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2023-06-04邓海漫邵建勋
邓海漫 邵建勋
摘 要:"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理念和目标上同向同行,二者有机融合,互为联系。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高校军事理论课要转变育人思路、建立育人机制、聚焦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以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3
目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思潮和多种价值观念碰撞、渗透、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知识传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三全育人”工作实效,高校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开启课程思政建设新局面。在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育工作者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以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纲要》)为遵循,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1],凝聚各类教育资源、深入探索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2],使学生树立爱国意识,深化爱国情怀。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当前,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的现状,二者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为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形成“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当前解决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困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纲要》指出,我国所有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塑造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長成才全过程,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科学把握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抓住主要问题,实施精准施策,遵循育人规律,进行改革创新,《纲要》为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孤岛”困境和盲区提供了工作思路[4]。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2〕7号)(以下简称《大纲》)中的相关规定,高校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5],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思政教育元素多、学时长、课时多、内容跨度大等特点。同时,这门课程是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6]。高校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培养和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由此可见,高校军事理论课是实践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对于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国防科研人才奠定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一)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和德育功能挖掘不充分
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各种腐朽思想的入侵,对青年大学生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立德树人面临严峻考验。但在实施育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于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挖掘不充分、找不到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导致该课程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无法发挥课程塑造价值的功能。
笔者通过走访课堂和调研发现,一方面,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的结合缺乏情感升华,教学目标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不能巧妙从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行为上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实行全过程育人。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没能将教学内容与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紧密结合,深入挖掘习近平强军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并建立起系统的课程思政资源储备库。此外,有部分教师在对德育教育准确性的把握上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理解、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习近平强军思想、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方面的剖析,没能充分挖掘高校军事理论课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有待提升,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依旧处于以知识讲授为主的阶段,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思想张力。通过调研发现,有一部分高校师生认为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把握不够,经验不足,教师知识结构、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学生对课堂认同程度低等原因,直接和间接影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运用。例如,有些教师会严格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授课,这种方式能确保授课内容的正确性,但课堂缺乏活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在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把军事理论看成是普通的凑学分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远比不上专业课,学生不会主动关注。因此,导致一些教师提不起教学热情和兴趣,实施教学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模式的深究和创新上,改革动力不足。以此也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思辨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
(三)缺乏对课程思政全面认识和系统化设计思路
对于构建科学性、系统化的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体系,高校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系统化设计思路,且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达成目标进行考核和评定。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能力,具备国防观念,以及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最终提高学生的国防素质。由此可见,军事理论课要在学科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个性品质教育的维度上培养学生,使知识教育和价值引导同向同行,不断强化军事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但部分高校在统筹资源、聚焦任务、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因材施教、加强分类指导等方面缺乏制度和平台建设,影响统筹推进构建一体化大思政格局。
三、构建"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体系
(一)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完善育人机制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主要以高校党政机关为依托,实施融合式发展,配套联动,相互促进,不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引领师生逐步形成“筑牢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担当”的良好发展态势,努力构建党建引领下的高质量课程思政新格局。
第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高校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带头,党政齐抓共管、联合各系主任、班主任、辅导员深入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第一线,亲自听课和查课,为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将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作为高校重点项目建设予以推进,建立该课程“课程思政”赛课、评课制度,给予教学及科研经费支持,并将参赛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重点内容。高校在制度、项目申报和经费上给予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充分支持,以此进一步明确各院系、各部门、全体教职工在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建立目标明确、管理有序、评价科学的育人体系,进而推进课程思政有效改革,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课程思政水平、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使用等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想特点,立足学校特色,专业要求,在学生知、情、意、行层面上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有的放矢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课程思政有效实施。例如,笔者所在的涉海院校(以下简称本校)实施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结合海洋院校特色,突出海洋强国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军事理论课《国家安全》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安全概述、国家安全形势、国际战略形势,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安全内涵,理解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学生坊间保密意识,同时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特色,设计“如何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海洋创新型人才和新型海洋工程应用型人才,加强建设海洋强国”的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国防建设》中,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参加学校与市委军民融合办、海事局开展的军学共建活动的心得体会,以此强化学生对我国国防体制、国防战略的了解,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意识。
(二)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聚焦学生思想
一是实施精品带动。全过程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学载体,激活学校课程思政内生动力。教师通过“一院一品”品牌项目,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加以融合应用。例如,本校开展了红、蓝、绿文化活动,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共建等,以此为教育载体,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感。二是教师在授课环节,通过引用经典,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在《军事思想》的教学中,教师要旗帜鲜明地把我国古今军事思想经提炼后向学生讲透彻,传播中华文化,强化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需注意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其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变化和提升。教师以此作为参照点,在该课程结课后,通过问答使学生重新审视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判断学生在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心得体会、思想感悟、价值观塑造等方面较之前所发生的变化。教师顺势推进,抓住学生思想的升华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防强大与社会稳定及个人安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三是教师在课后考核、观察学生行为表现中,判断学生能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讲好中国国防故事。例如,学生参加国防知识竞赛,担任新生入学军事训练教官、以海洋强国为主题,拍摄爱我中华,建设国防视频、参加国防主题演讲大赛、大学生参军入伍,换一种方式,在青春赛道上继续奔跑。
(三)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多方配套联动
第一,拓宽教学场地。一是学生之间组建第三课堂学习小分队,开展多方位的联动学习。二是高校组织跨专业、跨学院、跨校区的交流学习活动,使各方有机融合,配套联动,相互促进。例如,充分利用一些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纪念日通过多校区多专业联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国防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进行跨校联合教学,实现育人资源优势互补并为本校构建课程思政提供思路和方法举措。
第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开发和丰富学校课堂实践教学,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高校可以邀請校外军事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开展形势报告、军事理论座谈交流、开设国防安全讲座等活动,通过鲜活事例,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加强文化引航工程建设。例如红色文化教育,高校要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成立军事理论课学习小组,邀请老党员座谈、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坚持周一开展升国旗仪式、每周观看一部红色国防电影并撰写观后感等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把国防教育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始终做到将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保持一致。再次,加强绿色国防教育,依托军民融合办,开展军学共建活动。例如,本校发挥军地融合优势和驻军大市的优势,积极邀请部队领导进校园,通过讲座和座谈等形式,强化学生国防意识。最后,强化蓝色海洋文化教育,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涉海单位学习交流,邀请航海家、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进入校园,通过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洋文化、海洋安全,热爱海洋事业,维护海洋安全。此外,高校要积极拓展网络教学渠道,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中的运用。例如通过微信、慕课、翻转课堂、微视频、公众号等方式,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利用好各类信息教学技术,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扩宽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语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把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从多层面探索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实现育人和育才同频共振,落实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李萌欣,吕建平.推进高校军事课程线上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3):70-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3-02-10].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1-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EB/OL].(2019-01-11)[2023-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1061/s3289/201902/t20190201_368799.html.
[6]吴玉峰,凌勇威,李豫萍,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征兵工作路径研究[J].成才之路,2023(6):41-44.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