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设计探索
2023-06-04王瑜
王瑜
内容摘要:本文践行高中语文新课标“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的教学理念,通过开展多视角写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模仿《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出现的多个人物和社会力量,使他们进行书信往来,从而还原小说中的社会语境,进而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探究其性格来源,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多视角写作 还原语境 深度解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幽默讽刺小说,被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观察与批判”。该单元要求学生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小说中,别里科夫的“套中人”人物形象是显豁的,他既在物质上把自己装进套子,表现出穿着、行为的怪异;又在精神上把自己装进套子,表现出自我的奴化和对他人的戕害。保守、僵化和奴性是套中人的内涵,然而知晓这一点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相反恰恰意味着对文章深度阅读的开始。因为我们更想要知道,究竟为什么会产生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套中人”的性格根源是什么,我们又将如何避免这样的人物产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借古鉴今,启迪思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纲领指引下,通过开展多视角写作的实践活动,还原当时可能存在的社会语境,再现并深刻认识到了社会环境与人物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最终明白原来我们所批判的,不只是“别里科夫”这一个,更是那黑暗窒息的社会环境以及被这个环境所笼罩的无数异化、奴化的人。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下,拥有真正属于人的良知和自由意志,不只是契诃夫对当时俄国的呼唤,更是当下我们应对自身树立的要求和期盼。
教学目标:1.分析和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小说创作和人物活动的社会语境。2.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特征,探究其问题、意义和对今人的启示。
课前准备:进行学生多视角写作的实践活动,以模仿小说中出现的多种人物或力量之间的书信往来为实践方式,还原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语境,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情节脉络,可以说,它写出了别里科夫在社会交往中的胜利史和失败史——当他在面临之前社会中的人,如他的同事、学生、城里的市民时,几乎无往而不胜,可是当他在面临柯瓦连科和华连卡这样真正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人时就一败涂地了。别里科夫是如此的怪异和滑稽,作者对其给予了批判和讽刺,这些都是我们已知的内容了,可是接下来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物出现,他诞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前我们开展了多视角写作活动,让大家模仿书中人物的立场和口吻进行书信往来,从而还原当时复杂的社会语境。
下面我们来看大家写作的别里科夫和当局的一组书信往来。
二.还原和分析社会语境
课堂活动:呈现学生仿写的信件,由写信的同学进行朗读。
别里科夫给当局的一封信
尊敬的政府人员:
您好!鄙人一直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但我不得不跟您报告我所见的一些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以防闹出什么乱子来。我们这儿的人实在是不安分,学生们总是在教室里吵闹。不仅如此,连教师也会不守规矩,有时竟会参加祈祷式迟到,还会在没放学时就离开学校。这样下去哪天肯定会出乱子的。此外,最近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学校的教师密哈益-沙维奇-科瓦连科竟带着他的姐姐华连卡一起骑自行车。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这成何体统!要是这样,那学生还不得倒过来,用脑袋走路吗?更不合规矩的是,在我给他忠告时,他竟对我,一个年纪比他大的同事,以毫不客气的语气说话。所以我把这件脱离常规的事报告给您,以防再闹出什么乱子来。今后我还会继续尽力遵守法规。另外,还希望您在发布条令时,能够明确好禁止什么,以免出乱子。[别里科夫(学生1)]
当局给别里科夫的一封回信
亲爱的别里科夫先生:
您的来信我们已收到,别里科夫先生,经过调查,我们认为您是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踏实的公民。对于您遭遇的不幸事件,我们深表同情,对于您向我们反映的问题:
1.“恋爱中的anthropos”这副漫画到处传播;
2.柯瓦连科先生和他的姐姐在周末骑自行车这两件事,我们经过讨论,意见如下,请您知悉。
关于以您为原型的漫画到处传播这件事,我们也认为很不妥当,因为这侵犯了您的肖像权,并给您的声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您可以让传播者向您道歉,并制止这件事的传播。相信您的同事对您的为人非常了解,不会相信别人对您的恶意丑化。
关于柯瓦连科先生和他的姐姐在周末骑自行车这件事情,很抱歉,我们认为他们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因为并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不允许公民在公众场合,按照自己的意愿骑自行车去任何地方,但是如果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及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的话,我们会慎重考虑这种事情是否要进行改变。
最后,非常感谢您的来信,我们甚是欣慰,因为有您这样遵纪守法的公民。我们的国家社会才得以穩定的发展,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您反映的问题有违反法律的现象,但是我们并不想对您本人做出任何指摘,希望您能继续按照这样严谨认真的态度工作和生活。您是一个好的公民,感谢您对社会的贡献,再见![当局(学生2)]
请同学们对这一组信件进行点评,重点分析回信。
明确:这一组信件符合各自身份,能够模仿别里科夫和当局的言语方式,并结合了原文中的情节,还对切实的事件予以回复,非常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语境,并使读者产生代入感。但有一点是不太恰当的,即当局对别里科夫关于柯瓦连科和华连卡骑自行车这件事的告密予以了反驳,认为他们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因为当局并非是一个公正的可以主持公道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书上的其他事件得到证实。
课堂活动:教师提供文本资料。
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
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著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明确:这些事情同样日常和琐碎,和骑自行车在本质上是同样的事情,本无伤大雅,可是全城的人却都很怕他。别里科夫何以能够拥有这么大的能量呢?如果正如回信中所说,当局主持公道,对别里科夫的告密予以反驳,人们的生活不会受到惩处和影响,恐怕反过来是别里科夫要成为大家的笑柄了吧,毕竟他如此地大惊小怪、斤斤计较、不合时宜。可是现实却是“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也就是说别里科夫的告密是有效的!
他借助了当局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或进行惩处,即使看起来是如此微不足道的事物,如办家庭戏剧晚会、看书、交朋友、周济穷人、教人念书写字……所以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黑暗的高压统治的社会,对人们的生活实行方方面面的严密管控,告密成风。
课堂活动:教师提供有关于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期的俄国,被列宁称为处于“牢狱时代”,那时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政治上的封建专制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了军事镇压,四处制造恐怖气氛,试图钳制人们的思想,控制人民的行动,其专制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到处是密探,盛行告密诬陷,加大书刊检查,施行严厉的言论管控……
三.分析社会环境中的人
1.这样严密的社会管控和小说当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相一致的,请同学们思考和想象一下,在这样严酷的社会现实之下,有哪几种生存的样子?
课堂活动:学生讨论。
明确:主要有三种生存的样态,我们可以用颜色来划分:一种是白色地带的人,他们是革命者、反抗者,是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为推翻当局的奴役而努力,当然可能会遭遇到当局的疯狂迫害,被流放、被镇压;一种是黑色地带的人,他们是黑暗社会中的卫道士、当局的打手、国家的暴力机关;还有一种是灰色地带的人,普通的绝大多数的小人物,他们深感压抑,渴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力与专制统治做斗争,只能逆来顺受,麻木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2.别里科夫属于哪一类人?(组织学生研讨,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别里科夫是灰色偏黑色地带的人。他并不属于国家的权力机关或暴力机关,在现实生活中,他仅仅是一个希腊文教师,手中没有公权力。他的身份就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公民。但是我们发现他的行为,不管是告密也好、劝告也好,却在无限地向封建卫道士靠近,能够深刻地影响他人,似乎极其强大。这是别里科夫黑暗的一面。
可是请大家注意一下他的内心——他非常恐惧。如果是绝对黑色地带的国家暴力机关,当他们去镇压时,这是他们的职分所在,名义正当,力量强大,是很少感到恐惧的。然而别里科夫的内心却非常恐惧。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找一找书上表现别里科夫恐惧的片段。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别里科夫是一个小人物。在当局恐怖高压的统治之下,小人物们面临不稳定的社会、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随时可能的惩处镇压,他们自然是怕的。别里科夫尤其怕,他的恐惧甚至超越了绝大多数人而陷入了一种病态的折磨,所以他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物质上的套子使他与现实社会的危险相隔离,精神上的套子使他不会违反政府禁令,处于安全境地。套子是他抵御恐惧的方式。
可是一个如此怯懦、恐惧的人,他怎么会有勇气去干涉别人的生活呢?他不是应该什么事情都躲起来,就像乌龟壳中的人,战战兢兢地活下去吗?可是我们又发现他好像非常的强大,特立独行,作为全城人的对象,可以视他人的非议和目光的注视如无物,并且还会去干涉他人的生活,是什么给了他勇气?
课堂活动: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示例1:
我觉得在别里科夫的心里应该是有一杆秤的,他把当局和身边的民众放在一杆秤上进行衡量,他认为当局比身边的民众重要得多,当局对他造成的威胁更大一些,所以他会选择去顺从当局。再说他为什么会去干涉身边的人,可能是防止身边的人有错误的言语和行为,他自己被牵连到,所以他就充当了当局的狗腿子。
学生回答示例2:
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因为如果闹出乱子来,整个社会就更加危险了。他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危险的社会反过来会再去影响到他。所以他敢于去干涉别人的“勇敢”其实是自私、是恐惧。求生欲压倒了他,影响到了他的一切行为,让他不顾一切地去自保,反而对自己、对他人都造成了伤害。这是一个社会造就的自私的可怜虫的形象,既可恨,又可怜。
四.套中人的根源
这个社会中还有许多人,并不是所有人都活成了别里科夫的样子。请大家思考一下,别里科夫身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到底是什么让他完全地生活于对当局的恐惧之中,成为了套中人,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课堂活动: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明确:和同样都是小人物的城中其他人进行比较,你会发现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不同。城中其他人虽然也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但心里至少明白这是错的,这个社会是不好的,而别里科夫也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却在心里把是非黑白都颠倒过来,连是非对错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完全丧失了思考能力的人,完全被恐惧压垮了的人。
关于人,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有“平庸之恶”的观点,关于人的思考,她有过如下论述:
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我们通常将思考称作我与自我的沉默对话。在拒绝成为一个人的同时,艾希曼也将这一真正成为人类的能力完全地抛弃掉了。这就是思考的能力。他不再有能力做出道德的判断。这种思考的无能为许多普通人制造出一种可能性——犯下规模庞大的犯罪行为。像这样的事情,世人前所未见,这是真的。我用哲学方法思考过这些问题。思考的风,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明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我希望,思考能给予人力量,在这些不多的时刻里,在危机时刻,阻止大灾难的发生。
别里科夫身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失去了人的思考能力。对别里科夫和社会语境的关系进行总结的话,应当是这样的:
首先他是沙皇高压统治之下的一个受害者,所以他如此地多疑、胆小和怯懦,时刻充满了恐惧,生活里没有一点幸福和快乐可言;同时他又极其地愚蠢,他不思考、远离现实,用当局的公文和禁令代替了自己的头脑。他的心灵奴化了,变成了当局的一个奴隶,因此他因循守旧、惧怕变革、干涉他人并告密,给人产生精神上的压迫。他的人格变得低下,行为变得卑劣,而他自己还毫不自知。丧失了人的思考能力是他身上最大的问题。社会塑造了这样一个可怜虫,而这个可怜虫又反过来去维护当局。“套中人”也因此成了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成为保守、僵化和奴性的代名词。
其实我们还可以再去想一想,城里更广泛的人有没有受到当局的影响呢?城里的人都怕他,是不是也是被当局所笼罩了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城里的人什么都知道,却不敢去反抗,这正是柯瓦连科和他们最大的不同。他敢于直接说出来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恶的,充满着改变现实和反抗的勇气,他是作者所赞美的充满人的主体力量的人物。
契诃夫是一个对社会富有高度责任感的作家,他曾经说过:
文學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他不是写小说好玩让大家来消遣的,而是对社会有所批判,希望社会能够变得更好的……
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
希望大家学了这篇文章,知道我们不要做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不要做套子中的人。我们要做阳光下的人,做真正的会思考能够感受生活的人。
课题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规划重点课题(LZD/2021/1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