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现实困境与建议
2023-06-04姜淑慧曹源芳
姜淑慧,曹源芳,张 杰
(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全国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研讨、课程思政示范课和课程思政培训等相关活动。所谓课程思政,指的是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价值观念、人文情怀以及高尚品质等德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激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步推进[2]。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评价标准的“硬指标”,努力挖掘金融学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以鲜活的例证、生动的阐述、令人信服的证据、多样的理论与实践形式、课内与课外,吸引学生积极融入课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于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方位教育中[3],以此稳步提升育人实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教育目标,推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范式、实践教学的纵深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但是,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多数是采取大班式(或合班式)集中在教室的公开课形式,这种单一模式的课程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例如,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课程思政体系不完善,由于线下教学场地限制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不足,由于课程思政评价方式不健全导致师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然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流行的在线教育模式,因其具有“小规模、私人化、在线”特征,能够帮助师生超越时空学习、科学整合学习内容、客观评价学习效果,对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极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在阐述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原则基础上,分析了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并分析了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原则
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责任、有担当、能承担民族复兴重任且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5]。随着国家金融行业发展越来越迅速,金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这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并不健全,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效果不佳,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无从下手的问题。因此,学校人才培养必须尽快适应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对金融学专业课程进行革新,从而保证金融人才供给与金融发展需求的适配性。基于此,采用“三融合”原则,尝试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以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1.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构需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
金融学人才培养,一定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理清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需要在坚持银行、货币、国际金融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例如,专业课程实践以及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保障专业课程能够向着“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向协调有序发展。与此同时,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素养提升,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知识讲座”“专题调查报告”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合理形式整合到金融学专业思政课程设置,既利于立德树人,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构需要基础性与专业性相融合
金融学专业多层次课程设置体系中,尤其有必要设置的是道德素质课程和身心素质课程,学生通过道德素质课程和身心素质课程,可以形成坚实的文化与心理素养基础;设置人文素养相关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在专业素质课程设置中,有机结合金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操作技巧训练,可以培养更具专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帮助学生在面对金融相关岗位时,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设置创新素质课程,以实践训练,如创业创新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为重点,通过相关课程、学术交流、学科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构要发展性与包容性相融合
社会与金融业发展对金融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要适应社会需要,需要在坚持通识教育原则基础上,拓展学生发展潜力,在课程体系中进行多学科内容的复合,综合渗透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际化知识和身心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同时,将课程体系分为两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其中,通识教育模块又细分为国本必修课(思想政治课、创业基础课等)、校本必修课(审计学通论、大数据分析等)和通识选修课(四史类课程、世界文化课等),专业教育模块细分为专业基础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课(商业银行类课、证券投资学等)、专业复合课(金融审计、金融科技等)和专业实践课(跨专业实验、专题调查等),具体如图1。可见,多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适用于包容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得以前仅能满足学生对具体某一类型的金融岗位的需求转变成能满足学生在金融行业执业的普遍要求,甚至是学生个人发展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全部需求。同时,不仅考虑学生单一的就业需求,还综合考虑了升学、出国等其他需求,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培养的后续要求。
图1 南京某财经类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主要课程构成
二、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金融学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如何设置、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厘清、课程目标如何科学确立以及课程过程与结果考核如何实施,都需要在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核心价值引领下,形成一套科学规划的、体系完整的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可以结合专业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即将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入学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专业毕业教育等方方面面,形成“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引导、以专业入学教育为起点、专业课程教育为核心、专业毕业教育为反馈”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即“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入学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专业毕业教育”闭环模式,以下简称“四专”模式(如图2)。
图2 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四专”模式的具体构成内容包括在新生专业入学教育中强化学生对金融专业的认同、金融行业发展需求和弘扬家国情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学校定位、专业发展优势和国家需求;在专业毕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引导。在此基础上,引领和指导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从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目标、专业课程考核三个维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其中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开展“5+X”课程体系,即以专业课为核心,有效引领探索专业基础课、专业复合课、专业实践课与思想政治课有机融合的方式,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维度凝练课程目标,并从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技能、核心价值引领三个维度开展专业课程考核。
“四专”模式需要依托SPOC教学平台实现。根据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特点,SPOC教学平台可以由以下五部分构成: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后台管理。其中,课程信息可以包括课程介绍、主讲教师、教学大纲、教学日志等,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基本内容,初步建立课程学习框架;教学资源可以包括完整的教学课件、系列主题微视频、经典案例资源库、试题库等,帮助学生系统学习课程资源,解决课程资源相对独立以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衔接问题;教学活动可以包括互动专区、同步在线论坛、异步在线论坛等,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自学记录、线上测试、课堂评价、课后测试、期末测试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核心内容;后台管理可以嵌入人工智能管理系统,对班级、用户、课程、资源、教学以及评价等数据进行管理和监控,随时获取需要的相关数据,实现智能管理。
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模式能够进一步将课程思政从微观层面升华到中观层面,避免课程与课程间在思政元素方面的重复或缺失。因此,可以进一步依托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平台,有效推动金融学每一门专业课程从目标到考核全过程均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并能够在学校和社会的双重评价中对“四专”模式全过程进行持续优化和调整,从而构建以“凝练-优化-调整-引导-反馈”为内容、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耦合的有效闭环。
三、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高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通过传统的思政课程开展,而是要融入到金融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目前,很多学校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如火如荼开展,SPOC也具有传统线下课程不具备的很多优势,但利用SPOC开展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一些困境。
1.学校对于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规划不足
课程思政虽然受到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但对于利用SPOC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规划,甚至多数学校金融学专业并未使用和建设SPOC,个别学校也只是逐步开展试点式的尝试。这给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带来了两个主要困难:一是资金来源问题。SPOC的开发、管理、维护和应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资源库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资金购入外来资源,如果缺乏有计划的、持续输入的资金保障,就无法保障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SPOC正常开展和持续更新。二是师资专业化能力培训问题。金融学专业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不仅需要具备金融学专业知识、思政知识和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三者有机融合,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规划、相关文件指导、针对性培训实施、金融学专业教师的文科背景导致信息素养总体偏低等原因,出现老师各自为营、孤军奋战、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思政教学等现象,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生,必然影响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
2.SPOC与金融学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方式有待探索
SPOC的本质是技术介入教育的产物,其对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教育资源设计者对产品的设计、开发者对资源的开发易用性、使用者对资源的使用素养等综合因素决定。全国范围内,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处在积极推进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典型的教学资源库,即并没有相对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因此,尝试基于SPOC开展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可能会推进课程思政形式创新,这是挑战、更是机遇。结合当前形式,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主要存在两方面困境:一是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融合没有真正落实,很多都浮在表面。目前,专业思政课程建设的核心人员(金融学专业教师、SPOC专家及学生)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沟通机制,而是“自扫门前雪”、各做各的事,导致无法开发或整理挖掘出真正优秀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资源。二是没有系统梳理好和利用好现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现有的很多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很优秀,但却仅仅用于个别教师课堂教学,即没有推广给其他老师参考借鉴,学生也无法根据个人需要提前完成课前预习、获取授课方式、开展多样讨论形式、完成课后知识巩固等,影响了专业课程思政的效率和效果。
3.师生利用SPOC开展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教师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自身“守渠”“种田”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6]。因此,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SPOC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增加,可能引发教师的消极情绪,尤其在SPOC建设的早期阶段,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做好各种教学设计、管理和维护,而为了全面介入学习过程、实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需要分批次、分组别开展教学活动,自然需要增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可能会引发教师的不良教学情绪。二是师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可能引发师生的技术使用负担。金融学专业教师很多都是文科背景出身,信息素养相对理工科教师要弱一些,而课程思政教学涉及到每个专业、每位老师,相对而言,青年教师更容易接受新技术助力教学,年龄稍大的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偏弱,学生对于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适应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给基于SPOC的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考验。
四、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过,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7]。大学教师的育人职责不止体现在专业知识上,而且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肩负着学生品格、品行、品味塑造的时代使命上。因此,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构建专业思政课程本身,更是要利用SPOC的在线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深、更实地融入大学生意识形态。因此,基于SPOC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构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以师生发展需要、社会热点话题、主流意识形态等课程思政元素为切入点,不断优化和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培养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金融人才。因此,从主体参与的角度,基于SPOC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在“立德树人”指导下加强对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立德树人”指导下加强对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规划:一是建立专业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学校配备专项预算资金,作为SPOC建设的持续资金保障,为专业课程思政提供技术、政策、财务支持。同时,建立资金管理监控机制,提供建议、决策、监督等,促进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在线学习协同创新有序发展。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一方面,引导教师如何“立德”。即以“德育”为先,通过SPOC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内容,开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另一方面,如何“树人”。即以“学生”为本,通过合适的SPOC内容、方法、形式等来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
2.发挥专业教师引导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融合方式创新
要确保课程思政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以此带动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方式创新。通过系列培训、讲座、研讨、激励等形式,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专业教师引导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融合方式创新:一是提升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把立德树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相结合,坚定教师政治立场,提升教师创造性开展高质量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二是提升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能力。教师能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主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思政教学资源,以此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三是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价值引导。学校需要对教师课程思政进行定期价值引导,帮助授课教师认清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等,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挖掘课程中学生感兴趣且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思政元素。
3.以学生为核心原则下提升师生开展SPOC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重在强调各类专业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通过育德育人相统一,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9]。课程思政显著的特点是课程形式没有统一要求,教学内容也没有具体固定的规定。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驱动[10]。因此,学校需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专业课程思政成果合理纳入到教师评价指标,教师评价指标可以重点关注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例如,可以从三个维度开展评价:一是课程思政资源是否丰富。基于SPOC的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引入形式、内容等,能否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金融学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悄无声息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二是参与形式是否多样。通过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设置同步在线讨论、异步在线讨论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内容,实现讨论的时空自由;融入故事化、情境化的知识,实现讨论的兴趣自由;提供师生讨论、生生讨论、一对一讨论、一对多讨论、多对多讨论等,实现讨论的群体选择自由。通过系列的参与形式,深刻把握党的思想的理论来源、发展脉络、现实意义等,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与金融行业发展的思想源泉等。三是激励机制是否健全。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既需要延承传统的结果导向的激励方式,同时也要引入多元化激励方式,例如,引入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评价激励方式,给予参与学习的学生客观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乐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语
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应努力争取学校顶层设计支持和资金来源保障,一是在SPOC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数据挖掘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二是自主开发与购买案例并行,建设经典的在线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资源库;三是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师生进行定期的、针对性的系统使用培训和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在上述三者的基础上,极有可能促进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在育人过程中走深、走实、走远。
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虽然目前存在着一些困境,但这些困境都是暂时性的、可以解决的。在实施过程中,要围绕“立德树人是根本、教师引导是关键、学生积极参与是核心”三个原则,根据金融学专业特点、金融学课程思政目标、金融学专业师生发展实际需求等,建立系列相应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使师生参与教和学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实现管理人员专业地管、教师快乐地教、学生投入地学,促进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真正落地。
基于SPOC的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本质是在线教育,是技术赋能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因过度关注技术应用而忽视教育价值引领,导致技术应用不当引发教育目标偏离;也不能因为忽视技术的教育功能,只是将线下学习全套搬到线上学习,导致技术应用不足,无法实现预期教育效果。应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技术特点,做到“因课制宜”“因生利导”“顺技而为”,促进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五位一体有机融合,完成金融学专业立德树人教育大业,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