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23-06-04王盼盼葛倚汀
王盼盼 葛倚汀
摘要:本文在资助育人视域下,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求导向和就业指导的问题导向,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就业能力提升对策为研究目标,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从致贫原因、就业帮扶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等方面,提出资助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关键词:资助育人;就业能力;对策
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取得胜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牢牢把握“扶志” 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先地位,以增强内生动力为要义。[1]高校不断探索资助工作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里的重要群体,提升就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进一步促进资助育人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发展,将就业能力提升贯穿到“育人使命” 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随机对新疆五所高校760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收回有效问卷716份,统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资助调查
表1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资助调查数据统计表,随着精准资助的不断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经济资助覆盖面较高,获助学金比例达到89.1 %,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获奖学金比例占15.6 %,奖助学金同时兼得占10.8 %,这部分学生主要表现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同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占7.8 %,可能受疫情影响,学生校内勤工助学或外出兼职受限,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比例较往年相比有所下降,高校现有勤工助学岗位略显不足;仍有2.9 %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获任何资助,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该部分学生主要是违反校纪校规,或不愿接受资助,自愿放弃助学金。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
表2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情况统计表,对自身的求职前景不乐观的占49.6 %,实地访谈发现,该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对自己的求职前景表示不乐观;就业观念方面,尤其是女大学生热衷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 工作。社会责任意识方面,47.3 %的大学生愿意选择省会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10.9 %的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择业标准受利益驱使明显,48.6 %的大学生首选工资待遇好的单位,19.2 %的大学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家庭經济困难大学生多数来自基层农牧区,由于受家庭经济、家庭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职业规划和综合素质的锻炼,48.2 %的大学生认为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28.6 %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团队精神。
(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满意度调查
表3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面满意度调查,针对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满意占20.6 %,满意和一般满意占69.6 %,不满意占9.8 %,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招生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虽然是一流学科,但就业前景不乐观;在创新方面,缺乏创新创业平台,对创新创业项目了解甚少;立足学校现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 等课程,大部分学生是满意的,但依然有14.2 %的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培养不满意、10.9 %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培养不满意,该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有待改进;在就业帮扶方面,虽然上级部门制定相关帮扶实施方案,学校也在精准实施,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或精神帮扶略显不足,资助部门和就业部门未能有效对接,尚未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帮扶措施。
二、原因分析
立足高校资助育人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结合深度访谈进一步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主观因素,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的不协调因素。
(一)资助工作存在“重经济,轻育人”现象
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影响资助育人的主要因素:一是受资助工作队伍不健全,人员配置不足的影响,资助人员精力大部分用在奖助学金评选和数据处理上,存在对育人模式缺乏创新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资助大学生内生动力的激发;二是部分学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诚信意识缺失的“假贫困” 现象,把目标放在获取助学金上,未能真正意义理解国家和自治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内涵;三是资助部门未能与就业部门形成合力,对受资助大学生的专业成绩、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等未能有效跟踪,导致“资助” 与“就业” 出现断层现象。
(二)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加了就业难度,一是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容易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主要体现在不明确自身实际需求、过于看重职业的功利价值以及对步入社会产生焦虑心理;二是自我认知主客观不一致,面对就业问题缺少客观评价和理性思考,低估或高估自身能力,更不知自身是否适合公务员等“铁饭碗” 岗位,一味顺从家人意见,导致工作碰壁,错失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就业信心;三是社会责任感缺乏,学生受自身价值观、家庭因素等影响,吃苦耐劳精神有所减弱,以为摆脱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是“有出息”,却不知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的重大;四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集体活动的锻炼,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方面能力欠缺,影响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三全育人”力量发挥不足
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各个育人环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而实现全面发展。[2]在访谈中了解到,一是企业招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过程缺乏监督,使得政策落地存在盲区,在招聘环节,存在“一刀切” 现象,所谓“简单高效”;二是高校招生结构与企业吸纳毕业生存在偏差,企业在招聘时对毕业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过高,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存在劣势;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但专业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对思政工作参与度不够,学校各部门之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少有效沟通;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持续性,未能充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渗透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全方位育人” 力量发挥不足。
三、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现状的影响因素,从优化资助模式、加强思想引领、丰富育人平台等方面,提出家庭經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提升对策。
(一)优化资助模式,释放育人效能
根据资助工作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实际需求,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3]一是注重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实现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资助,切实将学生资助工作聚焦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二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着力培养学生拥党爱国、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三是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针对毕业生群体,积极开展求职补贴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点对点做好精准就业,将精准资助贯穿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 的良性循环工作新模式。
(二)加强思想引领,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习和实践中注重激发其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勇于面向基层,通过社会实践,体察社情民意,认识“三农”,厚植“三农” 情感,对社会、民族、国家有着更深刻的感悟,培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学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渠道,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政策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应及时给予有效的就业政策引导;针对毕业生在择业时的“眼高手低”,应及时讲清当前就业形势,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到人职匹配。
(三)丰富育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层面各部门应形成“三全育人” 的服务体系,一是要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形成就业指导体系的人才库,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方法、方式、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二是注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三是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懈怠、专业不感兴趣、职业规划模糊等大学生开展分层分类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开设技能、专业培训课程,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培训,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努力提升就业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和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关注和帮助力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激发学习动力,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人才培养为导向,提升就业能力,共同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志”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J].求索,2020,(5):24-29.
[2] 韩雪靖.“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路径探索[J].福建轻纺,2022,(11):59-63.
[3] 柳琼雯.资助育人视阈下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探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