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文化润疆”的理论思考

2023-06-04马凤强毕天良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

马凤强 毕天良

[摘要]“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上把握为什么要实施“文化润疆”、如何开展“文化润疆”、“文化润疆”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文化润疆”的效果,对于全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分析了“文化润疆”的战略地位、内容构建、实施路径、价值目标、评价标准,以期推动“文化润疆”落地生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润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2—0109—08

[作者简介]马凤强,男,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毕天良,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1]二十字治疆方针,这二十字方针是对新时代“怎么建设新疆,建设什么样的新疆”的深刻回答。其中“文化润疆”起着思想引领和保障的作用,是新时代党实施治疆方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招。当前学术界对“文化润疆”的研究多聚焦在实践层面上如何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建设,但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开展“文化润疆”理论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围绕为什么要实施“文化润疆”、如何实施“文化润疆”、“文化润疆”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文化润疆”的效果方面开展研究,以期深化对“文化润疆”的理论认识,推动“文化润疆”落地生根。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本体论与“文化润疆”的战略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文化的本质和作用阐述了文化的战略地位。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对自然进行“人化”的过程中探寻文化的本质,进而说明文化与人不可分。一是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次使用“人化自然”“人的类本质力量”“类生活”“對象化”等词来说明文化是“现实的人”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2]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实践的对象化。二是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自然界中能动的、感性的类存在物,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界,展现自己的类本质力量,文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不断展现自己类本质力量的过程。而人通过实践对自然进行人化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由此构成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结构,其中经济结构决定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而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又对经济结构产生反作用。就文化结构而言,其反作用是把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经济结构。文化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反作用。即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文化能够为人们提供智力支持,进而将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二是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规范功能。在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维护阶级利益、阶级制度,并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三是文化塑造着民族的精神风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对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风貌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四是文化对人有塑造功能。文化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对人起着教化、提升等作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将文化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和规划。毛泽东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表示新中国必然是新文化统治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与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同等的战略高度,他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科学文化”[3]。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事关社会主义成败的高度。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区别其他不同性质的文化形态,是同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存在。同时,邓小平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4],更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江泽民针对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现实,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到事关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是党的思想旗帜。同时,在江泽民看来,文化与物质同等重要,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一个民族才有凝聚力和创造力。胡锦涛根据新世纪发展面临的问题将文化提高到了同物质实力同等重要的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胡锦涛强调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至关重要。他指出要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6]。胡锦涛同时强调,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掌握了文化的主动权,就占领了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将文化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7]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建设事关文化强国目标、科技强国目标、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文化战略思想指导下,新疆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提到战略地位,文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疆的文化建设,党中央提出了“文化润疆”工程,“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在新疆的具体化,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关键一环,在新疆文化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一是“文化润疆”事关新疆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8]“文化润疆”工程不仅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形成新疆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也要加强新疆文化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更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新疆文化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是“文化润疆”事关新疆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始终面临着西方反华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渗透和威胁,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渗透更具隐蔽性,给新疆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严重威胁新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安全。“文化润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新疆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构筑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有效构筑起新疆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三是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一个社会的动乱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在新疆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想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新疆的文化建设也要同步跟上。“文化润疆”的实施就是用中华文化凝聚人心,形成共识,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渗透,保证新疆的团结统一,为新时代新疆实现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证。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选择论与“文化润疆”的内容构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文化的阶级性和复杂性阐述了文化的内容建构。马克思认为文化的发展必然受到生产方式这一基础的制约,即宗法、艺术、法和科学等都会“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9]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不同的文化结构,并服务于不同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0] 这表明了文化的阶级性,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护这个阶级利益、调节社会秩序的功能。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必然是代表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这些资产阶级的法律、道德等是具有资产阶级自身偏见的文化,“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11]因而要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用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化作为“现实的人”对自然人化的结果,具有复杂性。文化的复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样态,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样态。二是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结构虽然受到经济结构的制约,但是依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既有滞后性也有超前性。三是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既反映一定阶段的历史,又会吸收以往的思想,同时会根据现实情况对承袭的思想进行发展。正是文化的这种阶级性和复杂性,所以在进行文化内容构建时要对文化的内容加以甄选,即选择体现本民族特色,反映本民族、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先进文化来构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度重视文化内容的构建。毛泽东指出,中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但其中也有封建的成分,所以要对文化内容加以选择。毛泽东同时强调,对待外国文化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加以选择。他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12]。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要用共产主义文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升共产主义道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邓小平看来,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我们对待这些多样性的文化要有选择地、批判性地吸收。江泽民强调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以此来凝聚中华民族。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弘扬主旋律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同时对任何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都要加以吸收和利用。胡锦涛强调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以及有益健康的文化。胡锦涛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并对其借鉴,但在借鉴的过程中要以我为主,吸收有益和优秀的内容为我所用。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历史观出发,强调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价值观和社会风尚,要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支撑构筑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发展新疆文化事业,既保证了新疆文化的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保证了其方向性、统一性。但由于新疆各个民族在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新疆地区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之“三股势力”的渗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文化润疆”这一战略性工程来进行新疆文化的内容构建。在“文化润疆”的内容构建上采取“一主线三支点”,即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为支点,确保“文化润疆”的正确方向和健康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精神涵养,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共同奋斗的历史记忆。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特征等内容,并以此塑造着中华儿女的三观。作为区别世界其他各个民族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足世界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所在,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展现着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革命文化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品格,作为一种红色基因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治理论与“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的途径来阐释文化治理的实践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经济结构是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直接决定着文化结构的性质和面貌,但文化结构并不是被动、消极地反映经济结构,而是具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是人在实践中对社会存在能动、积极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建设的思想为我们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即文化的治理要从实践上进行根本把握,而文化所具有的阶级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文化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文化治理。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就社会主义文化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牢牢把握文化的领导权,尤其是不能放松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他强调要用无产阶级文化来指导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以应对资产阶级文化和农奴文化的侵蚀,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任务是消除文盲,要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提升人们与资产阶级文化斗争的素养,而教育经费和教师是消除文盲的两个基础性因素,工人是向俄国农村地区群众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群体,书报是向群众普及文化的有力方式。同时,列宁明确指出要用无产阶级文化来提升群众的个人素养,只有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特别是集体主义道德、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无产阶级文化才能得以发展,才能遏制小资产阶级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影响。最后,列宁指出进行文化治理和改造要反对摒弃文化遗产的做法,要采取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方法,要吸收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人类有益成果为无产阶级所用。他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13]更为关键的是,列宁突出强调了无产阶级的文化治理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速战速决的文化治理措施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在一定时期内旧文化依然会在社会主义社会拥有土壤,依然会隐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习惯中,短时间是无法清理完毕的,它需要从指导思想、文化内容等多方面加以治理,不仅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因而,在列宁看来,“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1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形成了中国化的无产阶级文化治理理论。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文化治理提供了理论奠基和基本方针。他指出我国文化治理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这朵“香花”开得鲜艳,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毛泽东强调要革除旧文化中反动的、糟粕的成分,即废除“三座大山”的思想毒瘤,在教材、报纸等载体中增加共产主义文化内容。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治理方针,为我们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的现实,强调党在文化治理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思想文化引领是关键,因此要组织全党进行思想学习教育,强化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文艺上依然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但是文艺作品不能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严厉打击文化部门和单位一切向钱看的行为,文化发展始终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时强调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但是要防止精神污染。江泽民强调文化治理中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方向引领,坚持“二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普及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培养文化高端人才;同时,江泽民指出要加强对毒害人民和污染社会的腐朽文化的打击治理力度,强化对文化产业“拜金”倾向的治理。胡锦涛指出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社会主义文化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同时,文化治理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抵制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党的领导下,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体制;不断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视理论研究,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摒弃唯欧美是从、言必称希腊的文化心态,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人们的中华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不断加强文化治理,加强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理论武装,揭露和批判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宣扬的各种错误观点,文化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入新时代以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疆文化治理的现实需要,党中央适时提出“文化润疆”工程。首先,党要牢牢把握住新疆文化治理的领导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文化润疆”工程持续推进。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以中华文化为支撑,持续在新疆各族人民中间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等教育活动,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的侵蚀。其次,要遵循文化治理的规律,采取科学的、精细化的文化治理方式,在“润”上下功夫,做到滋润、浸润、沁润、泽润。用中华文化作为滋润新疆各族人民的养料,坚持以文“润”人,以文化人,做到“润”人细无声。在“润”的过程中,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将中华文化慢慢地、坚持不懈地融入新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达到潜移默化浸润的效果;用优秀的文化作品来沁润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田,让新疆各族人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优秀文化带给人的力量,从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润疆”要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通过建立全方位立體的良好文化环境,从新疆各族人民日常化、生活化和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让中华文化润泽新疆社会,达到润泽新疆各族人民的目的。再次,“文化润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完善相关工程建设。一是不断完善新疆文化体制,通过“文化润疆”工程深化新疆的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新疆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发展新疆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疆社会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不断落实和完善新疆地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引领工程、研究阐释工程、教育普及工程、传承保护工程(学校传承基地、中华文化体验室、中华文化示范区)、创新工程、传播推广工程、交流交融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等“文化润疆”工程落地,切实提高新疆文化治理的水平。党、政府、社会和群众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实现文化治理工程的完善。最后,要保持文化兼容并包和文化创新,加快新疆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利用好文化援疆,加快新疆文化的交流与创新。开发和利用好新疆本地的文化遗产,用现代手段展现新疆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四、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论与“文化润疆”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对认识人类发展历史、引导和团结人民群众以及陶冶人的情操具有重要的价值。马克思认为文化作为人类对客观自然进行人化这一实践过程的产物,人通过文化了解自身和人类历史。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透过文化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国家的生产活动、价值观念等历史。通过文化人们可以实现对自我民族历史的认识和记忆,马克思就以日耳曼人创造的文化为例,指出:“自古相传的歌谣是他们唯一的历史记录和编年史。”[15]马克思同时指出文化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精神慰藉的作用。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以希腊的艺术能够给人提供艺术享受为例说明文化有陶冶人的情操的重要价值。文化通过对人情操的陶冶,调动人的情绪,激发人的动力,在共产主义阶段,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实现统一的时候,人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具有引导群众的重要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强调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对指导推动工人运动有巨大作用。恩格斯在评价许布纳尔的画作《西里西亚织工》时指出,他的画给很多工人灌输过社会主义思想,起到的作用比百本小册子还要大。在这里恩格斯就指出了无产阶级文化对引导人民群众走向共产主义运动有重要作用。列宁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了发展,列宁认为应该利用无产阶级政党的报刊宣扬无产阶级文化来引导人民群众走向革命。列宁强调,要把无产阶级文化“灌输给工人。”[16]用无产阶级文化武装工人的头脑,引导他们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理论为指导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理论。毛泽东明确了文化工作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这一根本立场,他指出:“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我们的文艺,应该为着上面说的四种人。”[17]他强调要将旧势力统治的文化改造为新文化后还给人民大众,并用新文化教育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文化水平。毛泽东同时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18],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19]必须用文化培育人民的道德,用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青年”。江泽民强调文化必须为人民服务,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塑造和陶冶人民,反对毒害人民的文化。江泽民同时指出,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和振奋精神。胡锦涛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创作必须体现人民性。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必须用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进而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时刻倾听人民的心声,密切关注人民的心态,精准把握人民的需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源源不断的为人民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同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筑起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从而助力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自治区党委注重用文化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认同感,用文化陶冶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操,引导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以“文化润疆”工程为抓手来解决文化在新疆的价值引领问题。首先,通过“文化润疆”工程满足新疆人民的精神需要。第一,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作为支撑来陶冶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操,用中华文化塑造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激发新疆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团结奋斗,以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对新疆各族人民的侵蚀。同时,通过“文化润疆”工程不断发展和繁荣新疆文化,不断创作出贴近新疆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作品。第二,通过“文化润疆”工程引导新疆各族人民正确认识新疆历史和增强“五个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工程就是要通过滋润、浸润、沁润、泽润的方式将中华文化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新疆各族人民心中和脑中,发挥文化认识历史的功能,使新疆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认识到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守望相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认识到新疆各族人民之间也是荣辱与共的;认识到新中国是党领导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立的;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从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五个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引导新疆各族人民爱党爱疆,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发挥中华文化引导群众的价值,用中华文化提升新疆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凝聚新疆各族人民的共识,通过文化将新疆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五、马克思主义文化评价论与“文化润疆”的评价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是人们对客观价值的一种反映,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得出来的一种主观认识,就其形式来说,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是实践。实践标准是唯一的检验标准。在评价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实践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一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文化作为人劳动实践的产物,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文化是否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也就成为评价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的文化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方向。二是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现实的个人”劳动实践的产物,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评价文化建设的主体。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20]从无产阶级立场来说,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主体,文化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评价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三是文化建设能否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能否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评价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标准。未来社会必然是人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必然是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无产阶级文化是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的个人”也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统一的个人,无产阶级文化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最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无产阶级文化能否加强无产阶级领导和促进社会稳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能否利用无产阶级文化实现无产阶级领导和促进社会稳定是文化建设评价标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調科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无产阶级政党推动无产阶级运动。列宁更是强调要通过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来加强无产阶级领导和实现社会稳定。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强调文化根植于人民,就应该为人民服务。他指出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发展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扫除文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时指出,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领导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的现实情况,指出文艺创造应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由实践去检验,他指出文化怎么创作和创新只能由艺术家在实践中去检验;同时,邓小平指出评价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成效的标准之一就是,“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21]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就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面对国内外思潮动荡的局面,提出在文化建设中党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需要的文化,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2]。胡锦涛针对新世纪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强调文化建设和发展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同时,胡锦涛强调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用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强调文化的发展要立足实践,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民的需要。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作的文化作品必须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除此之外,文化作品必须能够起到激励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新疆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新疆文化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疆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润疆”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带领新疆各族人民积极落实“文化润疆”工程,有力促进了新疆文化发展。首先,确保了新疆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自治区党委立足新疆文化发展实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落实“文化润疆”建设工程,有力推进了新疆文化发展,确保了新疆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不断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新疆广大文化工作者推出了许多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的精神需求,使新疆各族人民能够充分地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再次,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新疆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知识水平,提升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同时,新疆坚持以优秀的作品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各族人民的情操,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最后,加强了党的领导,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文化润疆”工程建设,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增强了“两个维护”。新疆各族人民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确保了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战略工程和筑基工程。“文化润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牢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根基,构筑起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根植于新疆各族人民心里,为实现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疆篇章凝心助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光明日报,2020-09-27(1).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8.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

[4]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38.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6]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01-23(01).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91.

[8]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2014-01-01(1).

[10]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8.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707.

[1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8.

[16]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91.

[17][1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1012.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9.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0.

[2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70.

[2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885.

责任编辑:杨建平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