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研究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及策略
2023-06-04张叶古伯伟
张叶 古伯伟
摘要:新时期研究生劳动教育在深化研究生劳动意识、强化研究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生终生劳动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立足新时期,统筹探索研究生劳动教育意义,并提出研究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研究生;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与劳动价值取向。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培养肩负着国家发展创新的重大使命,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高端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学习阶段,研究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科研工作者,相比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更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研究生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
高校在研究生教学体系中纳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依托专业教育强化研究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观和劳动权益意识等方面的劳动素养。
首先,深化劳动意识。新时期大多数研究生在就业之前没有过劳动经历,所以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让研究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感受劳动,建立志愿服务意识,将劳动意识融入生活和学习。
其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最终着力点在于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成就自己。
最后,培养终身劳动价值观。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就是教育,而劳动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不论是五千年中华优秀文明,还是中国的伟大成就,都是无数人民终身劳动的成果。高校要培养研究生的终身劳动价值观,让研究生在劳动中找寻人生的价值,确立正确的奋斗方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金字塔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加强研究生劳动教育,既能引导研究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又能使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劳动情怀。
当前,我国传统生产部门正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但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创新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弥补芯片制造、医药科技等众多领域的人才需要,高校要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研究生劳动思想、劳动技能、劳动实践为着眼点,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劳动素养。
2020年,我国首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研究生与本科生在知识能力、培养方式、教育目的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学术型和专业型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但全方位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受教育者是两者的共同目标。因此,高校部署实施劳动教育工作时,应切实围绕研究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专业需要,重点引导研究生深刻理解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二、研究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培养机制不健全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整体培养能力依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创办与发展研究生层次的劳动教育学科在国内外尚无先例,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使得当前高校对研究生劳动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和整体性把握程度不够。
第一,工作機制不畅通。家庭、高校、政府是研究生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最重要的主体,尤其是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既是家庭教育的承接者,又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应当充分发挥落实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不全,降低了政策效能,限制了资源功能的发挥。第二,分工机制不明确。目前,研究生劳动教育分工体系尚不成熟,没有细分劳动价值培育、劳动实践创新、劳动成果评估等各部分工作负责人。长期的教师主导意识和单一的教学主体结构,使得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等重要相关者无法参与全程教学。第三,目标管理机制不到位。目标管理不到位将导致整个劳动教育效果不达标,如研究生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完成过程中缺乏具体的配套设施,研究生劳动教育的阶段目标与战略目标存有偏差等。
(二)育人意识不到位
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执行者,存在对研究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以及研究生劳动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谁都不要”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校研究生劳动教育局限在学生工作系统内部,以至于研究生劳动教育成为高校相行政部门、党团组织的专职工作,专业教师、行政、后勤等人员则缺乏自觉的育人意识,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大局面”。第二,实践活动投入缺乏稳定经费支持。部分高校研究生人数规模不断扩大,但用于劳动教育的专项支出保持不变,造成人均经费不足,课外劳动实践基地无法有效维护,育人质量下降。第三,培养理念滞后。部分高校存在劳动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培养方法不合适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课堂教学、轻实践锻炼,仅存的实践锻炼也形式大于内容。劳动教育中缺乏“刺激点”,研究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缺乏参与感、获得感。
(三)发展程度不平衡
第一,不同地区研究生劳动教育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的影响,各地区研究生劳动教育在成长速度和发展程度上并不均衡,如高校在软件和硬件建设、经费投入、人员保障、后勤供应等方面有所差距。有的省级教育工作部门在劳动教育上“重本科生,轻研究生”,没有制定适合研究生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在经费投入、培训指导和研究专项等方面有所缺失。
第二,不同层级研究生劳动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整,基本上确定了三年制为主体的学制年限。在这三年的时间分配中,往往研一“听专业”,研二“做专业”,研三“写专业”,留给研究生劳动教育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够,且研究生劳动教育只存在于全过程学习的某一阶段,缺乏长效性、系统性、渗透性。
第三,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机制不平衡。受研究生教育“导师负责制”影响,研究生在劳动实践中更多地向导师汇报实践进度,实践效果也多由导师评判,因而部分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参与高,评价低”的现象。具体表现是,实践活动结束后,高校仅将学生的实践报告或者实践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缺乏全面性。
三、研究生劳动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进研究生劳动教育
教育部门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应该将高质量作为高校发展道路的核心。新时期研究生劳动教育必须面临的新课题,就是研究生劳动教育在整个国家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格局中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发挥什么功能,以及作出什么贡献。
第一,打通工作,开展研究生劳动教育时,高校要紧贴实际,依据客观实际制定合理的制度,优化组合劳动教育的各种关系,并促进整个研究生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协调有序运转。第二,完善资源配置,优化育人环节。研究生兼具学生、科研工作者多重属性,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涉及教学、管理、科研、思想教育等工作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强化导师等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导师既要以高校既定课程进行设计,又要注意从研究生所学专业方向、导师的人才培养计划角度入手,精准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第三,做好目标管理,分析政策指向。在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高校要以宏观目标为管理核心,以注重教学成效为基本出发点,着重做好各类政策解读,确保各任课教师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二)增强劳动教育意识,提高研究生劳动教育质量
第一,强化认知,形成自觉育人观念。研究生劳动教育是涉及高校、企业、政府的复杂性整体工程,需要高校相关部门整体把握,抓关键点,尤其要加强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从思想上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第二,完善研究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各级政府、高校财政要根据研究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合理引导,针对研究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统筹、细致规划,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同时,高校要细致、具体地将各类保障措施落地做实,让研究生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第三,不断推进研究生劳动教育育人的理论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新时期青年思想、劳动教育开展环境等特征,密切关注研究生劳动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前沿性问题,在研究改进现有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依据现实情况开发出更加科学化的劳动教育载体,探索研究生劳动教育育人规律。
(三)统筹各方教育资源,形成研究生劳动教育合力
研究生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写好教育改革“后半篇”文章。因此,高校要想大力推进研究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在宏观、微观层面实现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一,加强地区交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资源流动。各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要根据客观条件,依托现有资源形成研究生劳动教育特色,让研究生劳动教育助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反馈社会等工作的开展。同时,高校要根据社会用人需求做好全面发展,在开设研究生劳动教育时,既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又要拿好手中的“望远镜”,坚持在交流中促发展。
第二,加强教学统筹,做好整体规划。高校想要全面提高研究生劳动教育质量,既需要对不同年级进行精准化的课程设计,又需要对研究生全过程劳动教育进行整体筹划,加强面的覆盖、线的分类指导,实现点线面相结合。另外,在勞动教育中,导师要全过程跟踪,杜绝研究生劳动教育“隔靴搔痒”“有头无尾”问题的出现。
第三,结合多方意见,做到统一评价。在研究生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评价主体直接影响评价的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在研究生劳动教育的评价信息上不能只看到校内反馈,而是需要做好校外反馈。高校要不断加强与相关实践基地、产业园区及区域发展的联系,构建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于高校或者导师,而是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综合评价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使评价效果在研究生层面更公平,在导师层面更清楚,在高校层面更合理。
参考文献:
[1]李赟,曹维.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困境和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3(2).
[2]马永红,马万里.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划分与走向思考: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1(8).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劳动教育融入西南民族地区研究生培养的理路与路径探微”,项目编号:YCSW2021192。
(作者单位:张叶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古伯伟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