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关键问题,丰富学生学习过程

2023-06-04祁昕磊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习过程关键问题核心素养

祁昕磊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又要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文章以统编版教材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通过聚焦问题、解读课文、实施教学、预设生成等教学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 关键问题;学习过程;核心素养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导语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文章文笔细腻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感情真挚丰富,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以及物产丰富,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人们对西沙群岛的向往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关键问题,认真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一、聚焦问题,认识教与学

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才能主动建构意义、发现知识、发展思维。“教”不等于“学”,如果教学没有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忽视学情、学理,教师一厢情愿地“教”,那么学生的认知只会如工厂流水线生产一般。“学什么”即是教师根据目标、学情的精心准备,“怎么学”即是教师的把握与放手,两者联系紧密,是教学最基础的问题,也是难处理的问题之一。从“学”的视角分析,“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不仅要基于学生,判断、选择、确定“学什么”,更要较为精准地预判学生“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展开、推进,并进一步优化“怎么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增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真实经历学习过程。教师就像一架天平,学生在天平的一端,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就像砝码,天平两端砝码重量就像教师对重难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学生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学会在“润物细无声”处减少两者的差距,保持平衡。“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学”搭建学习桥梁。从教材看,《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但在教学时依然需要琢磨把握教材的理念和编排意图。从学生的学情来看,课标要求学生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情感。从学生的认识来看,本单元要素可为学生写作文打下基础。从学生的学习历程来看,已经能找出课文中的明显提示,这些提示都为学生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或者疑惑,也是为四年级的“批注教学”进行启蒙,让学生用自由式的感想“装饰”不变的文字,课文再次被赋予了生命,如诗如画的西沙群岛景象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预习过程会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语文素养。

二、解读课文,挖掘道与术

本篇课文的教学要立足整个单元,分层落实语文要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并未体现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却奠定了本单元的学习基调,即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从古人的诗文,想象旖旎风光,直至第二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一起观赏美丽的山河,“关键语句”这一要素开始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文中提示虽小,却有着举足轻重之效。这篇文章整体脉络清晰明了,语言生动准确,富有儿童趣味。因此,落实语文要素,要立足文本语境,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更需要教师搭建更多的支架来引导学生。“有学生立场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之前,教师一定要精选学习内容。笔者在备课时,关注并解读单元导读、阅读提示、课文“泡泡”、课后练习、交流平台等内容。课前制作学习单,学习单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更快理解课文内容,筛选重要信息,写课后感想,这种举措可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学什么”是真实学习发生的关键所在。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课文意图、学生特点等因素,循学而教,依学而定。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图片、优美的语言导入,为本节课的课文朗读奠定情感基础。

三、实施教学,寻找纵与横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认为,教材立足“好教”,但要“教好”还是不容易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个人演奏会”,而是学生展现自我、提升素养、相互成就的“百老汇”。在教学时,笔者选择第二自然段进行精读教学,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理解句意,辨析关系,通过重要词语的检索感受西沙群岛海水的特点,抓住文本的关键,探究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例如,从“深蓝”“淡青”等词语可以看出海水的五光十色,从“一块块”“一条条”等词语能立马联想到作者在描述“高低不平”的样子,原来正是这奇特的海底,才有了这些绮丽色彩的产生。这优美的语言、奇妙的布局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教师适当进行拓展,提出问题:“这儿为什么这么美?”让学生开启头脑风暴,总结出这是一代代环保人努力的结果。此举让学生深入细读,思考更加深入、多元化,从而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接下来,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总结方法,从“得法”到“用法”,引导学生借助“一读、二想、三找”的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从搭建支架带着学生找到全文的关键语句到共同寻找第2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再到第5自然段让学生尝试自学,通过关键语句理解段落意思,也为课后的小练笔做好语言实践的铺垫。整节课从多种形式、多样内容的朗读、展示汇报等,到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由读到写,读写并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语言实践创造了很多机会。在教学完所有段落后,学生重读课文,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配上视频画面,让学生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产生美的享受。

四、预设生成,成长得与期

教师要学会提供学习支持。一是读懂教科书、了解学生,找准学习起点,准确定位“学”的目标。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借助支架,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这是目标落地、高效学习的关键所在。依据目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师凭借学习单设置学习活动,可以更为精准、高效地展开教学,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分享、对话交流。学习单虽然有限,但是教师在课后要适当穿插有深度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小练笔、图画信、配乐导游词等,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即“分层作业设计”。这样的学习学生参与度高,思辨性强。二是拓宽“学”的时空。主要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黏合剂,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使散落在文本中细碎的问题得以整合。在学生疑难处的点拨还需要多些等待,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对“瑰丽无比”这个词的理解,在提前预习时,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了解“瑰丽”的意思。学生也可以通过组词法“玫瑰和美丽”,引申为“像玫瑰一样美丽”;多种方式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海水是瑰丽无比的。最后通过形象的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这是一种迁移习得。在“双减”背景下,“教的变革”让教师从课文解读完善为教学设计,“学的变革”让学生从身在课堂升级为习得迁移。

五、结语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语文教学不宜灌输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见“岔路口”,教师是一个方向标,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眼睛盯起来、耳朵竖起来、想法转起来。关注问题,基于學情,落实实践,让学生的学习更聚焦、更扎实、更深入。“教”绝不是越俎代庖,要让学生真实经历学习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顺应学生学习的“自然之道”。教师要坚守学生立场,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精选学习内容,搭建学习支架,助力“学”的展开;教师要及时捕捉动态学情,顺学而导,引向“学”的深入。语文学习是来自生活,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而高于生活的一种学习。只有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加持下,“让学习过程真实发生”才可能真正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学习过程关键问题核心素养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