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情后测 深化学习活动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7《Would you like a pie?》Checkout time 板块学习活动为例
2023-06-02☉朱瑛
☉朱 瑛
Checkout time 板块作为一个单元的综合检测板块,通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例如,look and say,think and write,listen and draw,read and write 等,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及开放性[1]。
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7《Would you like a pie?》Checkout time 板块学习活动构建为例,尝试探索以“儿童研究”为参照系的学习活动构建机制,通过学情后测的分析,从“学习结果”这一方面建立较为科学的儿童研究维度,深化学习活动构建。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三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第七单元的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对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依旧充满期待。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强化朗读指导,满足孩子爱模仿的天性,另一方面,基于原有的学习基础,在单词和句型方面,适当进行拓展和补充。
本次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两个上课班级的学生分成A 优等生、B 中等生、C 学困生三类,共计87 名学生,以笔试的方式进行,时间10 分钟。
(二)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
1.问卷法
依据本次现状研究的目的,工作室成员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和授课教师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两个方面,自编了Unit7《Would you like a pie?》学情后测调查问卷。(见表1)
调查问卷总计87 份。共下发90 份问卷,实际收回87 份,回收率96.6%,其中1 份问卷只回答了一半,作废卷处理,有效问卷86 份,问卷有效率95.56%。
2.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深入了解的内容,工作室成员共同拟定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分别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正式访谈,具体的问题会针对不同访谈对象的回答和当时所处的情境进行相应的追问和补充。
二、调查依据和数据分析
为了确保本次学情后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我们组织工作室教师团队对问卷内容进行了现场测试和情况记录。(见图1)
图1 课时目标达成度
三、聚焦后测分析——基于学习结果优化活动构建
我们追踪检测A、B、C 三个层级学生的学习结果,聚焦学习目标达成度、学习困难解决程度、学习活动实施情况之间的契合度。以未解决的困难为突破口,寻找学习活动构建的优化点。
(一)适时铺垫,助力难点突破
数据分析:第一、二道检测题侧重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检测学生对字母Uu、Vv、Ww 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对食物类拓展词汇的掌握情况,整体正确率较高。其中,A 类学生两项正确率分别为100% 和96.29%;B 类学生正确率为97.91%和91.67%;C类学生正确率为83.33%和66.67%。
优化建议:生词的认读障碍会影响部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的结果。因此,应注重拼读规则的渗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课堂伊始,渗透Uu、Vv、Ww 的phonics 儿歌,突出强化三个字母发音的区分;在拓展单词环节Read all the words,可增加问题How to read the new words?基于范例,让学生学会按音节拼读的方法,并在后续的活动,如Read a picture book 中得到强化。
(二)精准指导,着力困惑化解
数据分析:第三至第六道主观检测题则是掌握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了解学生的困惑点和需求。从检测结果看,学生对本课核心知识的掌握与学生的困难点成正比例相关关系,且层级鲜明。A 类学生积极投身课堂活动,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有清晰的认识;B 类学生,由于语言储备和自信度不足所以参与度不高,对于一些难点知识存在困惑,需要老师更多的引导;C 类同学希望在课堂中承担其能力范围内的任务,但由于有些环节对他们来说难度比较高,学生未能体会参与感和成就感,对核心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未有明显提高。在第五题中,B、C类中90%的学生都提到字母读音区分以及拓展绘本阅读的困难。
优化建议:学习活动的实施应考虑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给予及时精准的引导,使学生学得有效。应基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决定活动指令的中英文方式,确保各层级学生能准确理解活动意图[2]。同时,教师应给予不同层级的学生必要的针对性指导,如给予A 级学生Word Bank,Expression structure,助力其表达的多样化;给予B、C 类学生语言框架和榜样示范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打开思路,积极参与到课堂思考中来。
四、启发与思考
教师在解读Checkout time 板块功能后,要把主题意义探究当作教学活动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设计中。紧扣教学目标,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为学生设计有层次、有情境、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一)基于学情分析后测,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播放视频、出示图片、师生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3]。本次学情后测中的第七道检测题:你还希望老师在课上增加什么样的学习活动?通过分析,了解学生的困惑点和需求。
(二)深化学习活动构建,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教育部,2017)。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问题设置等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复述并且表演,从而实现从语言知识到学习能力的转换。
1.描述与阐释
描述与阐释类的应用实践活动指的是学生能用英语描写、叙述相关主题或是能用英语阐释词汇、语句的学习活动。为此,应基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决定活动指令的中英文方式,确保各层级学生能准确理解活动意图。
2.内化与运用
内化与运用类的应用实践活动,重点旨在学生能巩固和内化文本中的语言、价值等。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演一演。Read the book,can you find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a.make a mind map
b.Choose a passage you are interested and read with your partner.
c.Choose a passage to act it out.
学生通过实践、内化的英语学习活动,以小组活动的角色扮演方式,表述课文中的信息。
(三)超越教材,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
通过设计迁移创新类(批判与评价)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升主题和价值,体验学科育人功能。
1.推理与论证
推理与论证类的迁移活动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后,能整合文章的线索,推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意义等。本课课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Further thinking:Do you know a lot about food? Are all the food good for us?
2.批判、评判与迁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指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体来看,通过学情后测的设计与分析,能使教师贴近学情切入教学,从学生的困难出发,解决困难,设计出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架起了一座桥梁。