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丰朝京师铁钱与圜法改制

2023-06-04何永智

安徽史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档号大钱户部

何永智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货币为“生民利用之资”,也是政府管理与分配财富的工具,在国家财政运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回溯历代币制流变,以铁为铸币材质的铁钱无疑是一种特殊性存在。尤其是在“银钱兼权”的清朝,铁钱在财政危机、社会动荡的外部环境催生下重新被纳入国家货币体系中。虽然其存续时间短、流通范围有限,却仍成为影响咸丰朝财政运作与币制沿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回顾学术史,既有研究对咸丰朝京师铁钱的开铸缘起、流通状况、铸币机构等问题均有梳理,但绝大多数成果着眼于铁钱与清朝货币膨胀政策,而鲜少关注铁钱筹铸、管理及其与清朝币制调整、政策选择间的内在关联性。关于京师铁钱增铸、减铸、停铸的演变过程,铸币机构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先行研究亦存在语焉未详或漏略抵牾之处。(1)参见汤象龙:《咸丰朝的货币》,《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3年第2卷第1期;刘森:《中国铁钱》,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73—197页;李如森:《中国古代铸币》,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9—576页;王学文:《咸丰铁钱的铸造及流通考略》,《中国钱币》2011年第3期;田显豪:《清代咸丰时期铸钱问题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7、22—27页;张安昊:《清朝宝泉局机构沿革新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3期。本文以京师铁钱为切入点,从政策制定、实施与制度演进层面,探讨咸丰朝推行铁钱的政治过程,以及币制改革实践中的困境与应对,冀就教于方家。

一、“铜不足济之以铁”:铁钱筹铸与鼓铸实践

咸丰军兴,战费耗巨,受制于“银无来源”与“滇铜不至”,清朝相继推行官票、宝钞、大钱等货币政策以解燃眉之急,继而又“生铁为铜”救济币制。此一“反经以复古”的权变(2)《奏请铸用大钱》,咸丰二年十月十九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折件,档号:087372。,不仅是清朝统治者面对“开源节流,两无善策”的应急之举(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1页。,同时反映出清代国家对圜法制度的因时调整。

(一)“以铁代钱”的币制救济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中央库藏匮绌,发生根源性实银短缺。(4)以咸丰二年部库存银而论,收支相抵共计亏短银132万两,三年达420万两。参见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2、90页。与此同时,战事造成铜运中断,京局币材奇缺。碍于创行铜大钱后,铸币的选择空间已极度狭小,有臣僚建言以铁代铜“为大钱辅”。(5)《载铨奏陈须练兵整备器械等管见折》,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12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30页。“铜不足济之以铁”的现实困境促使铁钱进入清朝官方视野。(6)《奏为变通钱法以重旧钱事》,咸丰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以下简称录副,藏所从略),档号:03-9514-040。

以往研究多认为咸丰朝筹议铁钱始于山西巡抚哈芬,实则在此之前户部即已试铸铁钱。咸丰三年(1853)六月,宝泉局监督熙麟呈递铸用铁钱说帖,户部堂官以“自古无以铁钱通行经久者”而驳之。(7)赵光:《赵文恪公自订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4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未久,熙麟又试铸钱文,再陈己见。七月,山西巡抚暨前任工部钱法堂侍郎哈芬提出“将铁代铜”改铸铁钱,则“军需可以接济”“钞法可以通行”,银价亦可得以平抑。(8)《奏陈改铸铁钱以应军需之用》,咸丰三年七月十一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中档奏折(以下简称宫中档,藏所从略),档号:406004488。咸丰帝览奏后颇为重视,当即交户工两部议复,又征询廷臣意见。支持者认为,铁料价低且易得,借铁抵铜不失为钱局“备荒本草”,且“以好铁尽铸制钱,以局铜留为大钱之料”不失为一举两得之法。(9)王庆云:《荆花馆日记》上册,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520、518、540—541,522页。亦有官员持疑虑态度,莫衷一是。

受制于帑项支绌,“节经费兼利钞法”是京师铁钱筹铸的核心导向。如户部试铸期间,凡铁炭采买、炉匠工食等“铸本”均由官员捐备。(15)《管理户部事务祁寯藻等折》,咸丰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清政府统治时期》(以下简称《资料》)第1辑上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7页。巡防处亦动员襄办人员“自备斧资”以支援试铸。(16)《奏为遵旨酌保铁钱局出力人员请奖事》,咸丰五年十二月初八日,录副,档号:03-9514-055。而在添炉设厂阶段,两机构因经费开源、节流的不同侧重,彼此异辙。户部为减省物料与运费,奏准“移炉就铁”,将炉座就近设立于“铁炭出聚”的山西平定州。(17)《山西巡抚王庆云为筹解京局铁斤拟试行分办事奏折》,咸丰六年二月二十九日,《档案》,第55页。五月,提取官票1万两、制钱2万串作为启动经费,拣派司员、炉匠等前往“教演鼓铸”。(18)刚毅:《晋政辑要》卷15,《续修四库全书》第8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21页。十月,新局告成,陆续设炉20座,名曰“户部宝泉分局”。巡防处方面则通过捐输筹措经费。咸丰四年三月起开办“捐铸铁钱事例”,准许官民以制钱一串抵银一两报捐,再照筹饷酌减事例、现行常例给奖。自三月二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共收京钱952 621吊文,用于新局房屋建盖、器具置办、铁炭购备。(19)《惠亲王绵愉等折》,咸丰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资料》,第223页;《惠亲王绵愉等为捐铸铁钱事例遵旨截卯并请奖捐生事奏折》,咸丰四年五月二十八日,《档案》,第46页。十一月,建齐东南西北四厂,各设铁钱炉25座,是为“铁钱局”。

不过,从铸币效果看,户部宝泉分局“异地设局”的鼓铸实践并未能较好地助益京师钱法,反而渐成赘余。一方面,分局所铸钱质偏低,商民借端挑剔,行使多有不便。另一方面,就近鼓铸虽可减省原料成本,但钱文解京额外增添运费。经过综合考量,清廷决定将分局铁钱就地投放于平定一州二县,与本地铜钱搭配使用。(20)黄辅辰:《平定州专用铁钱流弊议》,葛士浚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9,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1310页。此后又变通策略,令分局每年将鼓铸余息钱“易银解京”,充抵京饷。(21)《管理户部事务翁心存等折》,咸丰八年十一月初六日,《资料》,第300页。

(二)铁钱局铸币及其用向

相较于宝泉分局,铁钱局自增炉设厂后有序鼓铸,逐渐成为主导京师铁钱铸造、供应的圜法“枢机”。自咸丰四年三月正式开铸,铁钱局采取“轮铸”之法,各炉日铸三分之一铁制钱(20串)、三分之二当十铁钱(4串),“计日交京钱一百二十吊文”。(22)《惠亲王绵愉等为试铸铁钱有效遵旨奏明办理情形事奏折》,咸丰四年三月二十日,《档案》,第44页。由此奠定京师铁制钱、铁大钱并行的基本格局。至咸丰五年(1855)十月,铁钱局铸得正额及预铸卯钱569万吊文(参见表1)。(23)因匠役岁暮轮流歇假,为保证额铸无亏,铁钱局参照宝泉局之例,令炉匠预铸卯钱,作为正额外随卯带交之项。咸丰五年十二月添建四厂后,“百炉次第开齐”,月铸当十铁钱21万余串、铁制钱49万余串。(24)《惠亲王绵愉等为请奖铁钱局出力人员事奏片》,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三日,《档案》,第54页。

钱文用向方面,铁钱的鼓铸与投放及时弥补了京师旗饷与各项杂款所需,特别是在咸丰五、六两年部库入款均未及300万两,而经制岁出却高达900余万两的情况下,铁钱及其与大钱、钱票的“腾挪接济”,使户部钱粮支拨得以勉力维持,“不至贻误大局”。(25)《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7册,第373页。就具体流向而言,约有如下数端。

其一,搭放八旗兵饷。铁钱局筹设伊始,巡防王大臣即提出以钱文搭配钱钞拨充兵饷。铁钱积有成数后,支发兵饷成为铁钱最主要的投放渠道。鉴于铁钱偏重、不便运输,清廷谕令铁钱局将铸出钱文随时报部,待户部核明兵饷钱数,再由各旗径赴铁钱局领取。(26)《惠亲王绵愉等为拟将铸出铁钱拨充兵饷事奏折》,咸丰四年五月初七日,《档案》,第45页。咸丰五年底增设铁钱总库存贮各厂卯钱,一切钱文收放听候部拨。(27)《惠亲王绵愉等为设总库收放四厂所铸铁钱事奏片》,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三日,《档案》,第53页。由表2可知,铁钱局自鼓铸以来,约八成钱文用于配合铜大钱搭放旗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铜银短绌时期的旗饷周济。

表2 咸丰四年三月至五年十月铁钱局四厂额铸铁钱用向

其二,开放官号钞本,辅助行钞。铁钱行铸之际,钞票滥发失序,引发通货膨胀。咸丰四年十月,因钱钞“无银为本”,清廷批准开设“五宇”官号,即以铁钱为“钞本”,招募商人承办兵饷及京钱票、宝钞承兑事宜,“照民铺一律交易”。由是反映出铁钱辅益“收票发钱”,促进钱法“虚实相权”的行钞功用。(28)《户部尚书柏葰等折》,咸丰八年七月十八日,《资料》,第507页;《管理户部翁心存等折》,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资料》,第508页。不过,钱票在奸商操纵下长期透支发行,自咸丰七年(1857)铁钱大幅贬值(详后),钞法“岌岌欲坏”,官号随之停闭。铁钱行钞未能“尽利”,旋即受阻。(29)有关“五宇”官号,参见唐晓辉:《咸丰朝户部钞票舞弊案研究》,《清史研究》1996年第4期。

其三,支放杂款,“挹彼注兹”。军兴以来,各省欠解京饷屡催罔应,库款严重收不抵支。铁钱相应弥补了财政缺口。如咸丰五年八月内务府因粤海关等处钱款未解,奏准于铁钱局、捐铜局各拨铁制钱20万串,发放内廷差务与紫禁城兵丁钱粮。(30)《奏请准于铁钱局仍拨制钱二十万串捐铜局补拨制钱十万串以资援济事》,咸丰五年八月十三日,宫中档,档号:406006540。表2所示提用铁钱发放铜批饭银、采买铜斤等亦体现出铁钱“移缓就急”“酌盈剂虚”的财政效用。

二、“立一法即增一弊”:铁钱流通、阻滞及应对

伴随官铸铁钱此一货币符号的产生,京师铁钱流通与清朝货币政策不断形成互动。面对铁钱由通行到积滞的不利转变,清廷从铸币管理、币制调整、立法布令等方面设法疏通,并取得一定治理成效。但短时间内钱法数变,“立一法即增一弊”,其结果是铁钱反复壅滞、钱法秩序日坏。(31)吴廷栋:《陛见恭纪》,《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9,《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1309页。

(一)铁钱行用初期的流通与疏导

铁钱为缓解京师“钱荒”探索出一条可行性路径。虽然兴铸之初,商民因“贵铜贱铁”观念对铁钱颇有抵触,但适逢制钱短缺,加之当千、当百等高值大钱不得民心,故数月以来,铁钱逐渐被民众接受,得以“日见流通,藉资周转”。(32)《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5册,第371页。然而在日用层面,当十铁钱“市中小卖多半不用”,商贩亦不愿找零,市面流通已见阻滞。咸丰五年以来,屡有铺户借口钱文花漏,不肯一律行使,形势不容乐观。(33)《奏为大钱日形壅滞请旨设法疏通以裕国便民事》,咸丰四年闰七月十五日,宫中档,档号:406005613。

三月,清廷强势出台新政,予以整饬。一则变通利导、推广收纳,准许顺天、直隶等地旗民呈交铁钱完纳钱粮,与铜钱一体征收,使“民信而用”。二则严肃功令、惩治阻挠,规定买卖交易拒用铁钱者,径送有司惩办,初犯枷号游示,再犯发配充军,“遇赦不赦”。三则缉查私铸、精究铸造,在打击盗铸的同时改进铁钱铸法,“使民间共知宝贵,乐于取用”。(34)《惠亲王绵愉等为当十大钱阻滞难行酌拟整顿之法事奏折》,咸丰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档案》,第50页。总体而言,相关整顿举措从铸币源头、律令威慑等方面出发以提振铁钱地位。至咸丰五年十月,五城内外铁钱已“一律流通”,清廷随之加大疏导力度,进一步将铁钱推广至城外四乡。(35)《户部为出示晓谕疏通行使当十铁钱事奏片》,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档案》,第50页。

咸丰六年(1856),京师铁钱大体维持流通,惟秋冬以来又见阻滞。据御史李培祜奏报,部分铺商“为使其票日见宝贵”,刻意“重票轻钱”,对铁大钱百般挑拣。(36)《奏为铁钱阻滞请旨严申禁令惩治奸商事》,咸丰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录副,档号:03-9517-013。受此影响,市廛铁钱流通日少,钱文随之积滞。及至咸丰七年,都中铁钱流通进一步恶化,以致“一日而铁钱顿废”。(37)震钧:《天咫偶闻》卷3,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据时人记载,是年正月初,京城传言大钱行将弃用,贸易者纷纷“皆不要铁钱”,并先后引发商民争讼、粮米铺歇业等一系列连锁反应。(38)张剑整理:《翁心存日记》第3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93页。获知铁钱颓势,咸丰帝连颁谕旨,强调京师“铜铁并重”,凡阻挠铁钱者一律从重治罪,迅速拿获造谣、私铸各犯以稳民心。随后又以近畿一带铁钱流通不畅,责令直隶州县按成搭收铁钱,确保铜铁钱兼行。(39)《清文宗实录》卷217,咸丰七年正月甲子,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02页。在强制政令之下,守分商民“无不恪遵收用”,市肆铁钱得以勉强流通。(40)《奏为请仿捐铜之例准铺户积存铁大钱全数报捐事》,咸丰七年,录副,档号:03-9517-093。奈何连日物价有增无减,仍有钱铺“屏铁钱不出”,“铁大钱之为废物则更甚于前”。(41)《翁心存日记》第3册,第1194页;《奏为察访市肆情形铁钱仍未行使请将持钱易票之条饬部再行妥议》,咸丰七年正月二十九日,宫中档,档号:406009128。为挽救钱法,廷臣章奏纷至,清廷斟酌损益,进行政策调整。

正月二十四日,中城御史保恒以“大钱只行于京师,城外甚为稀少”,奏请颁发铜铁大钱交予直隶发商,“听民交易”。同时建议州县完纳钱粮“并收铜铁大钱”,以期取信于民。(42)《奏报当十铁钱亟宜设法疏通以纾民困缘由》,咸丰七年正月十六日,宫中档,档号:406009127。经御前大臣等会议,顺天、直隶钱粮自咸丰七年上忙起,按四成实银、三成钞票、三成大钱比例交收,如此以收纳促流通。(43)《清文宗实录》卷218,咸丰七年正月丁丑,第413页。二月,宗人府府丞钱宝青提出酌量减铸当十铁钱、增铸铁制钱,作为釜底抽薪“以铁钱救铁钱之策”。(44)《奏为当十铁钱积存日多拟将所收大钱若干抵作铁钱局应铸大钱若干发交官号事》,咸丰七年,录副,档号:03-9517-029。部议未置可否,而有奸商借此造谣,铁钱由此再度贬值。

五月初,咸丰帝召见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直隶总督筹议补救之方,决意从币制变更、协调收放两方面着力。一则重构复合币制,明晰钱文等次。如前所述,铁钱在圜法改革中“原以济制钱之不足”,即搭放铜大钱,相辅为用。但受制于“不能零拆”的流通劣势,铁大钱易致积存。(45)《奏请变通钱法征收敛制钱大钱铅钱铁钱一律停铸等事》,咸丰四年闰七月十八日,录副,档号:03-9510-070。特别是咸丰七年铁钱壅积以来,仅铁钱局、“五宇”官号等处积存钱文即逾500万吊,“兵持铁大钱无处使用,贫民小贸所得铁大钱亦成弃物”,亟须疏销。(46)吴廷栋:《陛见恭纪》,《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9,《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第1309页。时论以为,官民既困于大钱,“与其勉强行使而民日怨滋”,不若改铸铁制钱。(47)《户部左侍郎沈兆霖为请加铸铁制钱以苏民困事奏折》,咸丰七年七月二十二日,《档案》,第58页。为此,清廷颁令停铸当十铁钱,而专铸铁制钱、铜大钱。所谓“铜则当十,铁则当一”,二者等次犁然、搭配通行,“庶银价、物价可平而生计渐裕”。(48)《奏为御前大臣军机大臣会同谭廷襄妥议疏通大钱铁制钱办法事》,咸丰七年五月初十日,录副,档号:03-9517-079。二则变通直隶钱粮收放,助推畿辅铁钱流通。众所周知,货币有赖“官收民用”方能上下流动、良性周转。但自京师推广铁钱,其流通区域始终有限,“惟都城百里内外行之”,稍远则行用甚少。(49)同治《续天津县志》卷16《艺文一》,《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页。对此,清廷采取“钱钞融通”之法,要求直隶各州县自咸丰七年下忙起均按“银七票三”征缴钱粮,其中三成钞票可灵活缴纳,“交票交钱,悉听其便”。再于各府设立钞局,推动钞票、铜大钱、铁制钱等相互易换、搭配行使,“总以铁制钱与铜大钱相辅而行,仍以宝钞运实于虚以便民利用”。(50)《清文宗实录》卷225,咸丰七年五月丁巳,第508—509页。

上述政策实施未久,清廷又从臣僚之请增铸铁钱。五月,御史钱桂森上疏,指出铁钱局月铸铁钱20余万吊,仅敷搭放八旗兵饷与轮折粳米。铜大钱日后一旦加铸,铁钱务须成倍鼓铸方能配合周转。因此,钱氏建议令宝泉、宝源两局添建铁钱炉,全面提升铸额。经咸丰帝授意,两局先后添铸铁钱、酌改卯额,京师铁钱铸量与日俱增。如闰五月,宝源局利用既有炉座改铸铁钱,“以二卯二厘为率,一炉约得钱一卯八厘至二卯不等”,凡31炉,月铸铁制钱2.9万串,遂将各炉调整为“上半月铸铜钱,下半月铸铁制钱”,每月按五卯鼓铸,可得铁钱5万余串。(51)《工部尚书许乃普片》,咸丰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资料》,第231页;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890,《清会典事例》第10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92页。八月,户部于宝泉局煎炼厂设炉试铸,陆续修建铁钱炉32座。自首炉开铸至咸丰七年底,共铸铁制钱44 550吊。(52)《户部右侍郎宝鋆等为铁制钱铸有成数酌拟章程事奏折》,咸丰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档案》,第59页。

经过以上政策调整,京师铁钱由此前的“朝通而暮窒”重获商民认可,铁钱行用、流通得到显著改善。(53)《御史钱桂森折》,咸丰七年四月初四日,《资料》,第227页。如据户部反馈,数月以来不仅百货贸易“使用极畅”,“市肆亦俱安帖矣”。(54)《户部左侍郎沈兆霖为请加铸铁制钱以苏民困事奏折》,咸丰七年七月二十二日,《档案》,第57页。铁制钱价值更一度胜于当十铜钱,一吊可抵铜大钱三吊有余。(55)《御史征麟折》,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资料》,第298页。

(二)铁钱壅滞与政策调适的失灵

咸丰六、七年京城铁钱阻滞,清廷从整齐币制、行政干预等方面多管齐下,整治略见成效。然而好景未长,咸丰八年(1858)街市铁钱又不行用。据惠亲王绵愉奏报,正月以来京中铁钱日渐贬值,商贾任意折减,物价“倍蓰于常”,旗民深受其苦。(56)《奏为酌拟八旗兵丁月饷内加放铁制钱以资接济事》,咸丰八年正月二十七日,录副,档号:03-9519-009。咸丰帝悯恻旗人无资糊口,当即宣谕加放三、四、五月兵饷铁制钱,即由此前搭放二成增至三成,并令在京各局加炉鼓铸以备不时。(57)《清文宗实录》卷244,咸丰八年正月甲辰,第775页。但清廷以接济兵丁为急务,却未能较好地预见大量加铸铁钱所带来的潜在流通问题。由于铁钱“仅能放及兵丁,民间实所少见”,投放与流通的失衡必然加剧钱文滞塞。(58)王庆云:《荆花馆日记》下册,第905页。

果不其然,四月“都中铁钱忽贱”,贬值幅度较价昂之时已逾五成(参见表3)。论者直言铁钱“势将岌岌难行”。(59)张剑整理:《翁心存日记》第3册,第1312页。而清廷在政策应对上仍沿袭前制,即通过加铸铁钱并结合政策疏导,强力助推钱文流通。铸币方面,户部着手筹建“铁钱新局”,奏开铁钱炉36座,协同鼓铸。(60)《户部右侍郎宝鋆等为宝泉局承办铁钱司员遵旨请奖事奏折》,咸丰九年二月初三日,《档案》,第60页。同年九月,铁钱局于“四厂适中之地”添设中厂,新建25炉。至此,铁钱局五厂源源鼓铸,月铸卯钱折合京钱265625吊。(61)《户部为拟请酌减铁钱局炉座以节经费事奏折》,咸丰九年四月十九日,《档案》,第61页。再加之宝泉、宝源等局,京师铁钱实已“无虞缺乏”。(62)《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9册,第403页。扩大京局规模之余,清廷仍筹划于山西宝泉分局与直隶钱局添铸铁钱,冀望“铁制钱日积日多”以带动更大范围之流通。(63)《管理户部事务翁心存等附片》,咸丰八年十一月初六日,《资料》,第301页。

行政规条方面,户部厘定章程,规范铸务管理、打击私铸,尤其重在强化对阻碍圜法者的惩治力度。咸丰八年十月,山西盂县知县李昌炽因士绅禀请减搭铁钱,贸然示知商民铜铁钱可各半行使,“不得尽用铁钱”,旋即导致境内铁钱沮滞。事发后,李氏被交部严议,咸丰帝更以其为反例,通谕各省:凡铁钱行用之处,官收钱粮与商民交易务须遵照定章,如有阳奉阴违,一概从重究办。(64)《奏为山西铁钱渐滞请将率行分成搭用之盂县知县李昌炽交部议以示惩儆事》,咸丰八年十一月初六日,录副,档号:03-9519-073。诚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廷调剂铁钱的相关举措有其合理性。例如增炉加铸不失为提振铁钱的政策信号,同时有助于保障铁钱“新陈相接”,持续供应兵饷、杂款。然而,在与铸币投放对应的流通环节,由于民间日用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加额鼓铸后铁制钱“能入而不能出”的困局事实上加剧了钱法壅滞。(65)《奏为请仿捐铜之例准铺户积存铁大钱全数报捐事》,咸丰七年,录副,档号:03-9517-093。对此,彼时居京的张集馨指出,“街市铁制钱绝不行使”,“民间直视为废物”,而京局鼓铸依旧,钱文积滞、官民并困,“圜法之敝一至于此”。(66)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1页。更有甚者,清廷部分政策适得其反,造成钱法紊乱。如咸丰八年十二月清廷为增加实银收入,变更捐铜局章程,即由此前按“铜六铁四”比例兑收铜大钱与铁制钱,调整为缴纳钱票而不准抵交铁钱。此一政策更张虽为充实库储,但“重银轻钱”的政策不仅直接限制了铁钱的流通和回收,更引发商民猜忌,旋即导致铁钱市价骤落,形势急转直下。

三、“纷更而败”:“局、部之争”与铁钱没落

咸丰七、八年京师铁钱反复壅滞,既有研究多从行钱理论、“良币驱逐劣币”等角度加以阐释。而透过圜法改制的政治过程,伴随铁钱阻塞以来清朝决策层的意见分化,以户部为代表的“裁炉减铸”呼声与铁钱局所主张的“力筹转机”意见不断产生碰撞,难以调和的局、部之争不仅动摇圜法局势,亦加速了铁钱的没落。

咸丰九年(1859)春,京师铁钱价格跌落,渐有难行之势。廷臣挽救圜法之际,对钱文疏销与鼓铸过剩问题予以反思。局、部在商讨对策过程中屡次意见相左,乃至截然对立。如四月初五日,户部以节省经费为由,提出变通铸币、削减铁钱局二卯铸额。而铁钱局认为,“裁炉必以误公为断”,贸然减铸实属“窒碍难行”。(70)《惠亲王绵愉等为妥议酌减炉座办法事奏折》,咸丰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档案》,第62页。此后数日,局、部辗转咨商,却仍意见不一。十五日,户部咨会铁钱局“立限裁炉”与遣散炉匠之方案,要求会稿具奏,所持理由有二。

其一,连年鼓铸、成本激增,必须“设法撙节”。铁钱作为国家铸币,自开铸以来,清廷多方调动各省铁料、煤炭等资源。经咸丰七、八两年连续添炉加铸,鼓铸物料、人力成本逐年加增。仅生铁一项,在京各局岁支铁料多达2 300余万斤,折合京钱110万余串。遑论煤炭价银、运费,匠役工食及各项杂费支出。(71)《山西巡抚英桂为筹办解京铁斤分批起解事奏折》,咸丰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档案》,第60—61页。其二,铸币过剩,官库积存过多、民间壅滞难行。据户部统计,铁钱局月铸铁制钱26万吊,月支兵饷约15万吊,二者相抵盈余已多,加之额外预铸钱文,“即有别项放款,所余之数尚多”。(72)《户部为拟请酌减铁钱局炉座以节经费事奏折》,咸丰九年四月十九日,《档案》,第61页。何况局库现存铁制钱80余万吊,“须搭放铜当十钱四百余万方能用尽”。(73)《怡亲王载垣等为遵旨查明铁钱局监督杨宝臣呈控堂官事奏折》,咸丰九年五月二十七日,《档案》,第66页。因此,户部主张立限半年,裁减铁钱局中厂及炉匠,同时暂停预铸以减省经费。但铁钱局则极力反对裁减炉座,认为此“区区节省为名,不过见小欲速而已”。若必须裁撤,可酌情裁去鼓铸不精之炉。把控铸币成本,则需“局、部实心核驳”。

一方面,局、部争驳依旧,乃至相互攻讦。另一方面,户部接管铁钱局后一面督理裁炉减铸事宜,一面加快清查各厂、更定新章。可以想见,铁钱本已壅淤难行,局、部聚讼无异于自坏成法,铁钱政策的摇摆必使商民无所适从。随着六月以来流通渠道愈发狭窄,铁钱除捐铜局上兑仍可少量搭用外,街市零星买物“实未按成行用”,弃之路隅亦无人捡拾。七月二十四日,中城御史庆澂奏请“俯顺舆情”停用铁钱,尽速疏通钱法。(77)《巡视中城御史庆澂等为请暂停铁制钱等事奏折》,咸丰九年七月二十四日,《档案》,第67页。二十八日,户部以铁钱壅滞已极,奏准裁撤炉座、匠役,停办铁料、煤炭。经此,京师铁钱停铸,“铜当十独行”,铁钱改制以失败告终。(78)震钧:《天咫偶闻》,第67页。

结 语

清代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钱平行本位的稳定性是保证国家财政稳固运行的关键所在。咸丰军兴,银钱常态供应被猝然打破,清朝货币制度发生剧烈更替。铁钱作为缓解财匮的权宜之计,由京师发轫,并与同期的铜大钱、钞票等新生币制相互作用,成为影响咸丰朝圜法改革的重要力量。

总之,重新审视铁钱在清朝货币链条中的作用与意义,虽然其强制推行有着人为变更货币符号,造成货币金融秩序紊乱的消极一面,但铁钱的嬗变轨迹仍折射出清政府在财政压力下缓急应变的行为逻辑以及“经权相参”的财政治理。(81)任源祥:《食货策》,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上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18页。

猜你喜欢

档号大钱户部
朱元璋道歉
朱元璋道歉
浅议专业档案实体分类及其在档号编制中的运用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档号编制的原则与要求( 之三)
来武汉户部巷「过早」
浅谈条形码技术在提高档案实体管理水平中的思路
赚贼的钱
档案条形码批量制作方法
助贼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