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研究
2023-06-02何平月
何平月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
0 引 言
现阶段,面对新时代发展趋势,诸多国家已将网络素养培育纳入国民素质培育体系。例如,英国学校通过开设媒介学选修课程来全面培育学生网络素养,并成立媒介教育协会以平衡国家政策与媒介教育之间的关系;法国学校充分利用电影资源、视频游戏、教育网站等新媒体开展网络素养培育,以拓宽网络素养培育场域[1];新加坡依托政府职能成立网络和媒体咨询委员会。上述国家举措充分表明新时代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向。基于此,国内教育领域在意识到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必要性与迫切性的基础上,开始审视当前网络素养培育现实困境,并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脉新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框架,系统性、适切性地探索构建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作用机制,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
1 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内在机理
1.1 高职学生网络素养的主要构成
高职学生网络素养主要包括网络知识素养、网络技能素养、网络价值观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自我意识素养、网络创新素养六个方面,具体如下:一是网络知识素养,即高职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网络学习与交往知识,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学习环境。二是网络技能素养,即高职学生利用网络环境的技术要求。高职学生除掌握下载应用程序、检索网络信息等网络基础技术能力外,应结合专业发展要求掌握网络实践技术能力,如工程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网络代码撰写能力。三是网络价值观念素养,即高职学生应对社会制度、网络文化、道德规范等在网络环境中的理论作用与实际价值具有正确认知、客观判断的能力。四是网络安全素养,即高职学生应具备网络安全意识与维护网络安全的能力。五是网络自我意识素养,即高职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或生活时,应具备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力,明确“虚拟我”与“现实我”的本质,由此保障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理性。六是网络创新素养,即高职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推动自我创新,如利用网络环境创新自我学习方式、交叉应用新媒体媒介等[2]。
1.2 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时代价值
其一,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必然举措。网络公民素养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而高职学生作为网络公民中的重要群体,对其网络素养进行培育自然成为网络强国战略落实的必然举措。其二,突破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困境的现实要求。实践调查发现,当前高职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影响着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而且难以与新时代高质量网络素养人才需求精准对接,进一步加剧高职学生就业困境。而通过加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可突破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困境,是促进高职学生持续、健康、优质发展的现实要求。其三,拓宽思政教育维度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是一项保障学生思想品德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活动,新时代背景下媒体环境的变化,社会对高职学生网络素养提出较高要求,而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作为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思政教育时代内涵、拓宽思政教育维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针对新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问题,探索网络素养培育机制。本文从主体、载体、监管三个层面全面客观地审视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现状,梳理并总结当前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困境,以便为进一步探讨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优化路径提供思考方向。
2.1 学生主体认知不足
据调查发现,当前高职学生网络素养不容乐观,网络使用时间过长、目的娱乐性倾向严重,加之自身自制力与信息辨别能力不足,使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不到位等问题日益凸显[3]。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高职学生个体学习能力不足。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迭代,地区间教育水平与地域网络设施存在明显差异,高职学生的网络素养断层显著,且学生网络素养学习能力、学习欲望各不相同。其二,高职学生网络交往认知不科学。科学的网络交往认知是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重要条件,但反观当前现实情况,部分高职学生的网络交往认知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虚拟形式与真实内容的混淆、对网络交往虚拟性的过度延伸等,制约着自身网络素养的提升[4]。其三,高职学生网络交往心理不理性。高职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从众心理、宣泄心理、娱乐心理等都是其不理性网络交往心理的直观表现,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而且会间接阻碍网络素养培育工作落实,使得网络素养培育难以获得预期效果。
2.2 培育载体功能受限
网络素养培育载体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包括电脑、手机、光盘等存储载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载体,理论教育、谈话、主题活动等行为载体,同时这也是全面构建网络素养培育机制、落实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载体作用未得以充分发挥,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各载体衔接不畅,主要表现为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相脱节,缺乏深层次融合,难以充分发挥网络素养培育合力。其二,网络素养培育载体形式与承载内容的适切性不足,呈现“重内容、轻形式”特征,即过度关注网络素养培育理论信息输出,忽视对适宜载体的选择。例如,教师习惯使用简单的PPT模板承载理论教育信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网络素养培育效度。其三,网络素养培育内容在培育载体中的融入存在误区,如缺乏对培育内容的规划、对实时培育信息的更新等,使得网络素养培育载体功能受限[4]。
2.3 网络环境监管缺位
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无形中加大了网络环境监管难度。其一,网络信息发布者的真实身份具有隐蔽性,其所发布信息的准确性难以被及时甄别,使得暴力、低俗、迷信等不良信息有机可乘,对高职学生网络素养造成负面影响。其二,高职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身份同样具有隐蔽性,其网络行为的规则限制与监督存在缺口,使得其网络素养培育过程难以被全面监控,进而陷入监管困境。另一方面,网络监管立法的不完善影响网络环境监管的有效落实。其一,现有立法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覆盖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相关活动。其二,执法不严,网络环境监管实效性受挫。由于网络行为的虚拟性与隐蔽性特点,加之部分网络监管部门衔接不畅,使得网络监管相关执法难以有效落地。整体来看,网络环境监管执法的缺位不仅影响绿色网络空间营造,直接造成网络监管困境,而且容易对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产生不良导向,间接加大网络监管难度。
3 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机制
3.1 深化课程引领,正向引导高职学生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推进的主要途径,在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针对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开设专项教育课程,即以培养学生网络素养为目标,合理设计课程框架、科学编纂课程教材,有力推进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以思政课程为着力点,融合多学科课程育人功能,全面推进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发展。其一,高职院校应明确思政课程在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中的责任。结合新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诉求,将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目前,高职思政课程已承担起网络素养培育任务,需要在思政课程基础上进行延伸,将课程思政与网络素养培育相连接,以“大思政”教育格局,强化思政课程对网络素养培育的促进作用[5]。其二,高职院校应以思政课程助力网络素养培育为导向,精准定位课程思政与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之间的契合点。一方面,以教学内容为契合点,即通过更新思政课程教材,将网络素养培育相关知识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以实践教学为契合点,即针对网络素养培育设计专项实训课程,通过向学生布置自我网络行为监控记录任务、鼓励学生设计网络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实践训练。整体来看,只有依托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契合,才能有效保障思政课的网络素养培育效度。
3.2 依托新兴媒介,创设全面培育空间
其一,高起点站位,促进新媒体培育载体深层次融合。高职院校应详细梳理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相关载体,精准把握各载体的功能优势与适宜作用区间,基于宏观调配视角,融合对接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以多载体的互补与互促,创设全新、立体化的新媒体环境,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提供全面支撑。其二,高标准定位,多角度审视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过程中的新媒体运用状态。相关部门应针对新媒体载体的运用构建管理制度,以规范载体承载内容、严格载体信息发布流程审核、探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进一步保障新媒体培育空间的作用质量与运行安全[6]。其三,全方位创新,渐进式推进。在运用新媒体创设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空间时,教师应不断强化新媒体运用效能,创新新媒体应用理念,尝试多媒介的融合应用;创新新媒体应用视角,大胆探索新媒体媒介。在不断的持续创新中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新媒体空间注入更多、更持续的活力。
3.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培育政策保障
目前,国家已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可以为新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提供指导与约束。如2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网络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及信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等相关内容,可为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提供宏观指引。2022年中央网信办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针对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布置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力度、促进全民终身数字学习、加强组织领导与整体推进等任务,且文件对相关工作要点的详细梳理可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提供具体指导。
依法治国背景下,有法可依是保障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有序开展的必要保障。对此,相关部门应以政策体系化建设为导向,从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素养培育要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网络素养提升、网络活动监管等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以补齐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政策短板,强化政策支撑效果。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拓展政策指导功能。相关立法虽然对各院校网络素养培育工作具有规范与指导作用,但实施过程中常出现与学校现实情况相脱节的问题。对此,可由国家教育部牵头,联合网络素养培育相关主体,成立政策指导机构,在深刻解读与适当调整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提升政策实效性,从而推动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高效发展。
4 结 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受主体、课程、载体、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促使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与优化应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立足系统性视角;应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全面调动和衔接各相关要素,依托多主体协作、多要素衔接,不断探索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