期所学,在《爱我中华》的五线谱下方标注唱名,深化学生识谱记忆。在调节音准环节,教师可借助钢琴伴奏进行辅助教学,请学生跟旋律歌唱。教师可在此环节诊断学生在歌唱中出现的音准认知混淆问题,引领学生将音乐记号标注在教材上,便于课后练习。其次,教师可以请学生结合音符的强弱规律,为二分音符、全音符打拍。简单的音乐素养训练能强化学生的歌唱掌控力,促进学生乐理知识内化。基础训练结束后,教师引领学生分成多个声部,进行合唱练习。经过前期教学的铺垫,学生已能掌握本曲目的正确歌唱方式,抢拍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课堂多声部歌唱效果得以进一步优化。

(二)渗透分层歌唱训练,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初中生正处于声带发育的重要时期,个体发展的巨大差异使学生声带状态与应用存在非同一性。因此,分层式歌唱训练是不可替代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可以从男女差异和个人条件两个维度展开设计。从个人能力角度出发,初中生处于变声特殊时期,音乐教师不宜运用统一化歌唱教学标准要求学生,而应因材施教,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声带条件,设定不同标准与发声练习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从男女差异的角度出发,男女在声带发育、音色特征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区。教师需尊重学生男女生理机能差异,结合男女歌唱优势、发声特征展开歌唱教学。教师需在分层的基础上遵循求同存异原则,请学生分层练习的同时遵循统一安全练声准则,注意保护声带,有选择、有取舍地展开歌唱练习。教师需注意歌唱方法与不良习惯的矫正,重视学生个体练习的规范性,以保护学生声带,规避病变、阻碍发育的风险,为学生音乐能力发展保驾护航[3]。

以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献给老师的歌》一课为例,本课涵盖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我走过教师的窗前》等一系列歌颂师恩的曲目,旨在让学生通过群乐赏析体味教师群体的辛劳,感受此类主题曲目的特征。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歌唱教学重点落在音准矫正和发声矫正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多个曲目,请学生轻声跟唱练习,在此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正确歌唱用嗓规则。而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分声部练习,将音色较统一、声带发育阶段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声部。班级同学分为变声期声部、童声期声部和居中声部三个分组。在学生小组合唱训练中,教师应深入学生小组倾听,并观察每位学生的歌唱情况。教师可以立足小组表现和特征,讲解此声部的歌唱技巧和训练要点;可以为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做单独指导,重点关注其发声方法。个性化指导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多声部进行歌唱演绎,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分层式教学训练活动能照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健康用嗓、正确歌唱提供助力。

(三)渗透声势律动训练,营造情境化演绎氛围

声势律动教学法始创于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声势可以理解为运用肢体动作发声,如拍手、响指、跺脚等动作。运用此类音色搭配不同节奏、频率展开歌唱融合教学,即为声势律动教学。在小学阶段,学生已能掌握简单的音乐律动游戏,初步建立了声势律动认知。在初中多声部歌唱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声势律动融入歌唱练习,让学生在固化肢体动作中口手合一,提升肢体语言与发声器官的协调性,锻炼节奏感。教师可以将声势动作按照发声特征融入不同节奏类型中,如四分音符搭配响指和跺脚、十六分音符融入拍手等。教师可以借助声势节奏代替音乐恒拍,锻炼学生对节奏强弱的把握能力。多样化声势律动训练能增强多声部歌唱效果,提升学生歌唱练习的复合性[4]。

以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长江之歌》为例,本课教学内容源于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音乐情感深厚质朴,大气磅礴中蕴含委婉秀丽的歌唱特色,旋律大起大落。在本课多声部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声势律动融入多声部歌唱训练。考虑到歌曲大气磅礴的意境,教师可选择大开大合的拍手、跺脚动作,将拍手融入“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啊,长江”等句,以掌声气势升华音乐情感。教师将轻声、规律性跺脚律动融入歌唱前四句,能营造涓涓细流、平和柔美的歌唱氛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从两组各分出高声部和低声部,请男女低声部对唱前四句,男女高声部和声后六句,达到歌声层层叠起,音乐情绪攀升的教育效果。将声势律动融入多声部歌唱训练,能有效创设长江奔流的音乐情境,使学生深受情绪感召,获得沉浸式歌唱体验。

(四)渗透趣味组合训练,锻炼多声部歌唱技能

多声部歌唱的具体形式富有灵活性。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情和教学需要展开多元化旋律与节奏的组合。教师可以将单声部旋律与打击节奏结合,结合学生最近发展水平,在曲目歌唱中融入声势打击节奏,借助多样化声势形式和肢体动作展现曲目的精神内涵、文化特征。教师可以将多声部旋律与歌曲演唱结合,将学生按照音色分层,在主旋律歌唱的基础上融入第二声部,进行卡农形式的二声部对位练习,锻炼学生在合唱中的协调、合作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拓展流行音乐曲目进行创新演绎,以贴合现代审美的旋律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歌唱、热爱艺术的情操。丰富的趣味组合训练能有效唤醒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多声部歌唱趣味性,增强最终演绎效果[5]。

以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踏浪》为例,本课教学内容为台湾电影《我踏浪而来》的主题曲,是广为流传的经典流行曲目,曲目包含实拍、单二部曲、旋律多级进与小跳结构,富有青春气息,曲目简单朴实,易学易懂,与初中生饱满的精神状和与音乐偏好相符。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男生、女生差异化歌唱效果,采用多声部旋律练习和歌曲演唱方式。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学唱该曲目,解决跑调、节奏不一致等基本歌唱问题,再将学生按照男女分为简单的两个声部,展开分声部练习,在同声部学生歌唱效果协调一致后,教师为班级学生设计合唱演绎活动。在多声部歌唱初期,学生磨合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随时叫停,协同指导。多次训练后,学生音准和节奏感更强,能提高专注力,聚焦个人演唱部分。双声部的演绎效果较单声部更具层次性。在学生熟练掌握双声部后,教师可以打乱声部顺序,将学生按照高声部和低声部进行分组,请学生在合唱中融入和声。高低声部各有特色,能在和声过程中相互补充,如海浪一般交替起伏,凸显本曲目的主题色彩。

结  语

综上所述,多声部歌唱教学是循序渐进、难度递增的教育过程。教师在正式教学的前期,可以渗透音乐素养训练和分层歌唱训练,为正式整合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在学生具备较好发声、气息、歌唱能力后,可以融入声势训练,帮助学生营造歌唱演绎氛围,初步锻炼合作能力,实现以情入境。在做好多元化准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多样化、趣味性多声部歌唱组合训练,以落实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如此一来,多声部歌唱教学的育人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提升音乐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詹玮.初中歌唱课中多声部教学价值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1):72-73.

孫涛.初中音乐课堂多声部歌唱教学探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陈颖.探索初中多声部合唱教学:小片段合唱课例探究[J].艺术评鉴,2021(06):147-149.

张爽.初中歌唱教学初探[J].北方音乐,2020(17):131-132.

张维萍.如何解决初中歌唱教学中的“尴尬期”[J].大众文艺,2019(18):212-213.

作者简介:李颖(1977.11-),女,江苏泰兴人,

任教于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初中音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小学生快乐作文教学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