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路径
2023-06-05林培华
摘 要:2022年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精细化、具体化到各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小学音乐课是少年儿童声学、美学的启蒙教育学科,更应在教学过程中聚焦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文章立足于当前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实困境,阐述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价值与原则,着眼于学生的现实学情,从“借助歌词内容”“优化音乐情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亲身实践”等方面探析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致力于挖掘音乐学科的特点,拓宽德育渗透途径,真正促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达到学科育人这一教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小学音乐;渗透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7-1737(2023)08-0047-03
引 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其中,音乐学科的课程目标按学段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德育渗透目标。在小学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适时、适地、适宜的德育渗透,拓宽德育渗透途径,真正促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达到学科育人这一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积极情感,于愉悦而无形之中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德艺双馨”的强国新一代接班人。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不强
《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恰到好处地适时开展德育渗透。然而,综观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无论是小学音乐教师,还是家长,抑或是学校管理者,大家普遍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不强,具体体现如下:一是小学音乐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不强。部分小学音乐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唱”的单向传输式教育手法,课堂教学也只是停留于一首音乐作品的教唱与基本乐理知识的讲授,很少挖掘德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忽略音乐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二是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认知制约着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在“一卷试高低”的高考指挥棒下,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音乐教学很少站在德育渗透这一高度来审视音乐教育。三是整个评价体系的缺失也导致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不强。音乐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最大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学生是否会达到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而对德育渗透因素的考量则是常常被忽略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意识不强是当前最大的困局。
(二)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德育
当前,很多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在进行德育渗透,由于音乐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不强,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也只是“蜻蜓点水”,更多的只是停留于口头层面上,并没有给出太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来感知、体验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德育渗透途径显得单一,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分析,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渗透途径单一也是当前不得不理性审视的困境,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学科在德育渗透中的独特优势,突出学生主体,多维度、多元化、多形式地探索音乐学科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真正达到“德”与“艺”的双向融合、双向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价值
一是核心素养培养的迫切需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人们逐渐关注到应借助音乐知识学习,促使学生形成对人类、自然及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之情,让学生在音乐沉浸式学习中,陶冶情操,不断健全人格,继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学生只是掌握了音乐咏唱的技巧,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和满足于对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与歌曲演唱技巧,而应透过音乐课程的教学恰到好处地进行德育渗透,促使学生在掌握乐理知识、学会咏唱歌曲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取向。近年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被教育界所关注,以德为首、德育先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的价值取向。由此,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培养综合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的迫切需要。学生的发展涵盖着德、智、体、美、劳诸多层面的发展。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音乐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当前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取向,应引起所有音乐教师的重视。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国的音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元素和精神内涵,是我国独特而具有文化韵味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一)借助歌词内容,适时渗透德育
音乐是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本身就是人们或欢喜或悲伤的情感的表达。歌词具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大多音乐作品具有积极的主题、正向的情感表达。小学音乐教师应对教材有全面、整体的研读和把握,准确把握音乐本身所隐含的德育元素,读懂歌词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引领学生理解并领会歌词的内容,促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音乐表现形式的理解,还能领悟歌词所要表达的深意,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一年级(上册)《好朋友》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从歌词中“我们都是好朋友”开始逐句解读,让学生学会交朋友,懂得如何欣赏别人,与人和谐相处等,并适时渗透集体团队精神,让学生领悟“团结协力”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团队意识”。又如,在教学湘教版二年级(上册)《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时,先是让学生跟着简谱学会唱歌曲,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将歌词运用语文的知识朗诵出来,并让学生说说歌词里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百善孝为先”的德育渗透。
(二)优化音乐情境,适时渗透德育
众多实践表明,有效合宜的课堂情境,能恰到好处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的音乐兴趣、乐感等音乐素养和关键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渗透[3]。另一方面,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传情达意的艺术,根据乐曲的特点并借助生动、丰富、直观、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能让学生对音乐所要表达的积极情感有切身体悟,让学生在或生活化、或趣味性、或游戏化的音乐情境中亲身感受音乐魅力,深刻体悟乐曲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进而使得美育和德育在一种和谐情境中得以渗透。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时,由于学生无法感受到歌曲当时的社会環境是怎样的,哼唱时很难与歌曲有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可以创设两个情境让学生体悟团结所带来的成功,具体体现为:一是创设生活情境,运用轻松谈话法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因为团结而取得成功”的事例,学生会找到诸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二是提供动画视频,从互联网下载“《团结就是力量》创作时的历史背景”的动态视频并播放,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冲击,从而使其深刻感受到“在当时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取得革命的巨大成功”的伟大精神,让团结协作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播种。因此,教师要将音乐情境作为音乐体验的基础,充分挖掘歌曲中的正能量元素,引导学生唱出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底气,使积极的爱国情感于无形中得以渗透。
(三)运用信息技术,适时渗透德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学音乐课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很难使学生唱出歌曲内隐的情感,歌曲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教育意义也就无从谈起。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师应根据歌曲内容的实际与学生的现实学情,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促使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使学生能通过可视、可感的视频、音频、曲目文本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深刻地感受、领悟到歌曲中所蕴含的浓厚情感,让音乐学习与德育渗透同在、知识与思维同长,从而使得德育渗透成为可能。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我是草原小骑手》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比较陌生,也很难感受到草原及民族音乐的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展开以下教学:一是在导入环节,用课件播放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的视频,并利用 “蒙古族的小朋友们最喜欢做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蒙古族的小朋友就是草原上的“骑手”;二是在新课环节,继续用课件播放乐曲《赛马》,并配有蒙古族小朋友赛马的视频,继而水到渠成地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此时,有了前面几个视频的充分铺垫,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会更有针对性,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在这节课中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与新学歌曲有关联的音乐视频、曲目与相
关资料,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音乐之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从而让学生树立起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意识,民族自豪感便会在悄无声息中得以渗透。
(四)通过亲身实践,适时渗透德育
音乐学习如果只是停留于单向性的接受,显然并不是学科学习的真正目的。“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小学音乐“输入”与“输出”之间,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所学的音乐技能进行“输出式”展演,这种展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展开;可以是年段间的音乐表演比赛,也可以是学校内的音乐合唱比赛;可以是线下进行,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线上展开。教师应多形式、多平台、多维度地给学生展示音乐技能的空间,让学生在进行“音乐表现”亲身实践的同时,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向同伴、向团队、向社会弘扬正能量,不断丰富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让德育渗透得以体现。
例如,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学校举行以“红心向党”为主题的红歌合唱比赛。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进程中,从歌曲的选定到服装的选择,再到动作的排练,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讨论与策划,使得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得以有效的渗透。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欣赏他人的歌曲表现,更是在红歌比赛进程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体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个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由此,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停留于空洞的、抽象的说教,而应该渗透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上。音乐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德育渗透上有着特殊作用与独特优势。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重要价值,并能着眼于学生的现实学情,从“借助歌词内容”“优化音乐情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亲身实践”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致力于挖掘音乐学科的特点,拓宽德育渗透途径,真正促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达到学科育人这一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白华金.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43.
黄桂兰.浅谈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与原则[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1(11):2.
作者简介:林培华(1977.10-),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