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蕴涵
2023-06-02冯刚孙贝
冯刚 孙贝
[摘 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指明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蕴涵,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前提。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发展理念既深刻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精髓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又深刻体现着历史逻辑进路和当代中国现实实践要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发展;理论蕴涵
[中图分类号] D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3)01—0001—05
A Scientific Grasp of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New Development
FENG Gang, SUN Bei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ing, openness and sharing is an important idea guiding China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the new era, and it points out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higher quality development.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complet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s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not only deeply reflects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 first, but also deeply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logic approach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as reality and practice. It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with distinctive origin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Key words: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1]这一重要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新发展理念后反复强调的。而要落实这一要求,切实做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其理论蕴涵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当代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科学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发展理念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深刻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又深刻体现着历史逻辑进路和当代中国现实实践要求,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彰显了21世纪关于如何推动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
一 新发展理念贯穿唯物辩证法
的理论精髓
从理论角度审视新发展理念的丰富蕴涵可以发现,唯物辩证法是贯穿其中的鲜明底色。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蕴涵必须深刻领悟其中体现着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精髓。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关于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的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2]520新时代党和国家结合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的深刻变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发展的科学理念,深刻体现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把对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是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点的体现和运用。矛盾是动态发展的,在变化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以此为标志呈现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聚焦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和矛盾运动变化规律,通过对事物内部外部矛盾关系的深入阐释以及矛盾对事物发展阶段影响的总结分析,为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分析处理问题、揭示发展实质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新发展理念聚焦新时代实践遇到的新问题,着眼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立足于特定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矛盾变化,进一步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创新性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厚植发展优势,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和突破。
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体现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的观点和最基本的原则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普遍的联系,离开了联系事物就不复存在,也更谈不上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人的思想中普遍存在着不同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系统观念深刻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共同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3],“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4]42,“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5]44。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生产发展的各个要素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引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发展理念坚持破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扬弃观点的体现和运用。辩证法的规律“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6]31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发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过程中的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和曲折性前进的过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深刻体现在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之中。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科学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的量的提升和质的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更高阶段。新发展理念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相契合,致力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实质就是扬弃的过程,扬弃不利于和谐、影响和谐的不稳定因素,通过更高水平的发展使之得到提升和改善。新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态、新格局、新阶段而形成的关于发展的科学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念的自我完善,遵循事物螺旋上升和曲折前进的运动规律,是关于发展的不断推进、不断探索。
二 新发展理念体现“人民至上”
的价值取向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蕴涵,必须深刻领悟其中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社会,是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联性、依存性、交互性的集合体,人是其中的根本要素和重要载体,离开了作为客观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人类社会就成为空洞、虚幻的抽象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287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过程,其本质始终是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列宁进一步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观点,指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8]269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1031这些经典论断从理论高度论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的重要作用,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10]229从这个观点出发,新发展理念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本质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高度统一。
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对人民历史创造者地位的认同和肯定,也是新发展理念“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激发创造活力,坚信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最重要的生力军。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不断造福于人民群众,牢牢根植于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新征程的崭新局面。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人民立场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去,切實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益,广泛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推动国家繁荣发展。
要不断造福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新发展理念的最根本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不断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针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和国家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不论是在解决地区发展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还是在脱贫攻坚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都体现了我们党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解决发展共享问题的决心,都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蹄疾步稳地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接续奋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活力、迈向新台阶、开启新征程,让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三 新发展理念反映历史发展
的逻辑进路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一定的社会认识必须依赖于相应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1]新发展理念也是一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思维的产物,体现着特定的历史逻辑进路,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进行彻底批判,认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12]155这就意味着,社会历史的阶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按照经济发展状况和物质生产条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就我国当前而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新时代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发展理念是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理论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具有特定历史逻辑进路的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新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5]21。可见,新发展理念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既立足于历史发展成就之上的经验总结,也生成于面向当前的发展形势、突出发展问题等的实际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都要求发展理念的变革,以新理念引导新发展,突破制约发展的各类瓶颈和困境。新发展理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鲜明地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实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历史进路,从历史发展、时代浪潮和国际形势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发展大势,探究演进规律,解决发展问题,是把握历史主动的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新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发展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无论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调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到改革开放后以全面现代化为目标的追求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的整体发展观,还是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始终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关于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既符合新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也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
四 新发展理念彰显
当代中国现实的实践要求
科学的理念既反映、掌握实践,又引领、指导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显著特征。这一鲜明特点生成于马克思对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501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时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3]534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的根本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历史观,深刻洞悉中国历史发展大趋势,紧密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创造性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准确揭示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发展要求,是在新的歷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运用和发展。从实践角度出发认识和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意蕴和科学内涵,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的和根本的维度。
科学理念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都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人类一切其他活动,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2]151,从而指出劳动创造和生产都是实践的结果,是科学认识世界的基础。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新发展理念不仅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产物,而且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基础。质言之,新发展理念源自实践,这一科学理念的提出是一定阶段的历史性实践的产物,因而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遵循和现实依据。
新发展理念来源于实践。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不是抽象的理论推导演绎出来的,而是立足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实践大趋势,聚焦我国发展实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和提出的,是实践基础上关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框架下,关于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和新成果,其内容和要求均源于对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实践的不断总结。
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对当前世界发展实践大势的科学判断。当前,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技术革命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持续和“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频发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经济发展复苏乏力,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新发展理念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的规律、趋势、转折、变化等,系统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方向、动力、目标等方面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战略指引。
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对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表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近代以来,世界格局深刻变革,不论是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纷纷谋求促进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和方案,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成为新发展理念实践经验的又一重要来源。这些经验事实启示我们,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的同时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发展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要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等。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升华凝练了国内外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既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实践的科学分析和研判。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我们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和社会矛盾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发展理念正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入研究分析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问题提出来的,全面反映了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
发展实践需要正确的发展理念引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14]292,“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14]293。我们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和互动推进中,才能完整、全面、深刻地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蕴涵。
新时代10年来的伟大实践深刻证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需要,作为在发展实践中协调矛盾、化解难题、激发动力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并贯彻的发展思想。在新发展理念引导下,我国经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征程上,继续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整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进而持续激发提升我国发展的强劲动力,走好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J].求是,2022(16):4-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
[1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人民日报,2011-09-02(1).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