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古今教学文言文的方法

2023-06-04张百龙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难点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张百龙

[摘 要] 文言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大多被视为一大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文言文就是重新学习一种新语言”的认知误区,引领他们去发现古今语言之间的“血脉相通”之处,如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汇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汇的对应关系、高度概括的语汇在当今表达中的广泛运用等,从而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中轻松学习文言文,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难点

在阅读文言文时,很多学生都有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感觉。他们在朗读、翻译、理解、感悟中艰难地前行,粗略地记忆着。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认为,虽然随著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祖国的现代语言文字与古代文化之间有了很大的差异,但两者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对古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血脉相通的文化基因是教师教学文言文的稳固桥梁。在和学生一起阅读文言文时,教师要引领他们主动融通古今文化,在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中自然地完成认知的对接,自觉构建起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为今后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化著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单双音节的对应中学理解

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基本都是循着读懂大意、把握信息、感知文化、以文化人的思路进行指导。如在小学第二学段教学《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等文言文时,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文言文所述的内容,把握其大意;到了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时,教材编者则开始渗透“联系上下文”“尝试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编者又介绍了凭借“资料袋”助学的方法。统编教材中由浅入深、从简单的注释代入,到古今汉语关联融通理解的发展变化,也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文言文的方向。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一课为例。在课后练习中,举了《囊萤夜读》一文内的“倦(疲倦)”一例,让学生填空,以感受此文中“家贫”的“贫”和《铁杵成针》中“未成,弃去”的“弃”的意思,并知晓虽然课文中的注释没有阐明它们的意思,但我们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去理解它们。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不能点到为止,而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古今汉语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特点,并在试着对其他文言文词汇进行一一对应的古今对比中进一步感知这个特点。而后,我们再反过来,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改成单音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也为他们今后拟好简约的习作题目、概括文本大意,以及提升认知能力做好铺垫。

笔者在学生完成了《囊萤夜读》中“贫”和“弃”的组词理解之后,又出示了该文中较难理解的“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句话,让学生试着通过组词的方式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通过“夏——夏天、盛——盛放、照——照亮”这样的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过渡,很快拉近了古今语言之间的距离,学生也感受到了汉语发展变化的特点,增加了对文言文的亲切感。而后,笔者出示句子“我取出一只袋子来装这些梨子”,让学生将句中的双音节词换成单音节词,再连起来读一读。学生在改写、朗读“我取袋装梨”中进一步体会单音节词的精练。

又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文时,笔者在学生的预习环节设计了“借助注释和组词的方法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组词理解”的阅读方法,避免出现死记硬背注释的问题。而后,笔者再列举一些当下的热点话题如“双减”,以及新闻标题如“疫情防控,地方政府‘可为更要‘有为”“云上聚焦脱贫攻坚”中的相关用词等,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试着通过组词、扩词的方法理解标题的意思,再结合这些精练的语言体会表达的简约性。如此,古今文化的血脉相承就被学生所发现、理解。

二、在文化基因的沉淀中厚素养

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是相通相连的,这些联系主要体现在成语、古诗词、名言警句中。根据将要教学的文言文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成语、历史故事、名句俗语等来导入文言文,或者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源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囊萤夜读》之前,笔者从“囊萤映雪”的典故入手,通过对学生讲述车胤和孙康勤学的故事、播放根据这个成语制作的卡通故事视频,让学生在古今表达的对照中探究文言文中陌生词句的意思。这样,学生在理解“恭勤不倦”时,就不会生硬地根据课本上的注释直译为“车胤肃敬勤勉,不知道疲倦”,而是联系自己熟悉的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孜孜不倦这些词语来进行创造性的理解,让句意更具口语化。对“博学多通”的理解也是如此,学生联系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等词语主动丰盈该句的意思,流露出对车胤学问的肯定和赞美。教师如此搭建桥梁,文白对照,学生不再被逐字逐句的枯燥分析所困扰,他们尽情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联系和发展中顺畅地理解文意、感知情节,获得教益。

对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汇,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以形成认知经验和解读策略,如“走”字在古代意为快跑,“尝”字在古代意为曾经,“识与志”“惠与慧”“见与现”等为通假字,这样,学生在以后阅读文言文时遇到它们,就不再会觉得它们是晦涩难懂的陌生词汇了。还有文言文中常见的“之”字,教师也要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深入理解,如在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中,有几处都出现了“之”字,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梳理与探究,把握“之”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在接下来学习的各篇文言文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之”多种意思的理解。如此,到六年级学习《对弈》等含有更多“之”字的文言文时,学生就有了牢固的知识基础。

统编教材中编选的十多篇文言文,都在小故事中融入了大道理,渗透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礼仪等各方面的知识。如《精卫填海》传递的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渗透的是勤学、善读的品质,《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表达的是对智慧的赞美……在阅读一篇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善于联系相关的故事、学生身边的实例,对每一篇文言文所述的道理进行巩固、拓展,从而让学生在理解中积淀,在积淀中建构,在建构中传承。

三、在日积月累的诵读中强语感

诵读,是学习、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法宝。在刚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去反复朗读文本,如教师领读、视频范读、学生试读、同桌对读、小组赛读,以及对文言文去标点、恢复古代竖排从右往左读,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呈现再读等,让学生的读不再枯燥乏味,且不觉得是机械重复。在学生熟读成诵后,我们再结合他们的直译和意译,感知、理解、品悟文言文的言和意,指导他们处理好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让他们的诵读抑扬顿挫、有模有样,如同是从自己的口中自然说出的话一样。

这里想重点推荐一下“引读”。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师生共同阅读文本时,笔者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兴致盎然地读:“七岁的王戎,曾和——(生答:诸小儿游)。”“看,那道边的李树——(生答:多子折枝)。”“诸小儿那个馋呀,他们——(生答:竞走取之)。”“不停跑动的人影中,却见——(生答:唯戎不动)。”“有人就奇怪了,问道——(生答:汝为何不往?汝为何不动?……)”“王戎回答说——(生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如此,学生在穿插古今语言的对话中,读得兴味盎然,意犹未尽。

虽然文言文在每册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很低,但是教师不能就此忽视它。在教学了一篇文言文之后,教师可以相机链接一些其他相对较浅显的小古文,供学生巩固阅读理解能力,拓宽阅读面。如学习了《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则关于勤学的文言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成语典故。在日常的现代文阅读中,教师也要不时地穿插文言文,让学生诵读,让他们更熟悉文言文。有一些学校开展“每课一诵”、组织文言文诵读展示或比赛活动,根据课文内容实时链接相关文言文内容、将历史小故事转化成古文,这都是在努力创造学生与文言文接触的机会,这是很值得效仿的策略。以教学《白鹭》为例,阅读中,我们可以联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让学生感受白鹭的美,让学生感知古今表达言意一致、和谐共鸣。

另外,统编教材的编者也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积累。综观小学阶段的课本,从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就在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板块中安排了成语、古诗文、经典名句,以让学生在诵读中置身传统文化学习的语境,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补充,让他们在不间断的诵读中日积月累,形成对文言文语言的语感。

四、在模仿表达中得传承

尝试让学生模仿文言文句式进行表达,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力的有效路径,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如《司马光》这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群儿戏于庭”,与一年级上册编排的《江南》一诗在表达上就有共通之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他们常说的“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在家中玩、在小区里玩……”用“群儿戏于……”的句式进行表达,在模仿中感知、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形式。

例如,在读了《书戴嵩画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处士笑而然之”的背后,会怎么回答牧童:“处士笑曰:‘果如汝言!戴嵩谬矣!”“处士笑曰:‘汝视甚细!斗牛之尾确应搐入两股间也!”……而后,教师创设新的情境:“大家很熟悉小马过河的故事吧?能不能将本文揭示的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融入新的故事之中呢?”学生立刻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他们在小组合作、讨论、互助之后,运用文言文语言进行新故事的创编:老马令小马驮麦去磨坊,途中遇河。小马问老牛:“吾能过乎?”老牛答曰:“可,水甚浅。”一松鼠拦之,曰:“不可!不可!水甚深,昨吾友尝溺而不返。”小马无所适从,乃折返。母问之因,如实答。母让其亲试,乃知水深浅。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其情节也融入歌曲中,這些素材给我们探究古今汉语的融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也为学生创作搭建了牢固的支架。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对文言文的综合性学习和模仿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浓厚兴趣,在不断表达实践中守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总之,阅读文言文作品,感知古代语言表达,不是让学生零基础地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而是让他们发现当今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感知古今语言之间的“血脉相通”之后,爱上文言文,爱上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传承、发展、创新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荣生.文言文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周一贯.语文:在古今汉语的融通中继往开来[J].小学语文教学,2022(7):4-7.

[4]刘心,郑晓勤.“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的文言文字词教学新探[J].教学与管理,2022(15):90-92.

猜你喜欢

教学难点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汽车维修专业中多媒体教学应用分析
见微知著,从难点到亮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
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尝试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