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弼时从莫斯科返回延安后

2023-06-04郭松林

红岩春秋 2023年5期
关键词:任弼时共产国际中共中央

郭松林

1940年3月,任弼时从共产国际回到延安后,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主管中央书记处,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他用“骆驼精神”全力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在延安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在共产国际的

重要代言人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摒弃前嫌,和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但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认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力量比较弱小,中国的抗战应按照法国共产党“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和“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做法,体现“一个政府、一个领袖”,服从于蒋介石的统治。

1937年10月10日,共产国际开会讨论中国问题,通过了专门决议,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八点要求,并决定派王明等人回国帮助中共中央工作。11月29日,王明等人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一到延安,王明就以“钦差大臣”自居,视自己为党的中心,凌驾于中央书记处之上。12月下旬,王明到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他不经延安同意,发表与中央相左的言论,甚至擅自以中央名义发表文章和谈话。王明这些无视党的政治和组织纪律的行为,引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不安和忧虑。

在党内路线分歧日趋激烈的背景下,1938年3月初,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肩负争取共产国际支持、解决党内路线分歧的重大使命,踏上前往莫斯科的行程。

任弼时抵达莫斯科后,于4月14日,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提交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与任务》的书面报告大纲。5月17日,任弼时在共产国际会议上对报告大纲作了详细的口头说明和补充。他对国共合作的特点、困难与阻碍,共产党的方针和任务,共产党对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活动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作了认真阐述。在说到党的建设时,任弼时着重谈了遵义会议以来,毛泽东在带领党和红军走出困境过程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强调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在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袖。

任弼时的报告有理有据,使共产国际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抗战形势和中共中央的工作情況,也加深了对毛泽东作为中共领袖的认可。会议期间,任弼时应各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邀请,前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毛泽东,使各国代表团对中共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任弼时如实汇报了王明回国后的所作所为,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感到吃惊。

6月1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根据任弼时提交的报告作出决议,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年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号召世界各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和一切热烈拥护和平与民主的人士,用一切方法,加紧国际的援华运动。

任弼时还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提交了求援信,陈述党经费匮乏,缺医少药,还有大批人员急需救助。一是从国民党监狱释放的近4000名政治犯,健康状况极差,需要治疗和营养;二是数千因伤致残的红军人员;三是大批烈士遗属和失去生存条件的红军家属。任弼时请求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给予援助,为八路军提供武器、弹药。不久,季米特洛夫答复:武器援助需苏联政府决定,共产国际从外汇中拨出30万美元援助中国共产党。

7月,王稼祥启程回国,任弼时接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稼祥回国前夕,季米特洛夫在同王稼祥、任弼时谈话时明确表示,中共中央内部应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王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应争当领袖。

8月初,王稼祥带着共产国际的决议、意见和经济援助回到延安。9月14日,王稼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摘掉了王明头上的光环,使与会者认清了王明的错误观点。随后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

推动中央机构规范化建设

1940年,任弼时回到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日常工作中,他经常要和中央各部门联系,检查各部门对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他很快发现,延安存在机构交叉重叠和职能划分不清等诸多问题。当时,延安集中央直属机关、八路军留守部队、陕甘宁边区政府三大系统于一地,但缺乏统一管理,没有严格的收发制度,许多事情无章可循,甚至作息时间也不尽相同。由于缺乏协调,各行其是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没有统一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的机构,严重影响办事效率。

任弼时通过实际调查,结合共产国际和苏联中央机构的设置,认为要更好地发挥党中央的权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中央机构应做相应调整变动。他的想法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支持。1941年7月30日,任弼时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关于改革中央机构的报告。提议建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书记处以及工作会议制度,扩大书记处的工作班子。任弼时指出,设立中央书记处,是由于党面临着异常艰苦、异常复杂的斗争局势,需要集中全党的力量,快速、高效地去开展工作。中央政治局对此完全同意,并于8月27日正式做出决定:在七大召开之前,中央书记处的组织不变。9月28日,中央书记处发出通知,决定“组织中央书记处办公厅,执行书记处的日常工作”。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要负责档案管理、文件收发、会议组织、党内交通等日常工作;指导各机关、地方秘书工作;建立请示制度和审批制度,收发、会客、财会、供给制度等,较为全面地明确了中央各机关工作规范和程序,形成了党的办事机构办公制度化规范化的雏形。

为了打破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军事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任弼时的支持,并转报毛泽东。毛泽东批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中央研究提出“裁、减、并”三种方案,毛泽东委托任弼时具体负责“精兵简政”工作,成立由任弼时负责的裁减委员会。任弼时亲力亲为,从机构设置和人员消费入手,从算经济账开始,“深入地调查研究,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连四个干部一盏灯每年的用油量,六个干部每月一瓶墨水的年开支,都一一做了测算。由此,他做出结论,中央机关要增加领导效能,人员由七千减为四、五千”。

经过周密的准备,任弼时在1943年3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中央机构调整和精简方案的报告。报告从实际出发,关于机构调整的方案十分详尽,得到与会领导充分肯定。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于3月20日通过《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机构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和改革,在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组织建设上意义深远。

参与领导延安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拉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随后,任弼时根据该决定精神,撰写了《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这是对该决定精神的深刻阐述,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党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为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思想保证。

1942年,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展开后,毛泽东提出陕甘宁边区的整风工作由任弼时、高岗负责,要走在全党前头的要求。根据中央指示,随即成立了以任弼时和高岗为首的陕甘宁边区总学习委员会。此后,任弼时亲自指导边区的整风运动。

1942年10月19日,中共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开幕,任弼时代表中央驻会指导,一直到1943年1月14日,共计88天。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系统县团级以上干部266人与会,中央学习组、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领导干部209人列席会议。任弼时向会议作了题为《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的长篇演讲。全面阐述了关于党的一元化领导、领导工作和工作作风以及检讨历史教训与党性等问题。在他的指导下,西北局高干会议用整风精神澄清历史是非、检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力推进了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对全党整风运动产生了示范作用。

1943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整风中审查干部。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是中央总学委副主任康生。他违背党的干部政策和整风运动的宗旨,提出“在共产党内有国民党特务活动”的论断,还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深入审干的动员报告,提出开展“抢救失足者运动”,片面地把审干变成肃反,大搞“逼供信”,造成不少冤假错案。

坚持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和经历过苏区肃反的任弼时,密切关注审干事态的变化发展,多次找人了解情况,并向毛泽东汇报审干以来发生的人人自危的混乱局面,认为应当坚决纠正在审干中出现的扩大化问题,得到了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的支持。1943年8月,中央作出《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提出了“一个不杀,大部不抓”,严禁“逼供信”的审干政策,及时扭转了审干工作中的错误做法。

12月22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反特务斗争问题,认为“抢救运动”应予否定。此后,开始甄别工作。任弼时提出:“对已经坦白的人,分别是非轻重进行甄别是一项大的工作。”“最初的审干工作是好的,后来的抢救运动就是强迫坦白,现在要进行甄别,取得经验教训。”毛泽东同意任弼时的意见,指示要“收集甄别工作的经验”。

1944年春,有关领导部门开始对审干中的冤假错案进行甄别平反,并对受到冤屈的人员赔礼道歉。毛泽东主动承担责任,多次在公开场合道歉。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抢救运动那时候,空气紧张得很,‘抢救了好些人,许多是搞错了的,非则非,今天要行脱帽礼,脱去给人戴错的帽子。”

在毛泽东和任弼时的指导下,甄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43年底至1944年初,审干工作扩大化的错误基本上得到了妥善处理,使整风运动走上正轨。

筹备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从1928年党的六大到1945年党的七大,整整相隔17年。其间,党中央曾六次提出筹备七大,但由于战争等多种原因,一再延期。我党经过延安整风,清算了自党成立以来的“左”倾和右倾错误,全党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高度团结统一,非常需要召开一次能够引导看齐、增进团结、明确方向的大会。这样,召开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便历史性地列入重要日程。

任弼时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自然承担起筹备七大的重任。他亲自带队踏看会址,最初将会址选在安塞县的真武洞。那里环境隐蔽,便于防空,但离延安较远,交通不便,后勤保障困难。之后又去枣园的后沟踏看,发现后沟环境虽好,但沟狭地窄,容不下那么多人。经过反复考虑,最终选址在党中央驻地杨家岭,修建中央大礼堂。

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春动工,年底竣工。修建礼堂时,对其用途严格保密。许多人不明白,为何在边区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大兴土木,修建工程浩大的礼堂。因此,有人给任弼时、李富春提意见,认为这是铺张浪费。到七大召开时,大家才明白了其中原委。在七大开幕式上,朱德向大会致词,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今天的大会是在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这句意味深长的话,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使全党分散在各根据地最优秀的同志成为代表,审查代表资格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由于斗争形势错综复杂,代表来自各抗日根据地和敌占区、国统区,情况不同,加上信息闭塞,大大增加了审查难度。其间,就发生过七大代表田守尧在赴延安途中遭敌袭击后牺牲,军统借机派人冒名顶替混入延安的事情。

任弼时对代表资格审查非常重视,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代表本人负责的态度,从1940年5月29日主持召开第一次审查工作会议,到1941年4月,每隔一两周就召开一次,共计20多次会议,初步审查了252名正式和候补代表资格。任弼时虽然工作很忙,但每次会议都会参加,“他仔细地了解每个代表的历史情况和各代表团的初审意见,然后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

七大召开前一个多月,各地代表历尽艰辛纷纷到达延安。任弼时指示接待处的同志安排好食宿,还将有的代表安插到抗大、鲁艺等院校临时学习。同时,他主持七大各代表团负责人会议,再次对代表资格逐个进行审查。审查结果是,合格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合计755人。其中新增补的246人,被停止或撤销代表资格的,或被原来的选举单位撤销代表資格的49人,圆满完成了代表资格审查工作,为七大的胜利召开和圆满完成会议议程提供了组织保证。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任弼时担任大会秘书长,他不仅主持了大会的各项议程,还递交了自己的书面发言。

党的七大是党的历史上会期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4月23日开幕到6月11日闭幕,前后共开了22次大小会议。原定日程并没有那么多会议,因参会代表发言十分踊跃,大大突破原定的发言人数,且每次会议主题也不同,所以,任弼时报请中央同意,延长了会议时间。这对于办会的中央书记处办公厅来说,无疑是重大考验。不管是生活保障、安全保卫、物资供应,还是会议作息、会场布置、座位编排、文件印发、资料整理等,会务的工作量非常大。但任弼时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圆满完成了七大的各项议程。

转战陕北时期

指导各解放区土改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3月初,胡宗南集结34个旅25万人兵力,准备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其首要目标是攻占延安。11日,国民党空军对延安施以狂轰滥炸。

这时我西北野战兵团兵力不足国民党军十分之一,装备也处绝对劣势,为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任弼时身体不好,但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秘书长,他不仅要协助毛泽东指挥西北及全国解放战争,还要面对胡宗南集团的围追堵截,担负起整个中央机关的安全责任。

3月25日,西北野战兵团取得撤出延安后第一个胜利——全歼胡宗南部整编第31旅于青化砭地区。 29日,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问题。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则带领中央和军委直属机关到山西临县,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

为适应转战需要,留在陕北的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另加中央警卫团等约800人左右,要与胡宗南几十万军队抗衡周旋。任弼时担任这支队伍的司令员,代号是“司令”的谐音“史林”,陆定一任政治委员,代号是“政委”的谐音“郑位”。毛泽东代号“李德胜”,周恩来代号“胡必成”。

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依据一年来的战况和各战场的形势,着重讨论了战略进攻的部署和解放区土地改革、财政金融工作等问题。对地方工作,毛泽东指出关键是解决土地问题。如不坚持土地革命,则势必丧失了农民,丧失了战争。小河会议后,任弼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支持长期战争的土地改革和财经问题及新老解放区的各种新问题。

当时,任弼时已经发现晋绥土改中有一些“左”的错误做法。受毛泽东之托,他开始专心研究土改问题。1948年3月28日,中共晋冀鲁豫分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任弼时《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这个时期为中央起草的若干党内指示,形成纠正解放区土改“左”倾错误,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工作指南。5月25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央關于一九三三年两个文件的决定》中说:“这两个文件中没有讲到的问题及关于富农和中农分界的问题,则应以中央发表的其他文件及任弼时同志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十二日所作《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讲演中所说者为准。”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佳县刘家坪,到吴堡县川口村的元子塔渡口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的山西省临县。至此,结束了历时一年零五天、行程两千多公里的陕北转战。任弼时随同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不仅肩负着确保党中央安全的千斤重任,还着手对土地改革运动中“左”的偏差进行纠错,为毛泽东、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战略决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陕西省汉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任弼时共产国际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善于正确解决复杂重大问题的任弼时
任弼时的军事思想和实践
任弼时:一条“幸福渠”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