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哲学意蕴与现实启示
2023-06-04王洪标罗腾
王洪标 罗腾
[摘要]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工作作风。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形成了以调查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态度、调查研究要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调查研究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调查研究应是领导干部具备的基本功以及调查研究要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等为主要内容的重要论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创新新时代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研、坚持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关键词]调查研究;内容;哲学意蕴;启示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2—0021—08
[作者简介]王洪标,男,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罗腾,男,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征程中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这种传统一直保持着。革命时期遇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建设和改革时期遇到问题同样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对策。
习近平视调查研究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这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对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进行阐释,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所包含的核心要义,所蕴含的哲学意蕴,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一、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调查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态度
部分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存在违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态度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把时间花在各种“文山会海”和没有必要的应酬中。这使得很少下基层和甚至不下基层的干部出现“拍脑袋”做决策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不深入实际生活,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2];有的领导干部确实去实地考察,去开展调研工作了,但却只“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3]。这使得调研工作出现“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损害了党和干部的形象,严重违背了调查研究应具有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的优良作风。正是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调查研究是通过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事物的全貌和真相,继而揭示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最后提出具有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对策将问题解决。要想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调查研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领导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不能将事先定好的调子带到调研过程中去,否则就会出现在调研过程中只会寻找服务于事先定好的调子的材料,从而忽视现实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失去调研的意义,不能取得良好的调研结果。而正确的做法是坚持得出的结论要产生在科学的调查、研究之后,而不是在调查研究之前。“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2]这不仅关乎能否取得科学的调研结论,同时关系到党性问题。这就需要在全党营造一种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研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中心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对一个国家而言,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开展工作都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这样才能打开工作局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需要开展的中心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急需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特别是60年代,国民经济面临十分严重的困难,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机关的负责人带头针对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服务于政治经济的正确决策,使困难局面得以扭转。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
调查研究要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心工作,其他一切工作围绕这个中心工作展开。当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调研。围绕群众生产生活,深入一线调研,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关注经济和社会运转情况,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天花板”“无形墙”;围绕全面从严治党需要突破的难题,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事關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三)调查研究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调查研究要做到“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要做到“深”。“深”就是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眼睛向下,具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拜人民群众为师。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科研院所、市场社区,通过与工人、农民、企业家、科研工作者、知识分子及社会各界人士接触,了解人民群众心里想什么、盼什么,需要党委和政府做什么,掌握第一手材料。“实”就是调研的作风要实。领导干部在调研的时候不要讲排场,把调研搞得风风火火,干扰到群众的正常生活。要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流程,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接,不扰民,真正做到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摸清基层的真实情况,为人民群众解决更多的难题。“细”就是通过认真听取基层各方意见,然后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做到对调研所收集到的材料所反映的情况胸中有数。“准”就是既要了解所调研对象准确的实际情况,又要对这些情况运用抽象思维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做到根据调研所收集到的资料提出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真正做到出实招、见实效,使调研取得良好的效果。
调查研究既要保证代表性,又要保证考察对象广泛、研究内容具体、方式方法科学、结论成果有效。调查研究需要在考察对象的广泛性上下功夫。社会分工变得精细化,党委、政府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多,而所调研的个体和局部的代表性有所下降,这就需要做到调查研究的广泛性。为了提高调研对象的广泛性,领导干部除了亲力亲为去参加调查之外,要“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综合调研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使决策有更多的事实依据”[5]536。调查研究要在内容的针对性上下功夫。调研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需紧扣中心工作进行调研,做到“忙在點子上,谋在关键处,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富有成效”[5]537。否则调研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调查研究需要在方法上下功夫。除了充分运用“蹲点调研法”“解剖麻雀法”等传统的有效调研方法以外,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理论,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5]537调研需在有效性上下功夫。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调研形成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5]538
(四)调查研究应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自我提高的过程。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2]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通信渠道多样,信息获取方便快捷。即便如此,调查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领导干部亲自参与调查研究和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从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获取信息等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儿”,领导干部只有自己参与调查研究,第一时间获取一手材料,才能真正掌握真实的情况。所以,领导干部应走出办公室,深入实际、基层、群众,通过开展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与广大群众交朋友。领导干部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主观世界,锻炼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使自己的想问题办事情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和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群众需求、愿望、基本经验、创造精神等,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改进了工作的作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力、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增长了自己的才干,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调研能力。“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2],不断提高调研能力与水平。一是因为领导干部肩负的历史任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工作能力必须与解决历史任务的需要相适应。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新老交替和岗位的轮换。老干部离开领导岗位以后,会由新上任的干部接替离开领导岗位的老干部继续在岗位上任职。虽然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可以向老干部学习调查研究的经验,但仍然代替不了亲自调查研究。国家为了工作需要进行领导干部的交流轮岗,很多时候都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调动。这就会使领导干部从一个自己熟悉的岗位调任到自己的不熟悉的新岗位,这就需要到新任岗位的领导干部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三是因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每时每刻都有新矛盾新情况出现,特别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更是如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练就高超的调查研究深厚基本功。
(五)调查研究要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
调查研究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需要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必备素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2]只有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使调查研究经常化和制度化,才能保证国家作出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具有科学性、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不坚持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就会出现决策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
需要多措并举保障调研形成制度并经常开展调研。一要坚持领导决策基于调研之上。科学决策有一个完整过程,即决策以问题为导向,科学分析问题,继而针对性的作出决策。要保证决策具有科学性,领导干部一定要将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整个过程。遵循决策的各个阶段,充分听取各部门、各单位及群众的广泛意见,必要时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该通过什么调研程序决策的事项,就要严格执行相关调研程序,不能嫌麻烦、图省事”[2]。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这样才能防止和克服做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盲目性等问题。二要坚持和完善领导调研工作制度。主要负责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基层走访调研,主持一些重大调研课题。只有主要负责人亲自主持了调研以后,对工作对象了然于胸,在领导集体做决断的时候才可以和其他人具有共同的感受和体验,才能高效率地做出科学决策。三是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通过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这种方式,可以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与干部面对面交流,加深对联系点的了解,利于发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起到联系群众的作用。
二、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一)认识论意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首先,习近平坚持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来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习近平将调查研究视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认为领导干部不做调查研究的实践,是绝不会获得正确认识的。他指出“正确的决策,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不做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它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际中才能产生。”[5]535调查者只有实地考察,才能较好地把握调研对象的整体情况,才能形成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因此,习近平强调离开调查研究的决策是不可取的,“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杜绝短期行为、拔苗助长”,[6]真正地坚持从调查研究中寻找决策依据。
其次,习近平坚持调查研究是制定决策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正确的决策,“它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际中才能产生”。[5]535因此,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根本动力不是上级的指示,也不是来自办公室,而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来自实践发展的需要。领导干部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迈开步子,走出办公室、走出政府大院,去到田间地头、车间码头进行实地调研,“调查研究多了,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做出正确决策。”[7]61才有可能真正推动实践的发展。另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习近平要求“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变化,必须要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好互动。”[8]坚持调查研究,以科学的实践经验总结、理论创新来推动实践进步。
再次,习近平坚持调查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不是为了认识而获得,一切科学也不只是为科学而进行,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向实践。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是一个推动工作的过程,只有对真实情况了然于胸,才能使工作有抓手、破题有办法。”也“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2]534,这句话阐明了我们为推动工作而开展调研,为了人民群众进行调研,这就要求一切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出发点、落脚点都统一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二)历史观意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关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首先,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9]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正是由广大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持续推动生产力释放,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得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助推了科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坚持调查研究,是因为他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共产党最基本的一条经验是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7]146要求领导干部“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0]。另外,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2]。人民群众在客观实践活动过程参与最具体、最直接,对实践效果的认识最全面、最真实,因而调查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真理也只能从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中寻找。
其次,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5]534。因为他深刻认识到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而且“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10]领导干部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调查研究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5]534,才能在特定环境中充分、科学引导人民群众——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正确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三)辩证法意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习近平要求“加强对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的学习,以便达到可以灵活的应用。可以熟练掌握矛盾,增强问题意识,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各种的问题。”[11]例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布局的提出,就是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基础上,着眼于解决中国面临的矛盾基础上提出来的。
首先,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学会正视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习近平认为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事事都面临着各种问题、挑战,这就是矛盾普遍性的真实表现。因此,要求必须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和坚持以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做事情,以调查研究深化矛盾认识,以科学认识化解实践矛盾。现阶段,各级干部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12]。
其次,矛盾也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分析各种物质运动中的矛盾,分析其在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分析矛盾各方面、各个阶段的特殊性。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注意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但也不要忽略我國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1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变,矛盾的普遍性判断仍然适应,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还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及生态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2]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2],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拓新局面、新境界。
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习近平认为,在处理事情、做出决策之前都必须做调查研究。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要求必须运用辩证法思维来思考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看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另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要求在承认矛盾存在的前提下,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通过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创造条件促使事物朝着良好的方向转变,顺利解决发展问题,努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三、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不断创新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
适当的方法对调查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3]调查研究同样要解决好“桥或船”的问题,只有拥有了“桥或船”,并且这种“桥或船”管用、好用,才能使得研究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较好的解决遇到的问题。否则虽然有了想去调查研究的意愿,但也没有适当的方法去开展工作,最后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没有取得良好的调研效果。做调研的领导干部需要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掌握正确的调研方法,才能做到想调研、调好研,才能更好地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真正实现利用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为人民办更多实事、好事的愿望,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要完善并进一步创新调研方式和方法。在长期的调研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良好的调研传统,也取得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研经验和做法。例如到实地进行考察、到某个具有代表性地方进行蹲点、组织群众召开一定范围的调查会、邀请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对群众进行走访以及对典型地方与做法进行调查等。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对这些方式方法进行继承和完善,“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14]。
同时充分运用多学科理论,运用发放问卷、进行统计、适度抽样、咨询专家、运用网络等方式进行调查,运用云计算先进手段为国家决策提供真实、有效、详实的数据和材料,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领导干部在调研过程中,既要关注机关,又要走访基层;既要重视干部,又要接近群众;既要掌握全局,又要发现典型;既要有“规定路线”,也要有“自选动作”。正如习近平所要求的,“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15]。
(二)坚持不断强化调查研究的问题意识
领导干部强烈的问题意识对决策十分重要。“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16],“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7]。领导干部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衡量他们的思想作风、工作标准、领导方法、领导能力的重要指标。领导干部有了敏锐的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正视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很好地正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有的领导干部意识不到存在潜伏的危机和矛盾,盲目乐观,当出现问题时一头雾水,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有的领导干部面对问题“怕”字当头,谈问题色变;有的领导干部思想懒惰,浮于表面,嘴上喊着问题,本子上写着问题,但就是不用心思考问题,不愿意触及深层次问题。这些没有问题意识的领导干部若去做决策,可能会导致影响国家事业发展、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发展等不良后果。
领导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的很容易发现,有的则是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则是潜藏于事物的背后。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準、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14]。对于发现的已经凸显出的矛盾,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自乱阵脚,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应对和认真处理;对于潜藏的问题和矛盾,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扩展解决问题的思维,激活思路,深入科学的分析,做到未雨绸缪,及时查缺补漏,将问题和矛盾消灭与萌芽状态。“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2],现阶段最为关键、重要和迫切的实际问题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干部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14],使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落地生根,结出各种惠民的硕果。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14]开展调研,真正做到汇民智、解民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三)坚持不断改进调查研究的作风建设
领导干部的作风好坏影响着其他方面发展。作风建设对于一个政党至关重要,决定着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要抓好作风建设,领导干部是其中的关键。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需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良好的党风、政风的形成,并以良好的党风和政风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抓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需要抓好教育培训,让领导干部处于不断学习之中,养成求真务实、廉洁勤政的好作风;需要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法规体系,使作风建设变为一种经常化、长效化状态,通过筑牢制度的笼子来保障作风的改进;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出好的作风;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劲势头不放松,通过惩戒腐败分子形成震慑,在全社会树立风清气正的作风环境中,让领导干部把精力放到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上去。
需要通过开展调研来转变领导干部的作风。领导干部的作风对一个政党的发展十分重要,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使领导干部形成优良的作风,促进党的建设良好发展。调查研究则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有效良方。“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5]534,在调研过程中,“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14]。领导干部要通过眼睛向下、扑下身子,身入基层、心入群众,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厂矿车间码头、走到科研院所等开展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领导干部“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防止嫌贫爱富式调研”[12]。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得到改造,提高了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领导能力。更重要的是从群众那里获得真知灼见,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和破解难题的对策。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为民服务解难题,加深了对人民群众重要历史作用的认识和理解,真切地感受到了群众的艰辛,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去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拉近了基层群众的距离,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反过来,人民群众变得更加拥护党的领导,以更高涨的热情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领导干部通过调查研究,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军心民心为之一振,使全党形成良好的作风。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14]在已经走过的百年辉煌历程中,无论是进行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国共产党始终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立足于中国国情,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全党工作的基本内容,在革命斗争和建設实践中把调查研究作为不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工作方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灿烂的成就,所有伟大的战略构想、政策决策都是在广泛调查、科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14],面对这样的局面,“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18]。领导干部要到人民大众中去,到基层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2],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23-04-01(01).
[2]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01).
[3]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8.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5]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6]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8.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N].人民日报,2011-6-22(01).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10]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26.
[11]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法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基本问题的本领[N].人民日报,2015-1-25(01).
[12]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实抓好主题教育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N].人民日报,2023-04-04(01).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4]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N].人民日报,2023-03-20(01).
[15]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18]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7-25(01).
责任编辑: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