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图书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3-06-05陈伟
摘 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各个行业的运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随着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逐步丰富,人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为此,图书管理必须要紧密跟随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引入丰富的信息化设备和技术,发挥其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全面提高图书管理水平,促使其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馆;图书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在加快推进信息化改革工作,依托各类信息技术及设备,全方位地提高管理效率及质量。图书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繁杂性,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不能提高其管理水平,再加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电子阅读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部分纸质阅读,从而对传统的图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图书管理人员应从信息化角度着手,将信息化设备和技术贯穿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整合多方资源,简化管理流程,进而切实提高图书存储和利用率。
一、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推动服务模式智能化
在信息化时代,图书管理环境和模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够推动服务模式智能化。通过各类设备技术应用,搭建专门的管理平台,将职责落实到人头,并要求管理人员熟练操作,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充分满足新时期的工作需求。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各类图书资料信息传输到平台中,并能及时查阅书籍信息,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对图书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和应用,读者不仅可以在线下借阅、购买书籍,还可以在智能终端上获取,推动了图书馆高效运营,提高了管理水平。
2.图书检索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图书检索方式几乎都是人工操作,管理人员通过对图书进行分类存储,再依据其类型等一一查找,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还会降低读者满意度。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应用信息技术就能实现图书资料的高效检索。通过各类软硬件应用,管理人员只需要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就能出现相关联的书籍,如此在短时间内满足读者需求,发挥了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再加上图书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多,应用信息技术便于更好地管理,缩减了员工工作量,也降低了工作误差。
二、信息化背景下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水平不高
目前,国内很多图书馆在管理运行过程中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信息化水平不足,体现在设备技术等方面。由于网络资源本身就存在复杂性、分散性的特点,需要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发挥网络资源的应用优势,使得其便于获取、存储和使用。但是,图书馆对于图书资料的获取和存储难度较大,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管理人员必须正确、熟练应用信息设备和技术,拓展图书资源的传输存储渠道,保障其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图书馆资源库中的信息庞大,部分资源库仅仅是录入图书资料的基本信息,具备对图书资料的检索功能,在深度开发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的功能十分单一,应用优势未得到激发,不能针对性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2.数据系统兼容性较差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数据系统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特别是比较突出的兼容性较差、协调性较差等问题,限制了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虽然目前,各图书馆有了一定的合作,但是,由于经营模式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在数据库建设中也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数据资源共享性不足,彼此之间存在信息孤岛,进而使得各个图书馆的协调性较差,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建设的优势。同时,数字资源的共享性不足,也造成部分资源被浪费,还有一些资源常常被重复提取,实用性不佳,进而影响读者的体验感。此外,在图书检索系统方面,由于部分图书馆的网络稳定性较差,数据库储备不丰富,图书资源质量较差,就会造成部分资源无法检索、无法使用,从而使得读者的满意度降低,也影响文献资源的有机整合。
3.安全水平有待提升
互联网本身具有开放性,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应用频率逐渐上升,应用范围逐渐拓展,图书资料面临的网络环境风险隐患更高,这不仅影响资源正常使用,还有可能造成图书馆管理系统瘫痪,给图书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会侵犯相关人员的权益。为此,必须要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提高图书管理安全水平,降低风险隐患发生概率。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主要,尤其是在各类数据的传输存储过程中,容易造成不法分子攻击,进而窃取相关图书资源。同时,个别员工由于自身操作不当,给网络病毒可乘之机,存在不安全登录等问题,制约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员工素养参差不齐
当前,就图书馆运营现状来看,员工还存在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不符合信息化时代图书管理的需求。一方面,部分年轻的员工虽然思想前卫,也能熟练应用各类信息技术,但是,由于工作经验较少,个别时候内心比较浮躁,工作开展存在粗心大意的情况,从而限制了图书管理的质量提升;另一方面,部分工作经验充足的员工,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做事,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从而也影响信息化管理进程。尤其是在图书资源开发、信息采集整编等流程中,对于员工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这就造成在突发情况发生时,个别员工不能及时处理,也无法做到随机应变,只会一些相对基础的操作技巧,能力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图书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1.转变传统管理模式,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图书管理模式,图书管理也开始朝着高新科技技术主导模式转变。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图书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并采取更高规格的管理模式,构建整体思维,强化图书管理的实效性。管理人员紧随时代发展脚步,积极引用先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搭建网络化的服务平台,为高质量的图书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管理人员应革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学习前沿的经验方法,并结合图书馆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从顶层完善设计,使得信息化工作开展紧密贴合实际需求,依托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对各类图书资料的快速整理和服务,循序漸进地提高图书资料的应用率。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以聘请专门的技术研发人员,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系统,并提高系统应用的安全性。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融入其中,推动图书管理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发挥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途径,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书籍,借阅或购买,进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此外,图书管理人员还应积极和读者交流沟通,拓展反馈渠道,以能够及时了解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有针对性地整改,这对于塑造图书馆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意义,为图书馆运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制订信息化建设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首先,图书管理人员应结合现实需求,制定信息化建设目标,通过阶段性的目标设定,推动图书管理模式朝着该方向发展。图书管理人员应始终遵循社会公众的应用原则,动态化调整图书管理方案,确保其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为高质量的图书管理工作奠定基础。首先,管理人员需定期做好图书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检查图书资料的完整性,每个月反思总结管理成效,对比新旧管理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制定下个阶段的整改措施。特别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内容,不仅体现在纸质方面,还可能存储在光盘或其他数字化介质中,这就需要管理人员精细化展开工作。其次,管理人员需从信息化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制订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计划,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为主要核心,正确看待图书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引发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图书管理人员需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提高宣传质量,让更多的人愿意主动借阅、购买书籍,获得良好的体验感,进而检验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和服务,推广文化,提高人民的综合素养。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扩大宣传覆盖面,拓展宣传渠道,纠正人们的错误认知,让更多人知晓阅读的好处,并能静下心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信息资源浪费的问题。最后,管理人员应坚持共赢,推动特色化建设模式,结合本地区域文化特点,不断整合资源,构建独特的、富有吸引力的建设模式。将信息技术和馆内各项资源有机整合,通过微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图书馆还可以和其他单位积极联动,共建合作模式,如博物馆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进而畅通信息传输渠道,减少信息孤岛,发挥资源的利用价值。
3.加大设备投入力度,保障电子数据安全
在信息化背景下,图书管理系统应当是一套专业可靠的管理软件,其需具备丰富多样的功能,并能保障图书资料的安全性。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几大功能:一是标签转换功能。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转换功能作为应用桥梁,管理人员在使用该功能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图书的编码和RFID 唯一识别号绑定起来,同时,将RFID 技术和管理系统衔接起来,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查询图书的相关信息,并对其借阅流程追溯。通常情况下,标签转换系统由硬件、软件系统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又包含了控制主机和标签转换设置,能够对图书的标签、借书证标签等进行数据转换,进而绑定标签内容和其他相关信息。软件系统主要是建立在B/S结构上,其能有效减少管理人员的维护工作量,在原本的基础上提高标签转换效率;二是自助借还功能。传统的图书借还流程比较烦琐,往往需要员工进行长时间的操作才会顺利录入图书相关信息,如果员工出现失误,信息也会出现差错。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系统中应用自助借还功能,全面融合网络技术、触摸屏操纵技术等,读者只需要轻轻点击,就能自动借阅或归还书籍,缩减时间、提高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图书馆图书管理的成本;三是自动盘点功能。在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中,往往需要管理人员从书架上拿下每一本书,并用条形码扫描枪一一扫描,工作量较大,耗费员工较多的精力。而自动盘点功能的应用就能充分发挥RFID 技术优势,减少员工工作量,提高图书盘点工作的效率。通过开发便捷式盘点平台,在上面搭载便捷式阅读器,配合Windows Mobile phone 操作系统,就能准确、快速地查找对应的图书,分析数据,明确相关信息。当图书的信息更新之后,系统就会自动与提前预置的信息匹配,并跳出对话框,提醒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平台,图书资源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图书管理人员应着重保障图书资源的安全性,并采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提高安全水平,加大网络监管力度,避免图书资源被他人窃取。针对网络开放性造成的风险隐患,管理人员在构建数据库的同时,还应实现对图书资源的分类管理,通过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应用,严格规定数据库访问权限,并让每位管理人员设置登录密码,不得随意透露给他人,进而避免其他人员篡改、盗取图书信息。为了让图书管理能长时间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图书馆负责人还应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安全水平较高的软件,通过定期更新升级,为图书馆内所有资源提供保障。在图书资源的传输提取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控制好信息传播的速度,还要做好监管工作,明确传输范围,保障传输的精准性。
4.注重员工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综合水平
新时期,图书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信息化设备及技术的应用,但是,仍然离不开人工操作。员工的专业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图书管理质量和效率,所以,图书馆必须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并加大教育力度,进而促进员工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图书管理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一方面,图书馆应对员工的专业能力等进行培训调研,了解不同员工的优势及不足,并将员工按层次划分,设计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进而让每位员工都能获得适应自己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图书馆可制定专门的激励机制、奖惩制度,员工每次培训后需对其理论知识、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职业道德等进行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予以物质奖励,创设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塑造榜样,鼓励员工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为员工搭建专门的信息化平台,让员工在该平台上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大家互相讨论,激活思维浪潮,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图书馆还需要为员工晋升提供平台,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实施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图书馆的战略发展方案和员工个人的发展蓝图挂钩,全方位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其工作能力。
四、结语
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及设备是必然发展趋势,管理人员应结合现实需求,明确图书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在信息技术支撑下,逐步解决完善问题,进而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切实有效地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助力该行业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 颖.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及创新服务的思考[J].科学与信息化,2022(13):163-165.
[2]黑灏芫.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学与信息化,2022(15):1-3.
[3]杜 晓.公共圖书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22(7):92-94.
[4]冉欢欢.基于信息化背景的图书资料管理方法与措施[J].科技风,2022(24):46-48.
[5]陈芳芳.信息化时代下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策略[J].山西青年,2022(11):135-137.
[6]喻 莉,唐小红.新时期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18):21-23.
作者简介:陈伟(1977—),男,汉族,山东济宁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